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潘澈 《东方论坛》2021,(5):58-70
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本恶论,而是性向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向善论正相对应.孟子荀子的人性论都是基于孔子的人性论的展开.而孔子的性相近说强调的是性的非善非恶,性的善恶则是就后天的积习修为上说.孟子荀子的或狂或狷的人格特征制约着向善向恶的人性判断的不同选择.而人性无论向善还是向恶都不妨碍可以通过后天的存养或矫饰使人性得以完善.《荀子·性恶》篇的具体论述表明其所谓性恶是性向恶而非性本恶.荀子的性恶伪善说与韩非自利自为的性本恶论不同,荀子的性向恶论并未得出人性不可改变的消极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知识分子开始组成了不同的派别,都想来拯救世界。各派争芳斗艳,都抱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对如何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各派都设计出一些理想的治国之策,对于儒学来说更是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治国方略。儒家治国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经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孔子坚持"礼治",主张"宽猛并济";孟子倡导"仁政",主张"推恩于民";荀子"隆礼重法",礼法结合。他们的治国思想基本反映了先秦儒家治国的思想。儒家治国理念在中国封建社会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人性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对先秦孔子、孟子等人的人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对人性的界定是"质朴之谓性",指人的天生资质.结合其天人感应哲学思想便会发现董子人性的天生资质中既包含了自然本性的内容,也包含了社会本性的因素.董子主张性有善有恶论,其内涵是性有善质,亦有恶质,这正好是董子"中民之性"内涵所在,而"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不在其界定的人性范畴之内,故董子云"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可见,董子并未提出性三品说,最多是略具雏形而已.  相似文献   

5.
在天论方面,孟子所言之"天"为义理之天,具有较浓的形上色彩;而荀子所言之"天"是自然之天,更接近自然主义。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行善天性被后天因素压制而不得发挥以至于在现实中有恶的表现;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的天然欲望不加节制的扩张常常导致作恶。在道德的起源和性质上,孟子认为道德必须是纯粹的,具有明显的反功利倾向;而荀子则认为利欲是促使礼义产生的基础,肯定功利在促进人的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孟子和荀子分别使孔子之后的儒家仁、礼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以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向,对后世宋明理学中的道问学与尊德性之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代对人性的探讨一直存在,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代表儒家学派的孟子性恶论与荀子性善论。他们对人性的解说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孟荀二人的人性论都是对孔子人性观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使得两人的理论不同之中有相同。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学派孔子强调"先富后教";孟子、荀子继承了这一精神并加以扩展,孟子提倡制产、薄其税敛、保护生态资源、教以人伦;荀子主张富国裕民、合理利用资源、礼乐之教等思想.研究和借鉴这一历史传统,对推进我国和谐新农村建设和指导农村教育改革与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都有深刻影响,对我们...  相似文献   

10.
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天人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知与不求知、对庄子天人观的评价、人性定义与价值判断、对孟子人性论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荀子的天人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关于"察天人之分"的观点,当是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渊源之一.但"察天人之分"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内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理论高峰",结束了追求"纯粹性"和"绝对性"的封闭型的理论形态,产生了各种追求跨越学科边界的"宏大理论".在这一"理论高峰"之后,出现了多元化的理论形态.考察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对历史和社会语境的关注.由此可以发现,不断剧烈变化着的语境导致了源源不断以反叛和挑战姿态出现的激进理论思潮.这种思潮不仅终结了封闭型的理论形态,而且也造成了理论跨越学科边界的境况和各种理论形态并存的现状.理论形态多元并存的"马赛克"景观,成了"理论高峰"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社会性问题的高级心理品质.智慧的探索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构成了人类自我反省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这种探索和研究主要停留在哲学、宗教等领域.20世纪后期,随着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对成功老龄化、智力、创造性等问题的研究,智慧问题逐渐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当今,心理学领域关于智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智慧平衡理论”和“柏林智慧理论”为代表的外显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二是智慧的内隐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研究.外显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建立的智慧学说,内隐理论则侧重于探究普通人的智慧观.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智慧,将智力、智慧与创造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浅谈"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信息科学的重要地位,介绍了信息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论述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的同时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形神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中国古人对形神的问题的讨论,在很多文献中都可以得到证实。较早论及形神问题的是庄子,从庄子开始对形神问题的讨论的影响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古代画论、古代文论的发展的一股力量。那么从庄子开始,形神论是如何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影响的,这是一个需要真认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与"雌雄同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为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女性主义翻译观使得翻译界发现了传统的缺陷,但是女性翻译家过度地强调女性身份,过于强调女性对于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使得翻译中出现了"度"的偏离.于是,女性主义翻译家提出了"雌雄同体"意识,以此来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达到原作和译作的和谐统一."雌雄同体"意识引发了翻译中有关"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的实质意义给与 :主体建构对象就是给与对象意义。这是讲求读者建构 (再创造 )文本意义一路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某种意义上讲国际贸易理论乃从宏观层面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阐述.当然,这两种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甚至是很紧密的联系,但不能把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当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宏观部分,充其量能够称得上是对外投资理论的早期探索,应该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经济发展所用.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受到多种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梁启超不仅系统介绍了地理环境论的主要思想,还具体探讨了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联系,并试图通过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解释中西文明的不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认识的提高和深化。但梁启超并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他只是将地理环境作为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今先生提出的原型模型论和Rosch提出的原型范畴论都使用原型一词,都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解释力,二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就共性而言,原型模型论的"型"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具有大致相同的内涵;原型模型论的"模拟"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化"具有大致相同的意义;相似性在原型模型论和原型范畴论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拟主体和认知主体都是语言阐释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模型和非典型成员都可以转化为原型。其差异性表现在:它们对原型的理解和界定并不相同,原型模型论中的"原型"通常是固定不变的,而原型范畴论中的"原型"有时是不固定的;"模型"和非典型的意义不同;原型与模型之间具有生成性,原型与非典型成员之间一般没有生成性。  相似文献   

20.
袁枚性灵说情感理论突破了儒家传统情感理论的藩篱,特别是脱离了宋明以来的理学思想的桎梏,而走向了注重个体自然情感的抒发,对传统文学功利主义是一次有力的反拨。这种理论偏向原因颇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