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段子灰段子是民间话语的一种体现,它以狂欢化的色彩表现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抵抗,同时也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进行消解,体现出民众在社会转型期普遍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下对自身处境的想象和情感表达。红段子则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引导和传播的一种意在挤压民间段子(主要指黄段子灰段子)话语空间、强化文化领导权的"红色新文化运动"的一种文艺形式,红段子的文化生产方式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话语进行规训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赋权下,段子文化日趋兴盛,段子文化的研究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检索知网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段子文化研究从研究进程看,其经历了兴起与发展两个阶段,2003—2009年是兴起阶段,2010年至今是发展阶段;从研究主题看,其主要包括段子的概念与成因、段子的特点与创作、段子的意义与作用等;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看,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展开的研究最多,研究方法以个案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为主,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相似文献   

3.
马振鹏 《今日南国》2014,(11):53-53
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与革新,从短信、QQ到微博、微信,人人都变成了“扩音器”和“大喇叭”,只要动动手指,就能传播分享.这种跃动在指尖上的文化景观,被形象地称为“拇指文化”. 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可能都接收、传播过很多的段子,从“厚德载雾”到“东莞挺住”,调侃的背后,既有搞笑的黑色幽默,也有无奈的戏谑自嘲,生活的多元将段子染上了不同的色彩,有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弘扬清风正气的“红段子”,有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民情民怨、抨击社会时弊的“灰段子”,当然也有娱乐至死、低俗颓废、恶意中伤的“黄段子”和“黑段子”.  相似文献   

4.
由光明日报和中国移动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移动杯全国红段子有奖征文大赛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参与人数已达数万人,在全国各地掀起撰写红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仅仅一个"红"字就出现过许多次,人名、书名、地名、词曲和诗词中反复出现。而"红"字的涵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对其翻译构成巨大挑战,从巴斯奈特领军的文化翻译学派对翻译活动中文化传递的主张来看,杨宪益翻译《红楼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异化策略,目的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而西方翻译家霍克斯受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更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  相似文献   

6.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时代的发展,原本用来指代颜色的词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本文以中文中的"红"这个颜色词为例,归纳分析了"红"在中文中的不同词语意义,并对比了对应的英文翻译,指出颜色词的翻译应该考虑文化语境,灵活采用直译和意译多种翻译方法,得出正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和西方各国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色彩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内容迥异的文化义。本文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探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红",并探究"中国红"所代表的中国形象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服饰是传承少数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是族群内部对身份角色的标识和强化。哈尼白宏先祖们由于瘟疫、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曾经历过多次迁徙,部分经过贵州迁徙到云南红河三村、垤玛一带。白宏姑娘至今从未婚到已婚重要外在服饰表现就是佩戴"披呎",通过个案研究哈尼白宏的"披呎",来窥探少数民族认同和伦理道德规范对哈尼族独特文化的展演和影响,反思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段子文化”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学理分析和社会调查的视角对“段子文化”的含义、兴起进行了阐述,并加以解析,最后为使”段子文化”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笔者又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爱乐 《北京纪事》2014,(12):4-9
称霸投资领域 大妈们的果断出手,让人们震惊的同时,有关大妈的段子也是满天飞。有这样一个段子:"经过一年的酝酿造势,华尔街大鳄们出手做空黄金,金价大跌。不料半路杀出一群‘中国大妈’,瞬间出手1000多亿元人民币,300吨黄金被大妈一扫而光。华尔街投多少大妈们买多少,在这场对赌中,高盛率先退出做空黄金,‘中国大妈’完胜!"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民族构成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在一些多民族杂居分布的地域社会中,文化现象并非以"民族"为单位而呈现出某种地域整体性特征。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侗等族社会中流行的"款"这一传统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地域共性特征的分析,进而比较了苗族三大方言中黔东方言的"黑苗"与湘西方言的"红苗"在清代苗民起义中组织形式的不同,揭示了地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跨"民族"的文化"共性"现象。并对长期以来的惯于从"民族文化"视野对"地域文化"进行人为"分割"的倾向提出了若干反思。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社会综合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道德建设又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化软实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吸引力"、"文化亲和力"和"文化规约力"。这"三力"在道德文化中不仅完全具备,而且十分典型。为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既要从总体上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更要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三个源头在河南,和黄帝故里(《归藏》易源头)可以合称为"易"的四大地望。"易学"是传统学术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和完善的几个高峰,都发生于河南。历史上,活跃在河南的学者对易学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离开河南,就没有"易学史"可言。要弘扬易学文化,河南积淀有历史文化的前提和优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齐鲁十二圣"则是齐鲁文化的代表。"齐鲁十二圣"文化元素的翻译要符合"中国文化中心观翻译策略"和"和谐翻译策略",这对于推广齐鲁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基本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隐喻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具有文化认知的本质。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从"重视一词多义"和"通过隐喻构建文化语境"两方面探讨了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化势能"主要由文化的历史积淀程度、文化的拥有人群数量、文化发展的时代水平三方面构成的,文艺的发展往往是在不同的"文化势能"的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实现的,21世纪文艺能否繁荣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大力提升"文化势能"促进文艺的民族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昙曜五窟"是北魏王朝皇家石窟营造的开始,也是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它蕴涵了平城帝都文化的精髓,全面展示了北魏帝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底蕴,是北魏帝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昙曜五窟"在理念上与大同城市文化相通,成为今日大同城市文化的名片。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万象"是文学翻译中翻译家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人类语言文化中的"共通性"决定了"文化万象"的"可译性"。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在英译《史记》"文化万象"词时采用意译、加脚注、替换和改写等方式,尽量保住原文"文化万象"词的内涵。华兹生《史记》英译文成功地在译语文化语境中重塑了原文在原语文化语境中形象,是受到西方读者喜爱的、利于中华文化传播的经典译作。华兹生《史记》"文化万象"词翻译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秭归、溆浦、汩罗是屈原三个重要的人生驿站,"屈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鄂、湘文化的源头。如何打造"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共同圈来促进三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一是应将三地打造成"屈原文化"的研究基地,因为两湖三地近年来所考古出土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物,很多可称得上是研究屈原和《楚辞》的"活化石"。二是开创"两湖三地"的屈原文化共同圈,因为"两湖三地"是屈原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区,之间既有很多的共性,也由于地理之差,各具文化特性。三是整合三地文化,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屈原文化",就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好"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品牌,利用好这个品牌为开发三地的旅游服务,对打造"两湖三地"文化经济圈,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呈现出一个文化多元多样、思想交流交锋的时代特征,基于这样的基本事实,对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认知不能简单停留在"一"与"多"、"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命题争论中,更应关注文化多元化在当今时代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对此的评价,关注多元化与全球化、多元化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要以多元化的文化逻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现出"多元"和"共享"在文化建设中首要的价值排序和立足基点,因为"多元"和"共享"这两个价值原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前提,也是追寻"中国梦"、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