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的一统思想和美政理想(下)赵逵夫四、屈原作品中所表现的美政思想与一统思想屈原在对外政策上主张“联齐抗秦”,这是学者们都知道的,故本文主要阐述了屈原经营南方的战略思想,并对他“联齐抗秦,经营南方”战略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在楚国确立的过程加以揭示。对...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政治思想,我们可用“美政”来概括。“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离骚》卒章之词。诗人向世人宣布:由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暗昧刚愎,他的“美政”理想终成泡影,因此愿以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诗人这种忠于祖国,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态度,千百年  相似文献   

3.
屈原"美政"思想源于先秦帝王观念中对于帝王的强烈希望和期待心理。先秦帝王观念中的先王崇拜思想则是屈原"美政"理想产生的重要文化因子。屈原"美政"理想的构建缘于先秦帝王观念中尤其是儒家、法家的法先王思想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屈原心中凝重的帝王情结是导致他最终走向自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是我国文学艺术史的瑰宝,它以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两美合一获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自西汉以来,研究楚辞成风,至今不衰。本文拟透过感性形象来探索楚辞艺术美。 一、美政、美人、理想与现实的美的统一 屈原的美的理想概括起来是:“举贤授能、修  相似文献   

5.
《楚辞》的浪漫主义,以《离骚》为代表,突出地表现了“奇美的想象”;以《招魂》为代表,突出地表现了“险怪的想象”。“奇美的想象”和“险怪的想象”是《楚辞》浪漫主义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有必要把这两种不同风格加以考察,找出它们在文学史上的演化轨迹,以便更好地评价楚辞的贡献和影响。一在《楚辞》中,奇美的想象首先创造了屈原美的人格。屈原希望在楚国实现他的“美政”理想,最终使楚国统一中国。为此,他在服饰、行为、生活、环境、精神世界等各个方面都突出“奇美”二字,以培养自己实现“美政”所必须具备的“内美”、“修能”。比如: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屈原作品中诸多美字的涵义,我们认为屈原所谓美,实包含了德才、内外二者兼备的意思;而所谓德才、内外也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唯有这些内涵的和谐统一才堪称美。屈原的美政理想,应该看作他对执政者个人政治人格、君主政治人格以及整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面貌的一种设计。屈原的这一政治理想与当时的诸子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超出于诸子之上,是对诸子政治理想的吸收、扬弃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试论屈原对柳宗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深受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辞赋是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学习和借鉴的范本,屈原的"美政"理想是柳宗元政治上孜孜以求的目标,屈原的学术思想是柳宗元自然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屈原的执著意识是柳宗元坚持操守、不入流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屈原对陆游思想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及爱国者的为人品格.屈原和陆游,两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完全一致,有着传承关系;屈原有"美政"理想,陆游也根据当时社会时势提出"美政"理想,其中的很多思想、精神一脉传承;陆游为实现"美政"理想,如同屈原一样,也作了终生的不懈追求,表现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高尚人格.屈原在诗作中以真挚高尚的情感抒写出"真我"、"真生活"的精神和淋漓尽致地揭露、抨击时弊的精神,对陆游也有直接影响,陆游进而提出"诗家三昧"的概念和"诗外功夫"、"经世致用"的主张,并身体力行,对当时、后世的诗文创作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屈原三题     
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锺武”。“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可以说,屈原是以诗人的童心、恋人的热忱来拥抱楚国,拥抱美政的。读屈原的作品,最使人激动不已的,正是诗人的一片爱国赤诚。其对后世影响最巨大最深远的,也莫过于此。不用再去检讨屈原的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忠君意识,因为这是历史上任何的爱国主义都不可能完全超越的时代局限。也不准备再去讨论屈原的爱国主义所寄托的美政理想,尽管这一点值得我们充分肯定。这里,我们只拟着重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  相似文献   

