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钦 《社科纵横》2013,(12):30-31
甘肃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间的互动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在探讨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甘肃现行的产业体系特征,相应提出甘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设。  相似文献   

2.
考察四次科技革命中重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可以发现,现代产业体系的产生源于重大技术创新、发展源于重大制度创新,它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创新,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进步性"的一般性特征以及"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国化特征。中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是以和谐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理的产业、区域规划为引导,以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创新成果在产业和空间的扩散、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高效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流程、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等为内容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协同推进与协同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3.
陈柳钦 《创新》2012,6(2):37-41
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快而不优",规模"大而不强",呈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特点,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能源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能源自主创新。增强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型电力,建立并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扩大能源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中  周红娟 《创新》2009,3(12):17-20
合理的产业布局对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大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产业发展模式是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家庭专业化生产模式;第二产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工业园模式和港城互动模式;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是金融业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港口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旅游业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理想的路径选择是有效整合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有效整合产业发展与对外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5.
我国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是我国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如何优化沿海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支持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完善产业链支持体系、企业家队伍支持体系、构建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现代物流支撑体系、营销支持体系、整合区域内城市群支持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岳喜优 《学术交流》2023,(6):134-145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现实而言,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基础条件不优,需要政府积极的财税政策予以支持。财税政策在引导、支撑和维护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此,应当持续优化财政支出、财政补贴、财政引导、税收优惠等作用机制,落实财税政策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驱动乡村产业集聚、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实效,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该文通过研究与构建校企“内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办学理念、思想和路径。高质量建设专业集群,高规格构建企业集群,高效率创建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联结校内与校外人才培养环节,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永刚 《社科纵横》2010,25(7):47-49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产业集聚的现象,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由于存在着地域、要素、效用和目的等多项关联,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应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框架之下,实施积极的集群战略,制定并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以此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应由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协同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互动双赢的协同育人平台。该文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个维度分析现代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各单元主体之间共建资源共享不畅、共建共享动力不足、合作共建政策支持不明确等问题,提出构建共生单元协同共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营造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建的共生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珠三角大多数地区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成熟期的历史阶段,广东省产业升级也进入了以空间优化与创新体制建设为主的时期,以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产业自身优化,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以实施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空间优化是这个时期广东产业升级的三条路径,这三条升级路径的实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体制障碍,文章通过探讨广东省产业升级的体制障碍,提出促进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凡 《社会福利》2011,(3):19-20
"现代老年福利制度",是与传统的以补缺(剩余)为特征的老年福利制度相对应的概念,是以老年人长期照护为重点、普惠制为特征的福利制度体系。纵观各国老年福利制度发展路径,一般都经历了从补缺型向普惠型福利制度的转变,目前中国正处在从传统老年福利制度向现代老年福利制度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12.
刘金山 《探求》2018,(2):16-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广州实践,2018年1月14日,广州市委党校与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共同举办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广州实践"专题座谈会。时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广州市委党校校长欧阳卫民出席专题座谈会并讲话,中央党校原教育长、博士生导师李兴山教授作主旨演讲,来自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本刊现将与会专家的主题发言以笔谈形式刊出,以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探求》2016,(4)
本文全面分析广东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面临的背景条件,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广东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存在的劳动力数量和成本优势弱化、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低、外贸依存度高、工业重型化水平待提升、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自主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等困境问题,明确重点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本土产业破坏性创新等可行路径,并提出不宜过分强调第三产业比重目标、加大工业投资和企业转型升级力度、强化破坏性创新政策与制度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瑛  朱远征 《社科纵横》2011,(11):34-36
本文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西部核心城市金融中心的形成潜力评价,提出了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一般模式和目标模式,并对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产业学院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深化协同育人的有效形式,但目前,现代产业学院仍处于发展时期,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智能农牧装备产业学院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师队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打造高效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农村慈善救助体系建设,能有效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推进城乡统筹步伐.本文在分析农村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模式选择和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蒋新红 《社会工作》2011,(12):61-63
加强农村慈善救助体系建设,能有效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推进城乡统筹步伐。本文在分析农村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慈善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模式选择和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以芯片为核心的整个日本半导体产业呈现出继续下滑趋势,其全球产值占比已经跌破20%大关,降至18.9%的历史最低点(HIS iSuppli)。回首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半导体产值曾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峰值为1988年的51%。那么,什么原因致使雄居世界的日本半导体产业陷入了持续衰退?日本半导体产业是否还具有竞争力?本文将结合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战略动向研究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杜辉 《学术交流》2012,(6):98-101
产业转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根据要素禀赋的优势差异进行的产能再分配。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迅猛,但也愈发暴露出产业升级依托条件与传统模式、产业结构升级对核心技术的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产业区域间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落后与资本就地扩张、产业持续性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各种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好产业发展模式与区域间竞合、产业梯度转移与生产要素流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外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相互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构建是新时代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该文分析了职业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培养的现状,并以中联产业学院为例,阐述了基于产业学院的创新型教师培养优势,提出了“供平台、促黏合、拓空间”等基于产业学院的创新型教师团队培养路径,为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