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在著名实业家张謇的规划下,江苏南通开始城市的全面改造工程,并开始由传统空间向现代空间转型.1919年张謇建立更俗剧场,目的是要改造社会风俗,更进一步而言是改造近代精英眼中低俗的大众文化.在张謇与欧阳予倩等的努力下,更俗剧场成为国内设备最先进的新式剧场,并邀请梅兰芳等名家前来演出,剧场成为以张謇等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规训的空间.但就本质而言,大众文化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审美原则与欣赏习惯,他们并非全然接受来自精英的改造,而是在博弈中逐渐"习得"新的文化,但更多地雏护并延续自身的文化.由于精英们低估了大众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亦未寻找现代文明戏与传统戏曲间的有效结合,更俗剧场最终以剧场"更名"而非"更俗"结束其命运. 相似文献
2.
3.
4.
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文化空间的维度与运河文化带的文化空间予以对应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扬州段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空间维度分为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通过文化空间维度的分析对扬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即实现文化空间实践的标准化、提高文化空间实践与表征的匹配度、提升空间表征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5.
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聚落中的公共空间是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随着乡村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乡村公共空间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以河北唐山为调查区域,抽样调查分析了当地乡村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分布特点。即虽然乡村生活发生了变化,但是大多数乡村公共空间还是分布在必需性活动场所及其附近,并以两三种活动复合在同一地点为主,良好的环境和设施是附加性的分布影响因素。同时,本文归纳了公共空间活动的人员结构和组织特征,进而分析了政府、村委会、核心人物在乡村公共空间中作用。 相似文献
6.
"伤痕文学"以特定的历史留在人的精神生活之中的"伤痕"为呈现对象,意在揭露政治运动及其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创伤。进一步讲,"伤痕文学"有着更深刻的历史文化诉求,其普遍诉求是呈现个体—整体、自由意志—历史理性、感性生命-冷酷教条之间的隐微而深邃的张力,以及留在人的心灵上难以愈合的创伤。反思"伤痕文学"历史文化诉求,其目的在于发掘中国当代文学体验结构的整体性,以建构适合现代性征途上的文学典律。 相似文献
7.
广场是都市空间的中心,是都市文化的集中表现之地。广场文化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是多层次的。墨西哥城广场文化的变迁与抉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由此而生发出的都市空间文化的思考,对当下国内都市广场的发展与建设有着极好的借鉴或启发价值。都市广场文化的取向对都市空间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深远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态保护"已然成为推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理念,因此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就自然成为目前我国发展区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除了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外,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项目的整体推进还需要一个个鲜活的地方范本,而热贡作为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特殊区域,无疑有着推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最理想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9.
文化景观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强调将人和非物质要素纳入到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之中。遗产地的产业发展方式深刻影响着遗产保护效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地的产业发展因申遗成功迎来新的机遇,但由于整体性保护理念在制度中并未得到充分明确且在实践中认识不足,遗产地产业发展重点偏向物质要素而忽略了非物质要素,导致茶产业发展思路和村寨利用方式与遗产保护目标契合度不够,文旅产业偏向观光而没有全面展示遗产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影响了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挖掘非物质要素的产业价值,以整体性保护视角重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践行传统生产生活赋能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在制度上明确整体性保护理念、完善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规范,或许是化解遗产地发展需求与遗产保护间矛盾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社会时尚话语,对于它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笔者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不仅保护遗产本身,还应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谭少波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122-125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新要求,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通过对我国目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内涵、模式、功能等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揭示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互相借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极具针对性的可以相互借鉴的有效方案,从而加速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这一实力。 相似文献
12.
古城的历史文化具有建构性,人们往往根据当下的需要而对过去进行有选择地阐释和建构。文化的建构性和空间生产理论为阐释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提供了理论视角。以台儿庄古城为例,作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龙头项目,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是一种“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在重建前,挖掘古城的历史材料并有选择地建构出古城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空间的“文化”化;在重建过程中,将被建构出来的古城文化“空间”化;古城建成后,借助已被赋予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空间,不断地开展融合当下“场所”“事件”与“人物”的实践,带动古城和周边区域的复兴,赋予新建成的空间以兼具传承和创新意义的新的文化,实现了空间的再“文化”化。这种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融合在对古城文化的建构和对地方的复兴之中,有助于古城更新走出“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衰败”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新论——以两汉社会文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传统的主观解构,存在多种可能性。应根据不同研究语境,运用相应的理论来观照历史传统。透过汉代文化可以看出,小传统的存在样态并非单纯表现为民俗事象,也表现为文献典籍的形式,小传统的考察视域应是相对开放的。大小传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两者兼有进步和保守的双重功能和作用。文化传统的健康维系与合乎理性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同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整体性政府"理论提出通过精简机构与职能整合的方式实现政府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提高。而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大部制改革是针对政府机构间的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等问题而进行的大部门体制建构。两者的理念可以说是相吻合的。同时,西方各国对"整体性政府"理念的实践也为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因强烈的社会现实剖析和个体情感关照的主题表达一直深受观众的青睐,尤其在当下类型耦合的创作风潮和流媒体携带的快消费属性的影响下,使得强推理、强逻辑的悬疑类网剧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以《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为代表作的爱奇艺“迷雾剧场”是近年来悬疑类网络剧市场中的“黑马”,《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在劫难逃》《非常目击》《沉默的真相》这五部剧以短小精悍的剧作结构和深刻的社会学探讨意义赢得了观众和业界一致认可。通过严密的推理结构、多元化的人物塑造以及电影化的影像质感呈现出优质的文本作品,树立起精品悬疑短剧集的特色品牌,进一步可透视出此类网络剧想要表达的深层内涵和人性反思,为融媒时代现实题材影视剧如何取得社会认同和更优的创作路径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18.
空间正义是都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追求社会正义为旨归的上海亭子间文化一度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代名词,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的文化飞地特质兼具包容性和异质性,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青年亚文化——“薄海民文化”.货币、出版和身体的解放力量在文学空间聚合,空间正义成为文学实践无意识层面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亭子间亚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演进历程则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空间权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节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文化因具有开放性而随时有变异的可能,而民俗的保护是一种提供选择的工作。保护民俗文化应当以民俗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作为核心,以融入现代生活形态作为最终目的;同时,无须对于传统的改变存在过多的疑虑。 相似文献
20.
城市治安状况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借助场景理论的研究框架,从城市可见的各类文化舒适物与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构成的整体性场景视角切入,通过采集深圳市10个区的82种文化舒适物数据,构建文化场景评价体系,进而以深圳市10个区的治安安全指数为关联研究对象,分析文化场景对城市治安状况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在15项文化场景维度中,本土性、国家性、正式性、睦邻性、功利主义、平等主义六项场景维度与深圳市治安状况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得出本土性、睦邻性、平等主义场景在不同治安分组间具有显著差异性,且呈同向影响关系,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文化场景与治安状况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