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它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战争恐惧的感悟与理解、死亡的抉择、孤独的守望与无声的反抗之中。它通过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离开学校,在纽约闯荡三天中的精神痛苦和心理矛盾表达出了塞林格个人的悲观意识和他自身处境的困惑与迷惘,并对小说主人公的执迷与心理困境充满了悲悯与同情。  相似文献   

2.
从《欢乐之家》窥伊迪丝·华顿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欢乐之家》为底本,对伊迪丝.华顿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辩证地总结了她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和其带有的自然主义色彩,并结合小说女主人公的经历,论证了伊迪丝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刻体验与见解、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相似文献   

3.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4.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死亡主题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死亡意识是主人公亨德森精神焦虑的根源,也是促使其踏上生命价值追问之旅的直接原因。死亡问题背后隐含着贝娄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思索,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小说展现了贝娄的乐观主义生命观。  相似文献   

5.
李昂通过个人化的感性书写拆解各种外在的观念,以文学叙事与台湾的历史、现在建立了内在的联系。在李昂关于现代/乡土、女性/人性、情欲/政治的喁喁独语中,流露出的是对台湾人生存境遇的悖谬感受和悖论思考。这一普遍性的困境意识,促使我们重新面对关于生命和历史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讲述了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小说的主人公之所以能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有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殊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论文认为作品所要展现的是一种茂盛的生命意识,并从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三方面重点论述了这种生命意识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7.
语言·命运·历史——论吉本《苏格兰的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兰小说家吉本最著名的作品是其三部曲《苏格兰的书》。这部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对女主人公命运的关注显示出这位男性作家超前的女性主义意识。而小说的叙述结构所蕴含的历史观则是进步和乐观的  相似文献   

8.
"人变虫"的艺术符码在《变形记》中指涉的是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以及主人公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在《促织》中则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吏治黑暗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缺失.两篇小说同处于美学发展进程的人态审美场,但关涉不同的文化语境,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 ,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 ,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者》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 ,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追求 ,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10.
孙佳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11,31(4):48-5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80年代相比,其"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为明显。林白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中的领军人物,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但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林白在她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一种自我疏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林白的小说并非单纯的回忆录性质的"自传",而是对头脑中记忆碎片的拼贴,这种随机性的拼贴造成了女性意识的一种自我疏离;林白总是让她笔下的女性具有双性同体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的男性心理和男性化品行上。林白小说具有的神秘化倾向使她作品的女性意识有异于通常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不仅深刻地表现在作品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拒绝和反抗上,更重要的是它偏离了对某个女性个体的命运归属问题的探讨而突入对作为整个生命存在形式的女性整体的追问。探讨林白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疏离状态,可以深入研究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应处的位置和维度。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的“我”,一方面是功能人物,一方面是内涵人物。当“我”以功能人物出现时,承担了小说的叙事功能,读者在“我”的引领下进入了主人公的生命空间;同时,把小说中的人事情景纳入到“我”的情绪中,支配读者的情感反应。当“我”以内涵人物出现时,“我”和主人公参差对照,重叠互映,各得生命;另外,作为内涵人物的“我”,成为一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在讲述中洞开裂缝,开拓了更深远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2.
论《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 ,其主人公意识相对独立于作者意识。其叙述策略有着复调小说多声部叙述的特征。小说人物有着复调小说人物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莫里森创造了一组鲜丽生动 ,富有种族健康感的黑人人物群像 ,与黑人文学传统发生着一场革命性 ,生成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中采用特殊的空间移位叙事策略,描摹出女性在战争环境中的生存状况及其命运悲剧.其巧妙借用“地下室”、“顶层”等具体的地理空间的移位,隐喻人物心理轨迹的起伏变化,完成了对柔斯这一特别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通过女主人公柔斯对地下室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背离与回归,强化了女性的空间意识.小说中的空间隐含意义与女主人公心理之间拥有对应关系,而这种对应关系一直在推动小说主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解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透视小说男女主人公潜意识里的原欲世界,展示自我与本我的较量,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通过作家对幽暗的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的审视和批判,对性的本能力量对这些人物的人格特征铸造的析解,揭示灵魂深处人性的真实和生命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小时的故事》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之作。小说篇幅短小,却戏剧性地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自由意识的觉醒以及短暂亢奋之后生命消亡的过程。微观文本叙事框架下无不流露出作者反讽的写作技巧,使得该小说在刻画人物、凸显主题等方面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采用叙事学方法及互文性思路,表达了人世无常、生命飘忽的佛学主题.其主人公钱夫人的生命体验中交织着欲望与灵魂的剧烈矛盾,但是身体与心灵的关系并非白先勇小说主人公灵肉的二元对立,而是彼此交融表现为一种身体美学形态.这一形态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内涵:身体表达灵肉的冲突,身体表征文化的怀旧,身体集聚认同的断裂.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挖掘人物的自我意识和矛盾、分裂的心理世界。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中是什么。他的小说文本通过意识与现实的切换、对内对外两种话语指向的交融以及场面化的激烈辩驳,表现出了主人公们反传统理性的生存哲学。《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和《罪与罚》的主人公正是这种与世俗理性抗争的自我折磨的英雄。  相似文献   

18.
铁凝小说中体现着她的生命美学观与性别意识,同时在生命美学视域下其性别意识有着显明的嬗变轨迹。20世纪80年代的萌发期,铁凝展现女性自然的生命之美;90年代前后的发展期,凸显女性强烈的性别意识与生命需求;新世纪前后的深化期,表现着超越性别的生命意识。同时,嬗变原因在于个体生命意识与性别意识的互认相长,社会集体意识与性别意识的变化影响以及女性作品的互证促进性别意识的发展。铁凝小说性别意识的变化凸显着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与张扬,梳理其性别意识的嬗变表征及深层原因,对研究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创作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生命与性别主题的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汪曾祺的高邮小说为主 ,从生命与文化的角度 ,分析了汪的恋土情结的文化传承 ,指出汪曾祺小说所表现出的故乡情结是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历尽坎坷 ,具有漂泊感、倦怠感的汪曾祺的美好生命意识的补偿。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在创作中以人物意识为中心,深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思索体验。其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不同于传统的叙事小说,作者采取描写人物生活中的某个时刻及其内心活动来代替传统小说中的顺时性、直线性叙述,从而体现出这一现代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空间化。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在现代背景下对外在现实空间和内在想象空间的感知,探讨女主人公在二种空间的融合中对世界及自身不断认识和提升的过程,并在第三空间这一新的空间思考模式中寻求其成熟与超越途径,最终探索空间作为一种探讨现代社会复杂关系的方式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