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著名大宦官高力士出身于岭南大族冯氏,其家族势力很大,最盛时曾控制岭南二十余州.其祖父、父亲长期任潘州刺史,武则天统治时期,冯氏家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十岁的高力士与父母分离,十五岁时被送到长安,入宫当了宦官.唐玄宗时,高力士得到重用,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
宗族、联宗组织及同姓集团均为以父系继嗣关系为基本组织原则的社会群体,男性祖先往往成为追溯共同世系、凝结组织的核心.在岭南冯氏宗族和同姓集团的舞台上,冼夫人作为女祖先和女神成为剧本的主角.本文拟使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岭南冯姓发展之历史文化资源、冯姓族谱谱系的构建、冯氏宗祠及祖茔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冼夫人在影响冯娃组织形貌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还探讨了活动主体对女祖先、女神之态度以及如何努力控制男女祖先之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郝良真  侯廷生 《河北学刊》2003,23(1):201-203
本文通过对诸多史料的辨析认为,战国后期,冯亭献上党与赵国是其暗降秦国的诈降,冯亭的华阳君封号非赵国所封,冯亭后人在长平战后留潞和迁赵反映了冯氏家族在献上党问题上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陈恩维 《学术研究》2012,(3):127-134,160
通过南园结社,元末明初岭南形成了一个地域文人集群.通过群体性诗歌活动,南园诗人形成了共同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地域特质,通过家族传承、师门传唱和乡邦传播,南园诗歌实现了代际传承,岭南诗派在岭南成了现实;通过走出岭南,积极参与全国各地各类文化和文学活动,与其他地域诗派展开文学交流,南园五先生传播了岭南诗歌,提升了岭南文人的文化形象,实现了岭南诗派在南国崛起;而南园五先生及南园后学的南园情结,则强化了岭南文人的地域文化认同,也奠定了岭南诗派的文化和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嘉庆十四年(1809),山阴汪氏家族以游幕迁入广东,之后百年间代有才人,成为广东引人瞩目的文化世家,这与其家族文化传统有关。汪氏家风廉介孝友,在文化上充溢着独立不迁的色彩;此外,汪氏家族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十分顽强,不断调适文化态度和行为方式,积极吸纳岭南文化因子,为岭南乃至全国的学术文化做出多方面贡献。  相似文献   

6.
1999年4月5日,由广东省历史学会、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宋代以前岭南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会议参加者主要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社科院、《学术研究》编辑部的部分专家、学者、研究生。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宋以前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家族统治是宋代以前岭南地区政治生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它对该时期的岭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守为教授认为,隋以前家族统治的形态大概可分为地方豪族的统治和王室统治两种类型。前者的典型例子有秦末到西汉的赵…  相似文献   

7.
新理学简论     
冯友兰氏一贯主张:哲学之用,不在于提供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冯氏称之为“天地境界”。冯氏的哲学创造,其中心就是天地境界。冯氏的《新原人》一书专讲天地境界。所以《新原人》是冯氏新理学的中心著作,其他著作都是为《新原人》的天地境界说分担特别任务:《新理学》提供其形上学基础,《新事论》提供其文化哲学,《新世训》提供其生活方法,《新原道》阐明其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新知言》阐明其在世界哲学的地位:堪称“五翼”。  相似文献   

8.
冯子振籍贯与生平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子振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诗、词、曲、赋、文皆负名声。然而,有关冯子振的生平史料却少得可怜,虽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考证,却往往递相因袭,甚至以讹传讹。清代以降,学者多认为冯氏为湖南湘乡人,而据史料记载及冯氏自己的作品,冯氏实为湖南攸县人。至于冯氏之生平事迹,学者们的观点亦是莫衷一是。因此,很有必要对作为“一世之雄”的冯子振的籍贯、生平进行一番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岭南为中国近代文化荟萃地之一,其文化名人之多,文化成就之大,文化思想之精,历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为了深入开展对岭南近代文化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于1990年12月21—22日在中山市小榄镇召开了岭南近代文化史问题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华南师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术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二十余人。会议主要讨论了岭南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岭南近代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岭南近代文化的基本特点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撰岭南近代文化史丛书的设想。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当代哲学史上的一位哲学大家。他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哲学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哲学家的思想,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或褒扬,或贬抑,见仁见智,反差极大。这些研究,大多把冯氏的哲学活动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五十年代,人们对其前期思想展开“批判”,恨他后期转变得不彻底。八十年代,又有人对其后期思想颇有微词,却不乏对其前期思想的赞歌。总之,研究者们认为,冯友兰前期与后期是面目全非的两个人。 笔者从这些研究中受益非浅,但却在阅读研究冯氏哲学论著之后,感觉到虽然冯氏解放前后基本哲学立场发生了根本转变,但他的思想中确实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没有变,这就是他在处理天人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才构成了冯氏哲学思想的内核和发展演化的主线。  相似文献   

