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各国的思想界也日趋活跃,大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学术观点应运而生,形成了诸如功利主义法学派、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社会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等学术派别.各个学术派别的论战推动了西方法律思想的深入发展,并且在其哲学倾向上表现出了主客观相统一和非形而上学的特点.通过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西方当代自然法思想的精髓,更加辩证和全面地看待其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潮州儒学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朱子学与阳明学在潮州交替兴落。本文重点分析潮州学人上承朱子之学,又受陈白沙学的沾溉,最后接受阳明学说,形成潮州三门学派的过程。对薛侃、林大钦、唐伯元诸人学说,予以扼要介绍。指出明代潮州儒学注重学术实用性,内容上以《礼》学为核心,有明显伦理学倾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薛中离述论     
宋明时代的岭东潮州,封建文明步人繁荣昌盛的高峰期。明嘉靖年间,阳明心学风行潮州,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潮州王门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便是薛中离。本文主要根据薛中离的个人编著、明史、家港及有关史赐,对薛中离一生对王阳明心学的师承、传播和实践(主要是从政的政治实践和造福家乡策划着举的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的论述,并着重对其学术思想和个人修养作了客观的阐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学派”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派,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学科近30年来的学术积淀,为它最终培育成为一个儿童文学学派提供了可能性。从学派培育的角度看,该学科今后应该把握和处理好理论上的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团队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清华国学院、文学院的学术研究史,分析了"清华学派"以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阐释传统文化的"释古"特色,以及汇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追求,"兼取京派海派之长"的治学态度。作者认为,这些特点虽然并非清华学派所独有,但在清华确实显示了相对的“集团性优势”。  相似文献   

6.
将学派作为学术共同体范式并对其研究,中西方古代早已有之。但与西方学术史相比,我国历史上仅有少数朝代(或世代)能够容得下学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内各个学科都出现了学术共同体实践,但这种实践群体的广度和对其进行讨论的深度,却不尽如人意。人类思想的发展是与学派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学派的发展对于理论创新、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且是拯救不良学术生态的最佳选择。学派形成与学科建设具有高度关联性、共构性,因此,培育和发展学派是地方高校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凸显学术影响力和凸现重点学科建设成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先秦学术体系"的汉代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先秦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的学派划分,形成于汉代;汉人根据他们的时代需要,对先秦诸子学进行新的阐释或改造,而这种改造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先秦学术的真实面貌,已经不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掘先秦学术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按照学派的划分去认识先秦思想,也容易造成这样的弊端:对于某一学派内部,重其共性而忽视个性,而学派内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个性来说,又造成重视个性而忽视共性,忽视各学派共同的思想文化前提,忽视三代文化对于先秦学术的奠基意义.先秦时期留下来的可以名家的学者并不很多,分别称为某学某学即可,如老学、孔学、庄学、孟学、荀学等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学派意识淡薄,而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理论自觉为指引,致力于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他从教50周年的今天,形成了成熟的社会运行学派。社会运行学派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学派特征鲜明:有自己独立的主导观念作为学派的坚实学理基石,具很强的学术衍生力,学术团队(学术共同体)完备;同时,它的学术历史感和社会哲学性质使之对社会具很强的认识和解释功能,体现了理论的前瞻性并为干预、调整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学学科建设和改革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瑞安学派是清代乃至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近代学者崔学彭、孔昭鑫、马君武、宋慈抱等曾言及瑞安学派,然学派成因却不得而知。本文认为:明中叶至清初的学术发展、乾嘉考据学的盛行、文字狱及《四库全书》等典籍纂修和科举、书院的驱动是推动学派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学渊源、姻亲关系、师友交流是学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因。  相似文献   

10.
我们祖国,地域辽阔,学术文化的发展以地域为限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学术文化和众多的学术流派,这在古代交通不便等许多特殊情况下,往往如此.宋代以来各地书院林立,讲学风气大盛,从而形成众多学派,尤其是江浙一带,在宋以后,经济文化发展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不仅人才辈出,各地藏书亦为全国之冠.宋室南渡后,定都杭州,浙江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文化荟萃之邦”.浙东地区此时出现了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以陈傅良、叶适为首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首的“永康学派”等.在他们的学术思想影响下,经元明至清,在浙东遂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浙东学派.这个学派,对宋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全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有  相似文献   

