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府“在顺治初,因明制,州一县七。雍正二年,升太仓为直隶州,割崇明、嘉定属之。又析长洲置元和、昆山置新阳,常熟置昭文、吴江置震洋。乾隆元年,又设太湖厅。光绪三十年,设靖湖厅,隶府”共领九县二厅。清代苏州的状元,长洲县七名、吴县七名、市熟县六名、元和县三名、昆山县一名,计有二十四名。另有嘉定县一名,因为王敬铭(嘉定县人)于康熙五十二年考取状元时,嘉定县尚“属苏州府,”故清代苏州府总共有二十五名状元。  相似文献   

2.
“日本海”在中国诸历史阶段上的称谓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隋唐以前无专门地理名称;唐代称之为“大海”,并称其南部为“南海”;辽、北宋时称“东海”;元代称“鲸海”;明代沿袭元代称谓,对其南部称“南海”;清代称其北部为“东海”,南部为“南海”,光绪十年前后,始有“日本海”称谓,然正式起用当在光绪甲午年前后。探究这种变化,对于揭示东北亚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关系变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爆发后,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增强广西抗法骨干力量,向朝廷奏准,任命李秉衡为广西按察使,李于1884年初到任。当时广西境内突出问题是:思恩县已革生员莫梦弼率众“滋事”,严重扰乱了抗法后方。李秉衡会同苏元春、董履高等将领率兵平定其乱,稳定了广西社会秩序。为此,朝廷给李秉衡官“晋二品”。随后,他从省城桂林到南宁等地,广筹炯械,支援抗法前线。1884年秋,广西巡抚潘鼎新率主客各军出镇南关抗法时,调李秉衡到龙州主持西运局,即“钦命督办广西后路军务”。潘鼎新率军抗法屡打败仗,于1885年初全军从谅山溃败。在这紧急关…  相似文献   

4.
丁宝桢与山东机器局的创办傅炳旭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十余家近代军事工业,开始了中国军事工业的近代化实践.山东机器局是其中一家,是颇具特色的官办近代民族军事工业企业.为“御侮”创办山东机器局开始于1875年(光绪元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钱 于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拓建杭州州城筑“新夹城’,景福二年(893年)筑“罗城”。这是杭州自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建城以来的第一次拓建。钱 拓建的杭州城郭,其北面城垣在今米市巷一带,城门大约在今德胜桥一带;东面城垣北段约在运河(中河北段)以东五里塘一线;南面的城垣,大致东起凤凰山东南隋朝杭州州城垣,绕包家山南而西,经冷水峪,又绕将台山南至西折北,再与隋朝杭州州城垣相接。所谓东面城垣北段在运河(中河北段)以西、西南城垣在六和塔以西等说,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清雍、乾之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过大规模的“改上归流”。但在川西北藏族地区的“改流”仅有杂谷脑和大小金川。它是四川藏区“改流”较早,而又较彻底的地区。然而,这里的“改流”却较为特殊,系以土屯制代替土司制。本文试述理县土屯制度。 改土设屯的原因 理县位于川西岷江上游崇山峻岭之中。改土设屯前名保县,改设土屯制后在旧保县城(今理县薛城)设理番厅同知,故更名  相似文献   

7.
状元辈出与苏州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自古以来,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她不仅经济繁荣,而且人文荟萃。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文章事业,震耀前后”。在封建社会,其明显标志就是状元辈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科举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的1300多年中,大约出文武状元800名,而唐以前还没有状元名称,唐至明清时代出的状元最多。据《清秘闻》、《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等书记载,清朝自顺治三年(1646)开科举,到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的258年间,全国共出状元114人。按地区分布,依次是江苏49人,浙江20人,安徽9人,山东6人,广西…  相似文献   

8.
“公车上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5月2日(四月初八日)康有为(1858-1927)联合在京会...  相似文献   

9.
苏州碑刻博物馆曾征集到一批反映苏州清代药业情况的碑刻(简称“药业碑”),现陈列于碑廊内。这类碑刻主要有:1、《吴县严禁好徒原称戈制半夏在乡镇分销发兑,蒙混渔利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初六日。2、《上海县永禁外姓假冒戈老二房牌号,出售戈制半夏碑》,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十二月十八日。3、《元和县水禁渔利之徒假冒戈老二房牌号售卖假药碑》,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初四日。4、《苏州府禁止渔利之徒假冒戈老二房牌号仿单碑》,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二十日。5、《长洲县为各药销药料儿…  相似文献   

10.
《金陵瞭望》2007,(22):66-66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江西临川人。他自取的号很多,从这些名号中.似乎能看出李瑞清人生不同时期思想轨迹:在南京时称梅庵.又号梅痴等:辛亥革命后.离开南京避居上海.自号清道人.又因斋名玉梅花庵,故再号玉梅花庵主.或玉梅花庵道人、黄龙视斋等。早年李瑞清人塾习读秦汉古文.又随伯祖父学书法,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尤好大篆,为他辛亥革命后专攻书画奠定了扎实基础。光绪十七年(1891),以武陵籍入试,中副榜第一名。  相似文献   

