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许友根 《唐都学刊》2004,20(4):61-64
唐代科举实施“两都试” ,除了“京师米贵”以外 ,武则天的政治统治需要和“安史之乱”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两都试”期间录取的进士、状元和长安一地录取的进士、状元并无区别 ,有学者称“两都试”录取的状元为“分场榜首” ,虽有新意 ,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许多现象和问题与日常生活十分相似,略知大概者很多,一旦深究,则无法详细道出原委。比如说,大凡具备一定历史知识的人,或历史学工作者,及至一些历史爱好者,差不多都能对状元说出一二。关于清朝的状元,大多数专业、非专业工作者都能谈出苦于认识。我们姑且暂不评价这些认识的正确与否,如果我们面对宋元强先生洋洋37万言,五易寒署完成的《清朝的状元》(以下简称《状》书),不免会产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憾。状元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然而其文化心理、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科举本身。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沿用着“…  相似文献   

3.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得天独厚的人文与地理环境造就了古老而灿烂的三秦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习俗。从语言方面来看,陕西方言保留了很多的古语成分。本文从调查陕西方言入手,挖掘出既反映当今陕西民俗又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词语数条。这些材料不但可直接为方言学、民俗学的研究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我们了解、考察或研究汉民族的古文化环境、文化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及扩散等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黄锡之 《社会》2004,(1):39-40
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把考中状元视为人生中莫大的喜庆盛事。纵观历代状元之分布,据《登科考记》、《文献通考》、《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史籍统计,自隋唐至清代约1300多年间,共出文状元596名,自宋至清代共出武状元115名。其间苏州(包括下辖各县)共出文状元45名,占总数的7.55%;共出武状元5名,占总数的4.35%。尤其是在清代,苏州共出26名文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超过其它任何一省之总数,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平均数,均为全国第一,因而赢得“状元之乡”的美称。  相似文献   

5.
正铁打的考场,流水的状元。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高考状元"都是躲不过的新闻人物。据媒体报道,河北省两位状元都出自衡水中学,且二人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连夜接到北京。湖北也传出消息,当记者们蜂拥而至到了状元学校的时候,发现状元已经被名校招办老师堵在学校里了,一时根本见不到……观察近年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内容,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状元们不再只是拥有独特  相似文献   

6.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世民  郝雁丽 《唐都学刊》2004,20(1):154-158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 ,对于发掘和继承我省古代灿烂的教育遗产与资源 ,丰富与完善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内容与体系 ,构建陕西古代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框架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价值。因此 ,在理论思维和认识方法上 ,科学而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陕西古代教育志与陕西古代教育史、陕西古代教育地方教育史与中国古代教育通史、陕西古代的中央官学与地方教育之间的脉承关系及其学术追求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7.
许正文 《唐都学刊》2010,26(1):127-128
一般说来,一部新作问世不久就有书评或介绍见诸报刊,目的在于求新、求快,以说明此新作在某方面研究所具有的开拓性和重要性。这样的书评当然亦无可厚非。而赵克礼先生的这部《陕西古塔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一书时至今日已两年有余,才有兴为之写评,按照常规确有些滞后了。但令我感到踏实在的是,这篇文字是我实实在在认真拜读这部62万余字、  相似文献   

8.
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正日益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陕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陕西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和发展战略的重心。综观当前陕西省文化软实力资源开发现状,虽然在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发展环境,但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活水源头,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支点中心,以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为关键环节和以广泛参与国际文化为外部支持,从而形成整合开发陕西文化资源的体制机制,为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李立 《唐都学刊》2012,28(5):50-53
长期以来,陕西当代小说研究中的"城""乡"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遮蔽了城市化这一动态进程与陕西当代小说创作的现实联系,使得当下陕西小说创作呈现出"断代"、"滞后"等因视角偏差而造成的表象危机,基于此,要想实现陕西当代小说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就应尊重城市化进程与陕西小说创作的多重、互动联系,并在地域文学精神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化进程中陕西当代小说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0.
王社教 《唐都学刊》2003,19(1):131-132
薛平拴先生的《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由人民出版社于 2 0 0 1年 7月出版。全书共分 6章 ,约 37万字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认真总结的基础上 ,从历史人口地理角度对历史时期陕西省的人口规模及其盛衰变迁、人口迁移、人口地理分布及其变化进行了全面探讨。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陕西人口史研究最为系统、也最为深入的一部著作 ,它的出版为陕西人口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人口史研究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和规模问题 ,这是从事人口史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关于陕西省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和规模 ,以前不少著作都进行过探讨 ,但分歧…  相似文献   

