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格改革的实质是要排除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一切行政干预,使价格真正成为市场供求状况的晴雨表和指示器。而“价格是国家实行间接控制的手段”这一命题,意味着衡量价格合理化的标准是主观的,所谓“间接控制”本质上是一种直接控制方式,其结果,价格改革的方向只能是调整价格。推进价格改革必须逐步放弃对价格的直接控制。应把市场主体的塑造作为价格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不仅是价格体系合理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为价格机制正常运行创造宽松经济环境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2.
价格改革在不少地方进入了误区:只涨不降,成了调价的代名词。顾名思义,价格改革应使不合理的价格趋于合理:高的降下手,低的涨上去,只有这样,才能理顺价格关系。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物价水平是政府特别重视的四大经济指标之一(其他三项为: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和国际收支),我们国家更把它当成了天字第一号大事。价格改革中若辅以降价手段,必将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刺激需求论”的误区价格改革中“只涨不降”,有些同志信奉的是“刺激需求论”。认为中国老百姓是“守财奴”,有钱舍不得花,总往银行里存,…  相似文献   

3.
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针指引下,价格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进行,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1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价格改革不仅仅是价格本身如何改革的问题,而且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套的综合改革同步进行。因为价格改革它同时具有目的系统、开系统、动态系统、行动系统、控制系统,它的核心就是通过系统的开发、设计制作和运用,取得价格改革的最优化。只有把价格改革做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目的系统—深化价格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十二年价格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回顾这十几年的价格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以调、放、控为基本特征的三个阶段。1979至1984年,主要是通过国家有计划的调整,解决工农产品中一些多年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期间,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相应地提高了生猪、禽蛋、水果、水产品等18种农副产品价格和8种副食品销售价格,还调整了煤炭和纺织品等个别工业品价格。这一段突出以“调”为主,而且是从农产品价格入手,集中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这一段全省物价指数上升了20%,而同期城镇职工增收3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1.1%。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市场供应明显改观,生活质量提高,广大群众对价格改革是拥护和欢迎的。可以说,这一段价格改革是比较成功的。1985年至1988年,这一期间,国家总的经济形势出现了过热现象。体现在价格改革上,“闯关”、“到位”曾一度成为人们设计价格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而在实际操作上,也走的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前,价格改革已经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热点”。究竟应该怎样评价群众的各种议论,怎样对待群众在谈论中表露的各种情绪,这不仅是价格改革面临的一个课题,也是全面改革开放面临的一个课题。为此,我们利用哈尔滨市物价研究所1987年7月对市区800户居民进行的“价格改革民情民意问卷调查”,分析了市区五个社会群体——工厂职工、  相似文献   

6.
改革是要实现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目标在于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取决于“资源配置价格”体系的合理化。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并实施以经济运行机制转变为主线的配套工程。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可以是整体改革的率先工程,但不能是主体工程。主体工程应是价格机制的转变。涨价造成社会压力阴碍模式转换顺利进行,这不是价格改革本身而是价格改革不彻底和改革环境滞后造成的。实现物价水平相对稳定的出路不在于价格改革的减速而在于价格改革的深化和改革环境的全面治理。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价格改革,人们就不会忘记双轨制价格给大家带来的“喜怒哀乐”。现在,人们对它即使不是“深恶痛绝”也多不抱什么幻想了。甚至,那些“发明”双轨制价格的同志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引导多价归一,形成市场方面”双轨制价格是“打了败仗”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不管是一开始反对还是赞成搞双轨制价格的)人,在对待双轨制价格这个问题时,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一种产品只能有一个价格。因此,即使是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转形时期,价格机制可以分为双轨价格机制、重合价格机制。前者适用于改革初期,后者适用于改革稍后期。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重合价格机制是双轨价格机制转变为目标价格机制的必经途径,它可能“自然过渡”到目标价格机制。在持续通货膨胀环境下,“过渡”可能以超常规的形式实现。因为目标价格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良好的宏观条件和环境,而这只有借助于国家规定的诸调节措施才能形成。试图把价格机制的运行同国家必要干预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问题不在于国家干预本身,而在于干预的范围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产权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的关系是国有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试图把要素配置放在指导改革的至高地位来“统一”产权改革和价格改革及其他改革,以寻找解决我国国有经济运作低效率的可能途径。一、国有经济要素配置低效率的性质1.生产要素的行政性分配和经济性分配。1984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改革是从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的,一方面是放开部分工业品价格,允许国有企业完成计划后在市场上自由购售产品,实行  相似文献   

10.
环顾今日之价格改革论坛,呈席卷之势的观点是:(1)立即取消双轨制,一次到位,价恪全部放开;(2)价格全部放开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双轨制暂时不能取消,经5—6年时间整顿治理,新的市场机制形成,供需矛盾缓解时,由双轨制过渡到市场价格单轨制。这两种观点的方略抉择是:我国价格改革由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变是势在必行的,实施市场价格(买卖双方议定价恪)单轨制,是价格改革的方向和“理想”的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方略抉择并未吸取1985年以来价格改革失误的沉痛教训,是否定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  相似文献   