11.
以 1 975年广东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戏文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为述考中心 ,通过对各地有关刘文龙故事的成型、分化与传播的考证和比较 ,力求梳理出我国南戏传播的路线。  相似文献   

12.
《宋史·乐志》大宴仪系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宴仪是宋代礼乐制度的盛典,但《宋史》对大宴仪的时代编排较为混乱,以致后人在引用大宴仪以佐证重大文学现象与文化现象时产生种种误解,如薛砺若《宋词通论》、刘毓盘《词史》就误把《宋史·乐志》十七所载大宴仪当作仁宗朝的仪制,用以阐释宋大曲体制及宋词繁荣的原因.据考证,《宋史·乐志》十七所载大宴仪非仁宗朝的实际情况,而是徽宗崇宁二年(1103)以前天宁节(徽宗"圣节")的仪制.但徽宗崇宁二年以前的大宴仪实际仍是由神宗熙宁九年、元丰年间(1076-1085)因改革旧制(如用"小儿队"取代两军妓乐,枢密使等官员及宗室预座诸项制度改革)而创立,并用于神、哲、徽三朝,迄徽宗大观三年(1109)因新大宴仪的出世才罢用.所以,《宋史·乐志》十七所见大宴仪的应用时段,最早不先于神宗熙宁九年、元丰元年,最迟不后于徽宗大观三年.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乾隆以后,潮州成为韩江流域的经济中心,很多闽西商人到潮州经商。汀龙会馆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倡建。这一时间起,潮州闽西商人就围绕汀龙会馆进行祭祀活动,组织纲帮,订立章程,从而使行业经营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在李白待诏翰林的学术观点上,现在通行的关于推荐李白的人皆不可信,真正发现李白并招之入宫的是唐玄宗;李白出宫的原因是唐玄宗对李白了解以后审时度势的安排,这也不失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决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史学界长期来把南宋朝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的“二分法”是不妥的.事实上,孝宗以来,南宋朝臣中存在着以汤思退为代表的投降主义派,以张浚为代表的冒险主义派,以史浩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孝宗一上台就决定对金国进行战略决战是缺乏思想、政治、军事、组织基础的冒险.史浩任相后,头一件大事就是抓平反以岳飞为代表的冤假错案,抓组织建设与思想、政治、军事建设,待时机成熟时再进行战略决战的思想是正确的.应推翻有些学者贬损与强加给史浩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辞.  相似文献   

16.
后周在世宗当政之时,一方面进行社会改革,另一方面发动了对后蜀、南唐的南征以及对北汉、契丹的北伐,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本文对后周南征北伐的成败得失及其历史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辽道宗、天祚帝执政的辽代后期,契丹腹地生态环境恶化,秋冬春三季酷寒多雪,土地沙化严重,狂风沙暴天气增多.所有这些,除正史文献有少量记述外,此间使辽的北宋使臣在其使辽语录及使辽诗作中,均有较多的形象描述.援引宋人使辽语录及使辽诗作中的相关记述,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探讨辽代后期契丹腹地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原因,或可拓展一条研究辽代环境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嘉靖至万历前期长达六十余年,是明代历史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明世宗通过"大礼议"清除了杨廷和集团,重新恢复了明代政治秩序,结束了武宗败政时代.钦定大礼之后,对世宗之前明代百余年来政治积弊的变革才成为可能.在世宗的全力支持下,从"大礼议"中脱颖而出的张璁是嘉隆万政治变革的开启者,而在神宗等人支持下的张居正是这一变革的继承者和终结者.其间以阁权的有限扩张为时代特点,并由此带来这一时期的诸多变革,探讨嘉隆万政治变革的政治走向,有助于认清明代历史发展的轨迹,成为明代政治变革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9.
道光《重庆府志》是清代纂修的重庆地区府级方志中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志书。它的成书是在知府王梦庚的大力主持下完成的,实际执笔人为荣昌教谕寇宗。本志采用传统的两级分目体,对清代道光以前的重庆府境内的地理、经济、政治、教育、军事、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加以叙述,保存了一些难得的史料。但是本志在编纂过程中过于强调政治意义而忽视了对地方社会的经济生活和风俗文化等内容的记载,致使大量有价值的地方性知识流失。同时,由于纂修者的水平所限,志书内容的学术性也大受影响。但由于本志成书较晚,刊本存世量大,查阅较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