11.
唐《孙备墓志》镌立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孙备墓志》镌立年考辨鲁才全《唐故河南府洛阳县尉孙府君(备)墓铭并序》,署名为“再从兄朝散大夫守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撰”,“弟孤子储书”。志石现藏河南新安县千唐志斋。此志载录于《千唐志斋藏志》,图版编号1077,该书编者于图版说明中定为“会昌元...  相似文献   

12.
(一)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李伯元,虽籍贯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但因祖父去世早,父亲依其在山东做官的伯父李锡琨生活,故李伯元生于山东。又因伯元的父亲去世过早,故李伯元随其堂伯父李翼清(锡琨之子)生活。李翼清,字念仔,也长期在山东做官,先后任肥城、济阳、黄县知县,胶州知州。光绪十四年升东昌府知府,山东后补道。民国十一年《增修胶志》有对李翼清的记载,称他在任胶州知州时,曾“捐廉延师”,兴办学校,“俾童蒙之贫者入塾肄业”;曾在沿海地区植树造林,达“数十万(株)之多”;当荒年歉收时,又开仓赈济。平抑物价;他注意案件处理,曾“平反冤狱”。  相似文献   

13.
清代“直隶厅”与“散厅”的“定制”化及其明代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直隶厅”与“散厅”的“定制”化及其明代起源真水康树(厅)古作(听)”古代官府办公的地方叫做“听事”,简称“听”。后来“听”被叫称“厅”。在清朝作为地方官制的“直隶厅”的差别。厅的长官是同知、通判,但这些官职原来是由知府的佐贰官担任的。他们被派遣...  相似文献   

14.
《黔南苗蛮图说》是罕见的清代民族史志文献,该文献在已经发现的贵州“苗蛮图”中,所载“苗蛮”种类最多,达86种。本文考证了该图说的版本为清代光绪年间的石印本,作者是临川桂馥(字筱薌)。完稿于光绪七年(1881年),光绪十六年石印本成书。该版本缺佚的第41种“苗蛮”是“补龙家”,本文对此进行了考证和填补。  相似文献   

15.
张金燕 《社区》2012,(2):56-57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公元1901年),李鸿章卒。梁启超闻报之日成一挽联云:“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竞何之。”其后更有大作《李鸿章传》,“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的祖先曹端广于明永乐二年(1404)随兄端明,自江西南昌武阳北上至河北丰润;端广约于永乐五年(1407)入辽,“著籍襄平”;约于永乐八年(1410)由襄平南下七十里至辽阳,约于永乐十年(1412)在辽阳生子曹俊;后来曹俊及其后裔曹智、曹世选、曹振彦、曹玺等“世居沈阳”。说曹雪芹祖籍是武阳、丰润、襄平、辽阳、沈阳都正确。  相似文献   

17.
徐福里籍纠谬及推阐韩玉德活跃于秦始皇帝政坛上的著名方士徐福(福亦作、芾、市),其史迹自司马迁之后向为史家所冷落,文献所记亦简约幽隐,乃至入了仙籍,故尔有人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徐福其人。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为适应改革开放这一时代大潮,开辟中日文...  相似文献   

18.
由陈公水、徐文明、张英基等承担的山东省古籍研究重点项目——“山东古典戏曲研究(山东古典戏曲全集)”,经过长达6年的攻关,于2008年底通过了专家鉴定委员会的评审鉴定,鉴定等级为“优秀”。  相似文献   

19.
专家们已论定,《金瓶梅》中多用山东方言词语.其实,这些被视为山东方言的词语,有不少至今仍通行于山东以外的地区.比如,今皖北、苏北、豫东南等地的口语中.就多有这类词语.笔者着籍皖北,他近鲁南,接触这一带方言的机会颇多,因而往往感到,专家们为这类词语所作的诠释,有时与其方言中的音又不太吻合.显然,如何正确训释这类词语,似乎仍需作进一步的探讨.下面直就所知,粗记数例,以就正于专家.喃“喃”,作为动词,在《金瓶梅》[1]中两见:(1)这伯爵把汗巾儿掠与西门庆.将瓜仁两把喃在口里,都吃了.(67回)(2)我见位…  相似文献   

20.
清末废武科的自身原因可归结为三点:一是武学、武进士不足以抵御外侮,国家设立武科,已失去了选才的意义;二是武科人才雍滞,成为社会上的流闲阶层,其中一些人恃顶戴为护符,武断乡曲,为害百姓,“既于国家无益,实于治理有害;“二是改革武科的尝试失败。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王朝在内外压迫之下,终于下决心停罢武科。武科的废除,对文科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文科举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