11.
一目前,价格改革已经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究竟应该怎样评估群众的各种议论,怎样对待群众在谈论中表露的各种情绪,这不仅是价格改革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也是全面放革开放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我们利用哈尔滨市物价研究所1987年7月对市区800户居民进行的“价格改革民情民意问卷调查”,分析了市区五  相似文献   

12.
一、十多年的价格改革促进了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黑龙江省价格改革也迈出了重要步伐。1.解决“原”字号产品价格偏低问题,推动了资源性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价格改革以来,我省把调整“原”字号产品价格放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使资源产品价格偏低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基础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调动了基础产业部门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基础产业的生产发展,煤、木、油、粮等产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需要。调整资源产品价格,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字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伴随着时代改革的步伐,各式各样的“热”颇为时兴。诸如:“家电热”、“时装热”、“假发热”、“减肥热”、“气功热”等等,这“热”那“热”,大有使人难以招架,难以应付之势。当人们还未明白什么意思时,往往已“热”了起来。有人惊呼:“热不醒的中国人”。当然,这话是对社会生活中一些不正常“热”的一种鞭苔,不能代替全部和所有。记得前年,华厦大地曾掀起一股“亚运热”,正是这种“热”。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凝聚和弘扬,使社会进步,人心所向。这种“热”。岂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文摘     
城镇居民最关心哪些社会热点?据连云港市对8个城镇劳动者有关问题的抽样调查表明,目前城镇居民最关心的社会热点是:1、51%的人认为最关心的是社会收入分配。据了解,绝大多数居民对“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反映强烈。2、49%的被调查者将“廉政建设”列为自己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3、关心“住房改革”者达46%。4、将“社会治安”列为最关心热点问题者有45%。5、41%的人最关心“工资改革”。普遍希望增加收入。6、31%的人较关心“社会保险”,尤其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7、20%的人关心“通货膨胀”。8、仅17%的人最关心“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15.
梁苏日嘎拉图 《生存》2020,(8):0023-0023
“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浅析90年代以来日本结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桂芬 《日本学刊》2002,(4):93-109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所谓“结构性问题”成为日本朝野公认的社会顽疾。为此 ,村山、桥本、小泉内阁都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计划 ,这些改革均可广义地称之为“结构改革”。然而 ,村山内阁的改革仅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 ;桥本内阁的改革计划抓住了结构性问题的症结 ,但由于对形势的认识和对困难的估计不足 ,改革半途而废 ;小泉内阁的改革决心似乎更大 ,但实际上改革的思路并未超出前任的设想 ,有名无实的改革计划难以长期得到国民的认可和支持 ,而恐怖事件的爆发和世界经济不景气增加了又其改革的难度 ,其不得不从结构改革转向克服通货紧缩 ,“结构改革”的前景亦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因而试图跨越产权结构的市场化改革,只是一种模拟市场的改革。60年代开始的原苏东国家的经济改革由于没有深入到经济体制的深层结构即产权结构,因而走不出“放乱统死”的怪圈。中国以往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因为仅仅停留在市场体制的表层结构(如经营机制),至今也还没有走出困境。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市场是难以模拟的。市场之所以难以模拟,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以排他性的要素所有者存在为前提的,我们无法模拟所有者,这样就不可能做到产权明晰,这样的市场竞争往往是无序的低效率的。出路是重新认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实施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的战略性改组  相似文献   

18.
一、第三产业价格范畴辨析 我国第三产业价格理论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其主要表现是价格范畴在第三产业统计体系中尚未有一席之位。原因在于第三产业产品形式的非实物性。传统观念认定,非实物=非产品=非商品=无价格,因此,在统计部门的正册中,与“物价”并列的不是服务价格,而是“服务收费”,“非商品收费”。为了确认第三产业价格范畴的成立,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辨析。 1.价格与物价在我国价格理论研究中,对价格与物价很少区分,当作同义语混同使用;政府部门中,主管价格的机构被命名为“物价局”。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工资成本上升和物价上涨并存的局面。由此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对工资和价格因果关系的探讨,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作过分析,工资成本上升只会引起利润率下降,不会引起价格上涨。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物价上涨不都是由于工资成本上升引起的,但工资成本上升必然会推动物价上涨。我认为,前一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工资—价格”理论的前提条件,难以对现实作出科学解释;后一种观点符合客观事实,但回避了马克思的“工资—价格”理论,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均衡价格论”是19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这一理论恰好迎合了资产阶级的需要,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视为划时代的天才思想。一个世纪过去了。尽管马歇尔的经济学思想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但其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在我国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过渡的改革过程中;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探索中,回过头来重新对马歇尔的经济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均衡价格论”进行研究,以期根除影响,加以借鉴显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