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小说的审美追求深受平衡哲学观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作家在构思小说时自觉地追求统一的整体思维,注重作品的社会性与思想性;安排情节时强调动静结合,淡化矛盾冲突;在结构布局上追求首尾照应及大团圆的结局,从而达到重建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诗群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是世界东方古老土地上最具中国特色,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中国西部诗群以表达坚忍不拔的生命意志和开拓精神,抒写着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采,以其特有的意境和格调影响着中国诗坛和世界诗坛,其审美追求是中国西部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小说立足于社会现实,用典型性的人物与故事来表现人生和社会现象,强调小说创作必须要具有艺术典型化的特质。茅盾坚持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主张,虽开创了“划时代的新文学”———社会分析小说,也使其小说普遍存在着理念过重而失之凝滞的弊病,损害了小说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叙述手法,"闲笔"有着多种审美功能。"闲笔"的插入能使情节变得曲折多彩,进而丰富情节容量,以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时值;它还可以使冗长的叙述因"闲笔"的巧妙穿插而变得浓淡有致、张弛结合,从而起到"舒气杀势"的作用;"闲笔"也可通过伏案铺垫和看似无意的暗示,既能使情节在起始时避免突兀,又能做到前后呼应;起收束煞尾作用的"闲笔",能使小说结尾因避免了率直寡味而余韵悠然,颇不寂寞。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是由儒、道、墨诸家命运观念与佛教命运观念相融合的产物,它是知命、安命、非命与因果、轮回观念的多样性统一。命运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思想与行为,也影响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本文在界定命运观概念基本含义与分析梳理古代传统命运观的形成及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国古典小说命运观的客观存在,分析总结出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以命运发展建构叙事框架、完整性与必然性,并进一步阐释了古典小说中命运观念的悲剧情怀与劝谕世人的审美特征,以此为基点发掘古典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意蕴与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卢少华 《东岳论丛》2012,33(5):21-25
赵冬苓在主旋律影视的影像叙事策略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和审美风范.她的影视创作涉猎了广泛的领域,塑造新时代的英雄、关注重大社会问题、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民族宏大叙事与执政党树立文化领导权的努力,她的剧作具备了审美的独特性、形式的完美性、艺术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追求自然、崇尚自然,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种普遍的民族审美趣尚。而在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的形成过程中,山水作为一种自然对象,不但充当了从老在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上的自然之美转化的中介,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启发、促成了自然美审美理论丰富内涵的展开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康德审美趣味理论的提出,更是影响了诸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众多的近现代艺术形式与艺术流派.然而,我们在运用与借重康德的审美趣味理论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趣味的原初内涵,而且基本缺失了对该理论普遍适用性的质疑与反思.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回复传统趣味内涵的基础上,对康德的趣味无功利性、趣味普遍性等审美趣味理论进行一次祛魅式的解读,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举制在北宋的日趋完善,庶族士人逐渐成为政治、文化的主导者。他们是具有“文—官”双重身份的新型士人,这种身份对于审美趣味产生深刻影响。概而言之,就是富“文”又重“道”,士人需要在雄厚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审美趣味超越政治上的朋党之争,形成一个审美共同体,它既是对异己趣味的排斥与区分,又是对相似趣味的认同与融合。无论是区分,还是融合,士人都有明确而自觉的意识。在北宋士人的共同努力下,审美高度繁荣,超越前人,创造出诸多新的审美范式,对于此后的审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辛毅 《理论界》2007,(2):239-240
审美引导,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自然及社会生活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追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表演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感染性。它所唤起的美感比现实美更为强烈,对人的感染力最大。所以通过审美引导采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从而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鉴赏现实生活中的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非纯文学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学范畴.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进行动态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发生的原因有三.首先,在由采录编撰到有为而作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创作之意的增强与心灵化,为小说意境的发生提供了必要前置因素.其次,在由说之小者至小说中有大道的发展过程中,小说的内在之意日益深厚,这为小说意境的发生提供了理性内涵质素.最后,诗性质素即诗性思维、诗性表现技巧、诗性语言的融入是小说意境发生的充分条件.因此,三种因素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发生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评论界所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新边塞诗"。当时的"新边塞诗"以其英雄主义的浩歌崛起于诗坛,它与古代边塞诗的诗歌风格一脉相连。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西部诗歌虽然被边缘化,但却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摆脱了"新边塞诗"的局限,它所呈现的审美趣味更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这一特征显示出当代西部诗歌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但过于"西部精神"强调却使这特征的丰富内涵长期被遮蔽或忽略。  相似文献   

13.
审美从来都是一种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展现,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既有精神性又有交往性的心理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意向和审美内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以不同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为区分尺度,逐步形成不同的审美群体,即"趣味共同体"。这是理解当代审美泛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现象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出人们的深刻思考和价值判断。就审美理念与艺术趣味而言,儒家仍然承续着礼乐教化的传统但赋予人本新意,道家则愤世嫉俗高扬返璞归真的自然无为,墨、法尽管立场不同却各自提出简刻、峻厉的实用主张,而随着礼崩乐坏和标新立异,人们具有了更多的世俗情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重要理念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送别诗是唐人诗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唐人送别诗从情感和艺术上体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美学风貌。这种审美追求只能存在于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与人生际遇跌宕起伏相结合的背景之下,唐人送别诗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可从唐代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方面进行探讨,借此可以窥测唐人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专业与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德存于艺,艺形于美,其最高境界是至善至美。因此,教师的职业追求,也是一种审美追求。教师职业生涯的审美追求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教育人生的审美追求、书香生活的审美追求、人格形象的审美追求。教师职业生涯的审美追求,不仅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教师体悟教育的魅力,收获教育的幸福与快乐的源泉,是教师专业臻于完美境界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虚构性与自足性是现代小说发展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文本特性。而中国古典小说在虚构性方面一直没有真正意义的乌托邦小说,没有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断绝联系的理想世界;在自足性方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占了很大分量。中国受史传传统影响至深,把小说当史书读是一种很普遍的观念。小说和现实不分,既是读者的普遍心态,也是小说作者的普遍认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非虚构性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不愿意承认日常生活伦理以外的东西,不愿意承认现实中背离自己的东西,所以就没有力量站到审美的高度断然放弃在小说、戏曲中满足自己现实感情的功利性要求。这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为沦陷区女性文学营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作家特殊创作心态的形成,"言"与"不言"之间的尴尬徘徊以及对人生"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让她们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于是她们的书写游离于主流的宏大叙事之外,只是涉笔于相对狭窄的女性问题、遥远的人性问题、细微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女性作家还是将这些主题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对"日常""人性"的流连填补了男权传统话语中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空白,又通过剖析女性自身从更深层面控诉了封建文化对她们的压迫和奴役,在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40年代女性文学也因为有沦陷区这一翼而更显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19.
媒介变革不仅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形态转型和日常生活形态的改变,也引发审美世界的深刻变化。微时代社会群体的"部落化"特征,瓦解了普遍一致的生活风格和审美风格,形成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小众审美趣味表达。社会总体的审美趣味因为"异质性"而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小众审美趣味具体表现为"微小且生动""微观且深入""微物且庞杂",更具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和传承性,并对社会总体审美趣味进行补充和更新。要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精神旨趣和个性特征,需要与生活诗学达成意旨上的关联,从深厚的传统美学中获得滋养,并且借助微平台的传播,这样才能保持小众审美趣味的活力,使审美世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郁的美学精神,中国古代美学深植于天人合一、美善统一等哲学基础,并在古人们的心理、意识、趣味、好尚之中得以充分地体现.文章旨在通过对其精神取向以及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来探讨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趣味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