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象思学论纲(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思学论纲(之二)王树人(老树)喻柏林作者在论纲这一部分,对于“象思维”的重要范畴“开窍”,作为打通动态整体的“堵塞”或“遮蔽”的内涵,以及“遮蔽”的二重性,作出更为展开的描述。文中,提出“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转换及其平衡,“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刊评学论纲     
图书报刊,乃为人类信息传播的几种源远流长的常规载体。对它们的评论研究,当然属于批评学范畴。饶有兴味的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期刊竟是一份书评杂志。而对期刊本身的评论和对刊评活动的研究,却长期以来都是死角、盲点。这种状况,对期刊的繁荣发展与期刊编辑学研究的深入,无疑是一种阻滞。  相似文献   

3.
社会思维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下,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的具体思维活动。通过对社会思维学的定义、内容、几个重要范畴及三大规律进行论述,可以看出社会思维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它的研究对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企业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到21世纪,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4.
1.1如果我们从人类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做一次精心的检阅的话,我们会得出一个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同的结论,即,归根结底,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纵观人类认识的历史,我们发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总是循着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外果到内在这样一条基本的认知路线。就人类认知实践本身来说,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古代的思想家们一开始作为主要关注对象在哲学上进行探讨的,大都是宇宙。虽然,在当时的思想和科学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把自己与世界明确地区分开来,还不能不以自己的感官和猜测作为体验方式,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回答:世界是什么,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在公元五  相似文献   

5.
写作思维学从思维与写作的关系破题 ,牢牢抓住思维的规律 ,运用科学及相关理论 ,探索写作的规律和进入写作过程的方法以及写作的话语。它融汇了写作学和思维学的理论 ,但它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包孕和超过了写作和思维学。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宋人对待唐诗的态度着手,对宋代唐诗学在宋代各期的不同表现以及宋代唐诗学的演进轨迹作了详细的探讨,主要从诗话的流传、宋人的选唐诗、宋人对唐诗别集的整理等角度作出了深入的论证,并在宋代唐诗学的层面分布与演进轨迹的棵索中去分析和总结宋代唐诗学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7.
宋代洛学"涪陵学派"的谯定及其川籍门人,兼具伊洛学统和蜀中学统,其学术活动对洛蜀会同、蜀学转型和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均曾产生深刻影响,但由于谯定的隐处不显和朱熹的激烈批评而声名不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评价.本文以考述谯定的生平、著述、学术源流为基础,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之前的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技术批判、文化批判、消费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总体统治,个人日益被社会总体所吞没,追求个体解放是他们政治哲学的主题。哈贝马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更多转向了政治伦理批判,这既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他们受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大影响,而越来越远离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浙学的源头可追溯到古越文化甚至是浙江地域的史前文化。但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学术形态,浙学应以王充为源,而成型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发展于明清,转型于近现代。浙学的内涵,有狭义、中义、广义之别。浙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十个字,典型地体现在王充的“实事疾妄”、叶适的“崇义养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黄宗羲的“经世应务”、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五个命题中,浙学精神对当代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仍具指导意义。阳明学是明清浙学的主体。阳明心学是以“良知”为本体、“致良知”为根本方法、“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明德亲民为政治应用的良知心学,其道德理性、人文关怀、力行实践、多元包容的精神对当代修身立德、齐家立业、治国理政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丽"范畴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丽"揭示的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魏晋南北朝时"丽"范畴逐渐成型,"丽"已有意识地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视野,建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丽"范畴审美体系。唐宋时"丽"范畴走向兴盛,"丽"是唐宋诗、词美的突出感性表征,唐宋诗学、词学理论自觉地对之进行了理性把握。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协调发展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协调发展是指系统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共同向着符合主体价值目标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和状态。协调发展的实现依赖于其内在的“协调发展机制”——合理的发展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运行规则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创新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创新,是由人类的实践本性决定的。因为,自然界不会满足人,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向自然界索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要生存就要具备创新能力,并不断从事创造性活动。创新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万古常新的命题。明确这一点,以防止将创新神秘化。一些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文明,因为后来缺少创新精神而日渐衰微乃至湮灭。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指出过这些令人痛心的先例。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历尽劫难而不衰,如今且益发朝气蓬勃,就是明证。【2】但是,我们今天讲创新有其特殊的意义、特殊的含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  相似文献   

13.
桥头堡论纲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港口的性质、运输线路的便捷和政府部门的定位是确定桥头堡的主要依据;融国际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国际商贸中心,是桥头堡的主要功能定位;连云港正是基于此而被确立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目前,应以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为目标,采取特殊政策,设立连云港自由贸易区,尽快开放连云港航空口岸,实行落地签证,扩大连云港金融领域开放,努力实现特定区域内人、财、物流的无阻碍运行,为亚欧经贸合作和沿桥地带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私之辨、义利之辨一直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价值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们的公共活动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公共性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属性和要求,公共性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就公共性问题的产生、基本标志、凸显与困境进行说明,对公共性理念进行历史检视和当代重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构建非关税壁垒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阐释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政策的必然选择,贸易保护性质的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利益集团和政府的寻租行为,需要依靠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政治民主来加以解决。从法律规范角度讲,一方面应当尽可能减少和消除财富转移效应强的非关税壁垒,同时防范其它非关税壁垒被滥用。  相似文献   

17.
书学论纲     
中国书法的诞生与汉字的生成一致.中国书法家成功因素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特征是线象化、整体观、致中和.至于说现代书法,应向实用与审美、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结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每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共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辩证过程,是为实践服务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而进行的.解放思想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解放思想的实质在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9.
特权论纲     
特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财产制度确立后的产物;特权在历史上具有多种形态,按其性质可分为经济特权、政治特权和文化特权三大类;封建社会结束以后,特权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地被简化和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权现象仍然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直接原因、体制上的原因和更深层次原因.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权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特权论纲     
特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财产制度确立后的产物;特权在历史具有多种形态,按其性质可分为经济特权,政治特权和文化特权三大类,封建社会结束以后,特权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地被简化和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权现象仍然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直接原因,体制上的原因和更深层原因。要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权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民主法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