10.
何哲群 《云梦学刊》2011,32(4):43-46
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更是中国人文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相似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使柳宗元对屈原有千年一遇之感。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就极力追慕屈原,他的政治追求是对屈原"美政"理想的继承和发扬;他的文学创作师法屈原,是对屈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屈原爱民说”肇始于东汉王逸,其后或大力宣扬,或有所质疑,聚讼至今,未有定论。然经细细考察.实则屈原作品中被当作其“爱民”证据的所有例句无一可靠,而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古文献中也见不到任何他如何“爱民”的片言只语。相反地,从屈原狷隘孤高的个性及当时完全陷溺于个人悲愤之中的心境进行推想,他也不太可能还有心情去关注与其“美政”理想并无直接关系的民生疾苦。“屈原爱民说”的出现,其实是人们出于对伟大诗人的无比崇敬或是政治宣传目的.在误读屈原作品中的某些诗句并以之作为主要证据的基础上,再通过种种理由并不充分甚至是因果颠倒的联想和臆测.从而有意无意地予以人为拔高增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好为圣贤溢美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无疑起着潜在的支配作用.而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  相似文献   

12.
郭院林 《云梦学刊》2013,34(1):42-47
屈原特殊的身份注定楚国历史的集体记忆成为其作品的基调。屈赋中的诸多意象因为方位的不同,寄寓了屈原的政治思想与不同的感情态度,尤其是东西方位意象群,反映了屈原的不同文化态度以及身处其中的尴尬与艰难选择。在这些意象里寄托了屈原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旧风俗的否定,对楚国旧势力的批评和对美政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离骚》自我形象之所以激励人心,主要原因是闪耀着鲜明的时代光华,搏动着楚人的心脉。《离骚》抒情主人公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体现了“自我”忠于国家、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态度,千百年来一直震撼和锤炼着人们的灵魂。这是为什么?基本原因就是作为艺术形象的“自我”表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风貌。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抉择的危难之秋,“自我”欲力挽巨澜;而当理想无法实现后,又欲以身殉国。正是铮铮忠骨,死而后已。“美政”的内涵主要是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民为本,等等。最终目的诚如蒋天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一统思想和美政理想赵逵夫一、从楚悼王元至怀王二十三年大事回顾以往关于屈原外交战略和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便是屈原经营南方的思想。可以说,屈原在他的整个政治经历中,都一直没有忘记经营东南、西南。经营南方同联齐抗秦是屈原对外战...  相似文献   

16.
屈原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屈原理想模式的理性前提——“内圣外王”之道的虚假性缺陷.二是专制政体下“道”与“势”的冲突。前者使其理想模式失去了内在合理性,后者使其理想模式不具备实现的外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秦兵近逼洞庭的五月五日,在自己祖先封地、湘水之滨——汩罗沉沙港毅然投江殉国了!他的死,并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他对入世时“初志”(深同难徙,更壹志兮)的积极实践,是他对人生美的执着追求,是他对“美政”的理想社会的忠贞不渝。他的死,有“憎”。憎腐朽的社会僵尸仍想扼杀新社会的诞生:洞浊、心治、嫉  相似文献   

18.
楚辞中,屈原多次表达了"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等愿望。王逸以为彭咸为殷时贤大夫,谏其君不听以致投水而死,并进一步认为屈原是效法彭咸而沉江,其后的楚辞注家多从此说。"彭咸"实为巫彭、巫咸的合称,在楚辞中反复出现而构成一种文学意象。这种与水神相关的意象既是屈原的美政理想,也是他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19.
题材是构成作品的基本要素,是时代精神的折光,更是作者思想向度的反映。屈原作品题材中“两美遇合”与“现实之境”相融,“法先王”与“法后王”并举,“言治”与“言巫”同列,不仅反映了屈原对先秦诸子思想精华的汲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屈作自成一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2):38-41
屈原作品在美学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典型形象的“异采”美。我们读屈原作品,必须紧扣一个“异”字,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意蕴美和形式上的创造美。屈骚的“异采”美,是战国后期我国社会审美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