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隆回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也是有胆有识的改革家和人才学家。公元一七九四年到一八五七年是魏源生活的全部年代,在这个封建社会日趋解体并向半封建半殖民地急剧转变的年代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一八四○至一八四二年英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也目睹了这一战争的悲惨结局——鸦片战争的失败,激起了他更大更深的爱国热情。他总结了这一战争的沉痛教训,认为当前内忧外患交相紧迫、国事日非的严  相似文献   

2.
魏源从历史上兵制、赋役、刑罚、科举等制度的沿革中 ,认识到后世胜前世的历史进步现象 ,具有进化论历史观。从公羊三世说中 ,魏源引申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说 ,在印证历史是不断变化的同时 ,特别看重历史中“一治一乱”之循环 ,一“文”一“质”之反复 ,具有循环论历史观。在他看来 ,他所处的时代是末世 ,是“文”胜“质”衰的末世 ,故应采取对策 ,化繁就简 ,“去奢去甚去泰” ,由“文”返“质” ,达到天下大治的升平盛世。魏源之循环论显然是为改革时弊、挽救时局服务的 ,现实意义大于学理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弘 《阴山学刊》2009,22(3):59-62
魏源的富民思想与19世纪上半期以及历代的富民思想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了商品经济,重视富民并鼓励他们消费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文明的“师夷”思想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虽然还没有完全实施的土壤,也不可能使广大民众尽快富裕,国家强盛起来,但是它从近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为近代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起到了启轫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许多政治派系纷纷对事变的善后及中国的未来走势发表见解,如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主张”、中共的“和平解决方案”、南京亲英美派的“和平解决措施”、南京亲日派的“武力讨伐”、李宗仁的“五点主张”、阎锡山的“把蒋介石送至太原”等等,同时,美英日等国也在伺机而动,以图左右中国时局的发展.从整个事变过程看,以中共的和平解决方案和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和平解决措施对事变的结局构成直接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国共两党的两种内涵有别的和平主张着手,探析它们对事变的善后解决所起的作用,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是以中共和平方案为主体内容,在国民党亲英美派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法辅助下而实现的,两种和平主张的合力作用,是事变得以结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魏源是一个生活在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关头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开拓者。他所生活的时期,正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正是外敌入侵和鸦片走私日益严重的朝代,内忧与外患,使他产生了对社会进行改革的要求,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思想,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一、关于制度创新及有关内容的理论说明(一)制度的概念何谓制度?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制度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的约束。具体说来,制度概念有如下界定…  相似文献   

6.
<正> 魏源(1794—1875年),字默深,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一生主要活动在清代嘉庆、道光两朝。主要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集》、《古微堂诗集》、《清夜斋诗稿》等(以下引文,只注篇名)。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作为思想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魏源,不能不为清政府的前途担忧。为了表明自己“寻云不厌深,穷源期必尽”(《四明山中峡诗》)的变革决心,他发出了“何不借风雷,一壮天地颜?”(《北上杂诗七首同邓湘皋孝廉》)的呼号,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图强方略。  相似文献   

7.
德国是一战结束后第一个放弃在华特权、并在主权独立和关系平等基础上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然而,面对日本蓄意友动的“九一八事变”,德国不仅未能主持公道,积极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反而打着“中立”的旗号,在国联内外进合、甚至支持日本的一系列无理要求。本文拟通过剖析德国所谓的“中立”政策及其形成原因,揭示其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日本在欧洲问题上同情、支持自己的亲日、袒日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魏源(1794—1857)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爱国者和文学家。他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一生几乎游遍神州大地。他有一颗印章云:“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①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还没有到过祖国西北边陲的天山。所谓“我生第一伤心事,未作天山万里行。”②他的大半生都在登山临水中度过。每到一处,都有诗作。正如他的儿子所说:“好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由于经济技术和社会制度极其落后,屡遭外国资本主义打败。要中国免于沦为外国资本的奴隶,除非使她变为资本主义不可。所以在当时说来,要求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曾经是一种非常革命的思想。在西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市民阶层中孕育出来。它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反对封建神权和封建专制,提倡人权,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以至提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资本主义却经历着一条特殊的道路。它基本上是由地主阶级分子投资新式工业而产生的,而投资者也由是变为资产阶级,其思想代表人物最初也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中分化出来的。中国资本主义思想先于资本主义经济,而且一开始就提出制造新式船炮,使用机器生产,继而要求保护工商业,最后发展为争取建立资本主  相似文献   

