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农民转户进城的最大阻力依然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现行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模式成为横亘在城乡统筹发展和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的障碍.作为农村最主要的财产--土地,其产权主体模糊.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保留"三件衣裳",实行有偿退地等"新政"是对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一次创新和突破.农户不愿放弃土地的最大担心是社会保障和土地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加快立法,明晰农村土地产权界限,完善农村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曾说,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也说,中国改革的首要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这不仅因为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任何革命或改革,没有这个主体的参与都不可能成功;而且因为,使农民摆脱落后的小生产,改变传统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是贯穿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任务。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湖北能否实现振兴崛起,最终在于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一些县市出台了农村住房抵押贷款方面的地方性办法及实施意见,想方设法破解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各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但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抵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执政者必须要破解的问题,只有"盘活"土地资源,让农民分享土地"红利",才能利于中国经济稳速发展,才能提升国民的消费能力,才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序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新的形势下,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土地制度面临时代新课题,新一轮土地改革需要破局,土地流转呼之欲出,土地流转的改革举措,被专家们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土地革命”。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是三农改革问题当中最热门的话题,最具代性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就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实行土地流转只是片面思考,可能损害的不仅是农民的利益,甚至会损害国家的利益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心在于改革当前农村土地制度,而土地流转是其改革的主要方向。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存在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流转收益低、流转过程不规范和土地流转期限短等问题。为此,要平稳、有序地推广土地流转,严格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规范土地流转过程,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省部声音     
正姜大明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问题,农民关心,城里人也关心。城里人关心能否到农村买块宅基地盖房子、建别墅。必须明确,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属于"逆城镇化"行为,是坚决不能允许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爱恋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他们把土地当作命根子。但现在的问题似乎是农民想离开土地 ,他们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疏远。他们对土地粗放耕作 ,甚至造成大量良田荒芜。湖北省广水市杨寨镇刘畈村的个别村民小组有一半以上农户举家离开农村 ,数年不归。他们的责任田有的被其他农户以低价承包 ,有的干脆抛荒。[1]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耕种 ,这是共产党最为自豪的仁政。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陈锡文把家庭承包经营看作是农村改革“伟大成就”之一。[2]原中央政研…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九大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大主题,乡村发展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永恒主题,乡村振兴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主题。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寻求发展的基础,农村是推动近代化城市发展的支撑,农民是近代化中国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三者也是未来乡村振兴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好这三个问题的落脚点。明晰新中国70年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和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如今面临的困境,有利于落实未来农村土地权利的合法合理流转,有利于推动建立乡村振兴战略下适应现如今时代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有利于建设美丽且富有魅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浙江省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现状,从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农民宅基地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等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通过"三块地"改革增强"三农"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08,(24):8-9
在出现了一连串混乱讯号后,中国宣布了一项广泛的土地改革计划。理论上讲,该计划将允许农民转让或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移除了毛时代集体革命的最后支柱之一。经济学家和农村专家说,这项讨论已久的改革可为争取贷款、投资灌溉、扩大用地规模提供法律权威及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改变将使农民增收成为可能,给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农村人口带来好处。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春雷震荡,古老而深厚的华夏土地,沐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事关城乡社会公平,事关亿万农民福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梦的实现。我们要深刻领会时代背景,准确把握本质内涵,紧  相似文献   

13.
土地:慎动农民"饭碗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饭碗子.有地心落地,无地不定心. 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土地仍是生存的保障,是"定心丸";而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来经营种植,就失去了致富之本,党的富民政策再好,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关于中国社会农民问题的思想理论,是其思想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我党早期的农民问题理论,而且对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理论遗产。《青年与农村》、《土地与农民》和《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是李大钊专门论述中国农民问题的代表作。本文拟通过对这三篇文章的评介,来透视一下李大钊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思想理论,以期对我国已经开始并逐步走向深入的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问题.持续保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是全党[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6.
最近,调查了几个山区农村,发现在山区农村存在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一些政府在农村用力做的很多事情,农民们并不热心.如土地确权,农民们认为,村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甚至兄弟之间的土地始终都是清楚的,只是面积多与少而已.现在又不缴纳农业税,亩数多一点少一点意义不大,农民对确权不关心.反而是那些外来的人承包、征了农民土地的人,才十分关心确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领导科学》2002,(14):1
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  相似文献   

18.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难题.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的天然弱质、农民的天然弱势,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必然从农业部门净流向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也必然处于不利的位置,这样"三农"问题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必然.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十年中国突破"中等收入增长陷阱"的关键抓手,也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然而,新型城镇化不能变成"赶农民进城",其关键是在土地制度改革上寻求破题。只有从根源上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减少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才能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房价高企、社会矛盾凸显、"土地"城镇化而非"人口"城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周边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进而传统的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受到冲击,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农村社会保障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