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通过对贵阳市云岩区97位样本农民工,从衣食住行、收入水平、精神文化生活、就业状况、社会保障等的调查分析,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城市农民工亚群体的生活状况,尤其在当前经济不景气形势下农民工亚群体的特殊困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性状况及其社会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自身的流动性特点以及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和关注远远不够,导致农民工普遍存在性压抑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困扰。改善农民工的性状况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农民工群体进行正确科学的性教育和相关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温州、丽水两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经济状况、身份认同、乡土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视角考察其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文化融入状况。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的社会认同建构和社会融入,应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丰富城市社区的文化生活,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  相似文献   

4.
以ABC-X模型为基础的农民工家庭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体制与制度的不完善也造成了农民工群体的家庭面临着诸多的压力.进城后面临的失业危机、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以经济压力为主的生活压力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家庭中普遍且持续存在的焦虑源,影响着这些家庭总体压力的性质和程度.农民工群体对家庭经济压力的认知和应对,均深刻地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针对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家庭压力状况,适时强调家庭外部支持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困境解析——富士康事件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角色与现实身份的错位源于主导群体在制度和社会意识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的社会排斥。减少、消除制度的封闭性与排斥性,弱化制度排斥;减少、消除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与排斥性,弱化文化排斥;加快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经济排斥。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高低,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分析表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处于一种较为贫乏的状态。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以避免他们"闲暇权虚化",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生活设施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基层组织的作用以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排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民工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阶层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受到城市方面的排斥.因此,消除社会排斥,保障农民工的社会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教育和空间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农民工适应能力等得以运作,它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排斥.在社会排斥的境况下,农民工内部的不同群体在融入现状与前景上是有差异的,大量农民工将在城市长期维持一种边缘化状态,并形成边缘化的再生产,这可能带来一系列消极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彻底改革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中的重要特殊群体.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形势下,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在分析我国各地现行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利弊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抉择过程中的制度困境的深入剖析,构建了以"大账户+小统筹+公共财政补贴"为特点、可转移、易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适应农民工特点、全国统一的新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劳资冲突呈加剧态势,各种集体性抗争行动不断增多,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本文利用2010年珠三角农民工调查数据对农民工集体行动参与进行代际差异实证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客观的集体行动参与还是主观的集体行动参与意愿均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在面对未来自身权益和亲朋好友老乡同事权益受损等不同情境时两代农民工愿意参加集体行动的比例都很高,新生代农民工则更高.这一方面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以及维利意识较之他们的父辈要强烈,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民工整体上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和对现存体制内诉求渠道的失望.  相似文献   

11.
赵蓉  王振亚 《兰州学刊》2013,(5):147-150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期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变得更加迫切。文章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缺失的成因,并试图提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成了当前城市社会各种犯罪活动的重要一支。本文首先从农民工进城后过高致富期望的破灭、社会转型造成的“规范真空”、文化的差距与不公的待遇和弱化的管理系统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民工犯罪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了对城市农民工犯罪问题应通过发展经济,并从社会组织、制度和价值评判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社会控制来解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吴伟东 《兰州学刊》2012,(6):118-121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议题之一。本文运用国内五大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普适性的社会融入指标体系,从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等四个维度,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社会融入政策的制定必须纳入性别视角,有针对性地设置性别群体的政策方案和项目。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近年来一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权益保护、市民化、城市融入等一些宏观层面,而对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和城市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下面主要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入手,结合Q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初步结论。认为文化认同、社区融入和市民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分别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供价值认同和心灵归属。同时社会支持网络和全方位身份转变,制约着他们城市融入的进程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个案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西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群体流动特点和基本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省内转移和省际转移的农民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内地农民工省内转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合理提升农民工工资,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重视和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一个群体的社会称谓反映了主流社会对该群体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外出人口拥有众多的社会称谓,如流民、盲流、打工妹打工仔、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等,这些社会称谓与主流社会对其的接纳程度相吻合,因此形成的农民工社会形象是在农民工主体缺位的背景下由主流社会根据自身需求而进行的一种适应性塑造。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亟须通过社会的全力合作,引导农民工主体回归,最终实现农民工相关社会称谓的消亡。  相似文献   

17.
从2010年8月起,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预计10年实现重庆100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不仅是空间上的流动,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移民”。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群体接触、碰撞,必然会引起自身的不适应和彼此的不认同,甚至引发外在的激烈冲突。这种文化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尽管具有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群体进步以及充当“社会安全阀”等正功能,但它破坏社会秩序、伤害群体心理等负功能,弱化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严重妨碍了城市精神的培养。对此,必须统筹规划、多方努力、协同推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8.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形成了其特有的亚政治文化,农民工政治意识的发展路径出现了现代性与非现代性并存的复杂局面,其政治行为的演化过程也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的状态.农民工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是一个相互构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理解农民工政治意识与行为的相互构建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培育农民工形成现代性的政治意识,促进其政治行为的理性和合理性,而且有助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他们对自己奉献的城市却没社会认同感。本文站在农民工的视角,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经济认同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状况,并提出了增强其社会认同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基于北京和珠三角地区的调查数据,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精神状态欠佳;影响其精神状态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社会交往层面,其中群体性交往尤为重要.研究认为,从根本上根除“流动劳动力体制”是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的关键.在现有条件约束下,通过国家、企业和社区的协同努力,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性群体交往并进而增强其对城市的社会认同,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健康问题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