10.
在整理<魏源全集>的辑佚过程中,我们有幸从<清代朱卷集成>中找到有关魏源的两份档案文献,一份是魏源于道光二年(1822)在北京应试,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时的"道光壬午科"履历(附科份页),一份是魏源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北京参加会试时的"甲辰科"朱卷文章①.  相似文献   

11.
魏源的经济思想承前启后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方向。他的蕴含着变易的哲学思想是他经济变革的理论依据; 他的“缓本急标”论是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过渡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的津梁; 他率先提出的“师夷制夷”对外开放和发展新式工业特别是民营工业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2.
魏源在其《圣武记》中对康熙帝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不仅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捍卫国家领土不容分割的主权精神,而且奖罚分明、满汉一体、指挥若定,可谓聪明睿智神武之君,堪比周宣王和殷高宗武丁。显然,他希望通过叙述清朝开国龙兴以来的历代君主的赫赫武功,来激励道光皇帝乃至全国人民树立自信,重振国威,驱走外国侵略势力。  相似文献   

13.
魏源(1794—1857)是清代中晚期中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齐思和教授在《魏源与晚清学风》中说:“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之,或光大之。汇众流于江河,为众望之所归。”“魏源兼揽(?)长,各造其极,且能施之子实行,不徒托诸空言,不愧为晚清学术  相似文献   

14.
“经世致用”的拓展与局限──魏源科技价值观述评朱亚宗魏源作为东方封建末世的启蒙思想家与卓越改革家,已世所公认。而魏源在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的崇高地位也愈来愈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注目。齐思和先生曾指出,“有清三百间,学术风气凡三变。”顾炎武先生、戴东厚先生、魏...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由关于存在的理论直观再度成为并且本质上成为存在智慧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哲学终结实际上是指哲学认识论路线的完成。曾经开端于懵懂惊诧的哲学,将再次起步于世界的透明。在世界从神化到物化的历史性倒转发生之后,哲学将伴随并引领世界的人化,以批判的力量防止存在世界向实在的物性坠落,积极地营建生存的意义空间,成为创造与守护存在的存在智慧。此种事关存在决定着哲学本质上是存在论的。  相似文献   

16.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一位思想家,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较为深邃的思考,提出过不少积极的主张,特别是他的经济主张。本文就其经济思想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仅创作了第一流 的诗词作品,而且用他的创作实践,总结出 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诗歌主张,这些诗歌主 张,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诗词作品和创作诗歌作品,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源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据义求利的取财原则、公正合理的分配原则、俭奢有度的消费原则、贵和崇让的经营原则以及爱民富民的价值目标等五个方面。本文就其据义求利的取财原则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1994年9月,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邵阳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历史学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省社科联、湖南省社科院、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和邵阳市委、湖南省历史学会、邵阳市社科联、隆回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而由邵阳市人民政府和邵阳市政协联合主办的。提交论文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史学研究者和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围绕“《海国图志》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这一主题,就魏源的历史定位、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改革开放和工商科技思想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清朝嘉庆道光以降,考据学的逃世倾向的弊害日益昭著天下."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集》下册,第508页.以下凡引自此书,只注册数和页码)的魏源上承陈亮、叶适、顾炎武的经世传统,面对矛盾丛生的社会现实,一反汉学的媚古之习和株守章句的狭小格局,留心社情政务,研讨本朝掌故之学,探究边疆及域外史地,为当时诸大政献计,谋求富强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