12.
岭南诗歌作为岭南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必然会受到岭南地区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受到岭南其它艺术形式(比如词曲、民歌、地方戏、音乐、书画等)的交叉影响,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为密切和更为久远。本文把岭南涛歌放到岭南艺术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研究,具体分析了岭南诗歌与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影响以及相同特色,进而揭示出岭南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建筑学与传播学交叉的角度对岭南园林进行研究,通过对岭南园林进行传播学交叉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动态静态两个研究维度的开展和研究的价值阐释,从大的文化传播角度理解岭南园林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4.
何天杰 《学术研究》2007,(4):150-154
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是清初岭南诗家三杰。屈大均为该派魁首,其雄奇诗风是岭南三家诗风的代表。此前岭南诗坛一直不被全国诗界重视,岭南三家的崛起,终于促成了岭南与中原、江浙诗坛鼎足而三的格局。清初诗坛的分野,有其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深入探讨上述各种关系,对解析明清易代之际传统诗风的嬗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视岭南,不仅包括深入总结岭南文学的风格与特性,同样也包括面对其欠缺和局限.一方面是对岭南文学深度的开掘,另一方面是对创作向度的把握.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对岭南诗学的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和澄清,在新的层面上,致力于岭南文学与文化相互提升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对唐以来岭南游宦诗作按不同朝代进行搜罗梳理,分析诗人们眼中的岭南风物,可以明显体察到他们对岭南地域从恐惧到超然、强势及认同的情感演变轨迹。探寻其因由,应与当时岭南经济、文化、文学地位之变化,诗人在岭南当地政治生活环境之区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士燮家族及其在交州的统治胡守为东汉末年,交趾太守士燮在郡前后40余年,死后,其子在交州继续树立势力,后为孙吴所杀。士燮家族在交州的统治,实开东汉以后岭南地区行政长官父子兄弟相传的先例,其事颇涉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交州(包括广州)的统治特色。本文拟以士燮家...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统一岭南 ,是岭南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本文通过对朱元璋用兵策略的分析 ,探讨其成功之因素。对于朱元璋为何南征北伐同时并举作了必要的辨析。文章除对岭南统一进程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外 ,还对岭南统一后促进北伐中原、西定川蜀的胜利 ;以及两广政区的重大变革 ,促进岭南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进行了相应的论证。强调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出现“度越中原”之势 ,实与岭南统一后省制变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陈永正 《学术研究》2007,(12):124-134
明、清两代,广东地区的诗人群体大批涌现,岭南诗歌进入了成熟期。岭南地区最有影响的诗人群体则是以孙蕡为首的南园诗社。南园诗社自元末建社以来,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对岭南诗坛影响甚大。南园诗人,标榜汉魏,力追三唐,尤重风骨,对以"雄直之气"著称的岭南诗派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南园诗社已成为岭南诗派的实体,在中国诗史上应占一定的位置。可以这样说,南园诗社史,就是一部岭南诗派史的简编。南园诗社的余韵流风,直到近代依然未绝。  相似文献   

20.
在唐宋的历史地理中,岭南包括现今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广大地区和越南的一部分,这时候中原人士对于岭南的认知是偏僻边远、蛮荒贫穷的落后区域,而在政治上,岭南也是罪臣逐客的迁谪流放之地。在诗歌地理中,受荒服之地观念的影响,唐诗地理中的岭南等同于失意人生与生命的沉沦,瘴雨蛮烟是其经典的意象。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对岭南地理的普遍认知,并使瘴雨蛮烟意象蔚为大观,但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影响下,江南意象的比对运用及岭南日常生活的大量描绘,使诗歌中的岭南呈现出一片自适闲逸。岭南遂由瘴乡蛮地有了“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