11.
崔荣华 《唐都学刊》2005,21(4):28-31
唐代进士科从初唐的策问取士,到武则天的始试杂文诗赋,再到盛唐时期单纯试诗甚至律诗,充分表明了进士科考与唐代诗歌文学之间愈来愈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推进了唐代科举于文学的偏重,同时刺激和催发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刘晓东 《求是学刊》2007,34(5):130-136
明代科举体制的相对完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科举竞争压力、内外廉考官权力的不对等与试文的程式化等内在弊端。随着晚明科举流通机制的日渐壅滞,这些弊端也日渐显露,导致了舞弊、权力寻租及揣摩等科场风变的泛生。科举取士公正与公平性的削弱,使基层士人之科举生存环境渐趋恶化,并促动了士人科举心态由"中和恬退"向"燥竞"与"游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明代的殿试始于洪武四年,初期多是由皇帝亲制策问,后来多由翰林院的翰林们拟题,然后送交皇帝裁定。明代洪武永乐两朝总共进行了16次科考,相应的就有16道殿试制策题目。这些制策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治理天下国家而问,历史学在这些制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每一篇制策都要从时政的角度提出问题,鲜明地反映出时务策的特征。在殿试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说明应试者确实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邹福清 《唐都学刊》2012,28(5):16-21
唐代沿袭周代以来视槐树为三公之位的文化心理,在长安的街道与宫廷广植槐树。但是,考察唐诗发现,槐的政治意蕴已经退化,从政治符号衍变成了情感符号,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槐意象既是一个时间意象,也是一个空间意象。对于游子而言,槐暗示其与故乡的距离;对于举子而言,槐暗示考试的时间。诗人的时空体验是槐意象的文学意蕴得以建构的内在机制,游宦、赴举等新的文化是外在动因。唐诗中的槐意象传达出流寓者的漂泊情怀、举子的科场心态。  相似文献   

15.
<北梦琐言>是唐五代继<唐摭言>之后较多记述唐代科举制度及其遗闻逸事、文士风习的笔记小说,虽说没有<唐摭言>全面,但它为研究晚唐科举之弊端(干谒权贵、请托受贿、以诗为砖、抄袭代作)和落第士子的心态(对朝廷的不满与怨愤、寻机报复朝中达贵、走向朝廷对立面)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因此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儒家诸经中,《春秋》因其自身的特点,最容易与现实政治生活发生联系。自汉代被列入五经以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学者的重视,对其经传的研究代不乏人,成果丰硕,因而逐渐形成了《春秋》学,而南宋胡安国的《春秋》学却后出转精,成为诸多研究著作中的翘楚,曾与三传并列于元、明学官,成为科举考试的圭臬。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官学选士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国学选士与稷下养土、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鸿都门学文学取士、宋代熙丰舍选与明清监生出仕等基本阶段;而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官学取士与其他选士制度的关系类型也各不相同,西周以国学选士为主体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察举诸科并行,隋唐以降则官学课试与科举铨选逐渐结合;同时,随着中国古代官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官学选±又表现出国学选士、太学射策、熙丰舍选、伎术人流、监生出仕等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8.
卢玉华 《学术交流》2002,(3):130-132
科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的论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龙江历史中的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概貌。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山西洪洞刘氏与当时南方的宗族一样,从明中后期开始组织化.刘氏从默默无闻的家族崛起,成为当地的望族,发展起宗族组织,并从明中叶维持到清末,主要原因在于科举的成功,农商结合的经济以及响应政府的教化活动,此外与大族联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洪洞刘氏虽然经历了明清鼎革,但是其宗族建设进程并未断裂,在清朝继续保持其优越的政治地位.刘氏宗族在清代通过进一步加强宗族建设,使宗族组织化,宗族经济增强,反映了明清华北宗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张氏宗族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河南新乡的北方宗族。在明末清初时,凭借宗族内正确的教育方针。张氏族人开始科举仕宦,涌现出以张缙彦为代表的科举入仕之人,张氏也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本文以个案的形式,考察了张氏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其进行的一系列宗族建设,并且注重研究兴盛后的张氏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希望能使对北方宗族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