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战时期甘肃的农贷由国家银行提供,主要分合作信用贷款和农田水利贷款两类.农贷是在战时背景下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和粮籽周转困难,为复苏农村经济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合作社为富户豪绅把持,农贷并未达到有效遏制高利贷的目的.河西走廊是甘肃农贷的重点.特别是河西水利专款公程的实施,直接推动了河西水利建设和粮食增长.  相似文献   

2.
河西新城作为市委、市政府全面规划、从头建设的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投入和建设,已在世人面前英姿初展。“十运”催生了河西新城,“后十运时代”河西新城将有怎样的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河西新城建设与发展又有怎样的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河西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汪扬。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北平市城区建立了基层政权,形成了党、政两套控制体系。国民政府在北平建设的基层政权,其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力量薄弱的区公所;背离初衷的保甲制度;相对完整的警察系统;虚弱的党务系统。  相似文献   

4.
川康整军是抗战的需要,是当时民众的迫切要求.整军是国民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的,并非完全是暗中争斗.整军为川军顺利出川抗战、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及为把四川建设成国民政府抗战的后方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湖北发生的两次特大水灾引起了国民政府的反思.灾后,政府通过修复堤防,完善水利机构,颁布水利法规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湖北水利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其经验是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看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考虑较为全面;动员地方民众,把社会力量纳入政府统一规划,体现出现代政府的先进性,而政府自身施政条件的不足则削弱了其水利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抗战前十年的西北开发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民政府的开发政策有以下取向 :一方面 ,重视西北开发 ,并确定了整体性的开发原则。另一方面 ,鉴于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和西北的实际状况 ,又确立了以国防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和水利建设为起点的开发重点。这一取向 ,兼顾整体和局部 ,基本符合战前中国和西北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亲自主持起草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主要包括以市场化的土地制度改革为重中之先、地方政府用地方公产为本地公众服务、中央政府协助地方政府进行工商建设、中央政府的财力要有保证地取之于地方政府,以及奉行大县小省的建设思想,等等。孙中山建国大纲的经济思想,对于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1942 年夏之浙赣会战,较能反映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基本面貌。浙赣会战是国民政府一次较有准备的战争。国民政府基于日本北进攻苏,不能大举进攻中国之判断而决定衢州决战,体现了战的意愿,亦因日本集结大量兵力,势在必得而放弃决战。其决策符合抗战相持阶段的基本特征,却因决策者的犹豫不决而错失先机。浙赣会战的溃败充分暴露国民政府能力、技术层面的不足,其消极避战主要体现在促日北进攻苏的考量。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为有利于抗战.国民政府对四川的主要河流水道进行了整治.建造了大量船只,使川江航运业务有了很大发展。川江航运的发展,为抗战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泊  梁成  许晓东 《金陵瞭望》2007,(16):71-71
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成立于2002年2月,主要承担河西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开发和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和抗战时期的后方建设,甘肃农田水利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建设的重点之一。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根据甘肃水资源环境和地理条件,在河西走廊、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兰州黄河谷地,因地制宜,兴建不同的水利工程,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发展小型水利工程,适合甘肃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也对后来这一地区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汪扬 《金陵瞭望》2011,(25):28-29
河西新城经过近10年的开发建设.全面拉开了城市新中心的雏形和框架,为实施“一城i区”、“一疏散三集中”城市发展战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化新南京看河西”的目标已初步实现。“十二五”期间.河西新城区将按照“优化提升中部、提速建成南部、综合整治北部、规划建设西部”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青奥村、金融城、海峡城、会展城、生态示范城,以及CBD商务轴、文体轴、青奥轴、河西大街商业轴、滨江景观轴的重点项目。经过三至五年建设,把河西新城建设成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和核心区.并发展为长三角乃至整个泛长三角经济区域承东启西的重要窗El。目前.迎接青奥盛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面对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淮盐运输阻塞、军民食盐困难的局面,国民政府下令川盐增产加运,济销楚鄂,但繁忙的盐运却受到交通条件和陈旧的引岸制度的严重制约。国民政府下令废除川盐运销引岸制度,实行官收官运和招商代运,并通过一系列对大后方盐业运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战时军需民用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极大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形成了川盐历史上的第二个经济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表现为水利建设、人口控制、环境保护三个方面。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在中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对于后期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引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生态文明观的雏形。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不断完善对日宣传组织机构。本文试图探讨国民政府在1937年到1945年对日本的宣传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了应对抗战的特殊局面,国民政府设置了针对日本的专门的宣传机构,这些机构在抗战期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大约距今8000-7000年的聚落扩大期,西辽河地区最早的小河西文化兴起。小河西文化大体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小河西文化的聚落已初具规模,表现出以成排的房址、独特鲜明的器物组合为特征的文化面貌。小河西文化先民发展了多元的生计方式来对其周围的资源进行开发,扩大食谱、发展储备来保证食物来源的充足,增加人口来充实劳动力,发展手工业技术以支持工具的需求。这些可获的资源类型、人类的群体结构、主要的生计形态和工具技术的装备,构成了史前人类生存的几项关键的亚系统,它们彼此相联并彼此制约,维持了人类的成功适应,促进了小河西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以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本文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试图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多样性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互动与整合建构了以多元统一为主要特色的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目前,学术界对河西走廊文化的历史建构进程及宏观文化结构的分析构成了对河西区域文化双维平面的认知特点。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互动的模式加以归纳与分析,以微观研究视角呈现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结构生成的理论逻辑,以期以河西走廊为研究切片,为民族走廊的研究提供一条立体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沿线的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在两汉以前就生活着一些族群。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向河西走廊移民戍边,设郡置县,在西域设置都护,驻军屯田,并建设从河西延伸到西域的长城,以建设和维护丝绸之路;两汉之际丝绸之路一度阻断,班超出使西域,驱逐匈奴,重开丝路;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主要依靠河西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以上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吸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