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     
《优雅》2015,(1)
《机械心》悲剧不悲伤
  人岁数长了,就反过来喜欢看些动画片之类的东西,轻松,不纠结。这一次喜欢作、爱矫情的法国人,终于安静做了一把小清新,哥特和复古气息混合不可救药的法式浪漫。“不能触碰你的心脏零件;控制好你的情绪;千万不能坠入爱河”这三条准则,完美诠释了一颗“机械心”的使用守则。不过年少轻狂时总是不相信命运的,规则一条条地被打破--因为对女孩的一见倾心。配乐非常出彩,也算是很好的音乐剧,虽然技术细节不够细腻。爱情到来的速度让人猝不及防,美好的瞬间背后,都隐藏着可能受伤的结局。那么,是紧闭心房还是死了都要爱?  相似文献   

2.
JOYA 《优雅》2015,(2)
值得记住的,最好只是甜蜜。
  亦舒说,“爱情里的那些甜言蜜语都是说给旁人听的。真正爱上一个人,只觉得心中酸苦,张口却说不出话来。”
  但爱情的固执无可解释,只愿你记得:我用甜的方式爱过你。  相似文献   

3.
声音     
《优雅》2015,(2)
“各式各样的人在谈,其实不是谈电影,是在谈自己。”
  --姜文。自己的电影成为热门话题,姜文觉得这很有趣,他说“有一些评论的人,他们是在谈电影;但有些人不看电影也能谈。他们谈的放在任何一个电影都是适用的。这也可能是他们想找一个口子宣泄一下,这跟看不看电影没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4.
突围     
《优雅》2015,(8)
黑色压顶,
  云朵流窜,
  别离被禁止,
  悲怆凝在指尖。
  末了,
  你抬起骄傲的头,
  让所有的情愫燃烧,
  把身体凹出姿态,
  等待。  相似文献   

5.
家庭的社会“细胞”意义在现代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是极为流污的说法。许当家庭理论的研究,基至以此为出发来,称家庭社会学为“细胞社会学”。真实,说家庭现在仍然是社会的“细胞”,是大可疑问的。挪家庭为社会的“细胞”,当然是形象的说法,它实则意指,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细胞水平上的)单元或最基本的军伤’]。这一说法意味奢,自个体家庭产生以来,运会为止墓至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无论在何种条件下,社会都必定由家庭为最小本任司能结何而成;个人出不能亘接地而必须通过家庭有能鲢实现自己的社会结合。另外,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形象说法中,诬…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对人学性质的理解见仁见智,而对哲学与人学关系的看法,更是歧见纷呈,众说不一,但在国内哲学界有一种似乎很新潮且有一定影响的说法,即哲学就是人学。主张“哲学就是人学”的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是通过对人的理解来理解世界的,哲学在内容上是自我认识的理论。所以,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人学。持“哲学就是人学”观点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即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因为哲学应反映时代精神和自身发展的内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是个千年话题。是耶?非耶?古往今来,人们争论颇多。处在世纪末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一影响深远的文论命题,确立它在我国古代文论体系中应有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温柔敦厚”诗教系统的梳理,来诠估其正面价值。一、“温柔敦厚”诗教理论传统溯源最早提出“诗教”这一说法的当是《礼记·经解》篇:孔子曰:“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  相似文献   

8.
《家庭科技》2011,(3):35-35
“吃肉不利于健康”、“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患者应该少吃肉”的说法目前甚为流行。很多人把各种慢性病高发归结为吃“大鱼大肉”,这一说法,过于笼统且并不准确,吃多少肉类为“大”?又有多少人能吃到“大”?  相似文献   

9.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最刺激室内冲浪
  曼谷的商场可以让你忍不住剁手,但如果要找一个绝对刺激的地方,建议你一定要来Flow House,可以说它是城市中心唯一一个能让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的地方。
  这是一座人造冲浪乐园,它位于曼谷捷运Phrom Phong站(E5)附近的素坤逸路26巷(Sukhumvit Soi 26)离大型卖场Big-C不远。以一台造浪机模拟如真实海洋的波浪,让人享受冲浪乐趣,其困难程度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调整。专业的教练在教给你要领的同时,也会不间断地给予你鼓励。新手可以在体验过初次冲浪的刺激后尝试浪中翻转并站到冲浪板上,最关键的是,完全不用担心真实大海中的潜在危险,即使你不会游泳也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归属感越强,便越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你强烈地觉得他离不开你;归属感,就是你强烈地觉得你离不开他。”多年前看到了乐嘉老师的这句话,然后,就永远地记住了它。这是我所见过的对“安全感”最好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二三 《优雅》2014,(11)
一年一度,专属你一个人的“光棍节”又来了!噢no!这种事情难道还要庆祝吗?父母的催促、闺蜜的安慰、还有那些不怀好意的猜疑……别说苦闷的恨嫁剩女,就连自由的独身女王有时也顶不住连番轰炸,内心压力山大。
  不管是打肿脸充胖子还是只为应付讨厌的流言蜚语,“生活中有个男人”这一标签,确实能让你在人前人后都少许多麻烦。谈一场真实的恋爱不容易,但打造一个爱的海市蜃楼倒也不是很难。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优雅》2015,(2)
手表大片是怎样出炉的?
  你知道平日里看到的腕表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吗?怎样做它们才能“恰好”角度完美地对着你?为什么腕表的指针通常都在十点十分?当然,这一次我们更关注帝舵在情人节的主题呈现,现场两位模特从陌生到熟悉,后来的热恋感觉真是让人脸红呢!  相似文献   

14.
文学要坚守大地——关于目前文学的价值、走向的思考严三九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转型期”的概括既准确,又模糊。准确的是原来的价值体系,原来的格局被打破了;模糊的是要往哪里转?似乎是转向市场经济,但又不尽然,因为不少人对于“...  相似文献   

15.
一、美读课题,想象“桂花雨”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
  2.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生答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相似文献   

16.
“五霸”在历史上的确切所指新说孙景坛五霸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常识,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两千年来史学界一直众说纷坛,说法有十几种,人头多达十五个。现在史学界的说法仍有两种:一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另一为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而《...  相似文献   

17.
关于调的起源问题,自宋代以来一直在进行探讨。有从时代或作者立论的,以为词起源于梁武帝的《江南弄》或降损帝的《望江南词》;有从体式上探源的,把词追溯到诗经和楚辞;有从音乐上探索的,认为词源于汉魏乐府。到了近代。有人提出了词“源于民间”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说法一直兴盛不衰,成为词学界在词的起源研究上取得一致的看法。如:建国后所编著的几种较为通用的文学史教科书,都主张词“源于民间”。另外,本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被发现,以及随着敦煌曲子词的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词“源于民间”的说法也起到了极大的影…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的思想与二十一世纪骆承烈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西方人的这一说法,似乎出乎东方人意料之外.其实这些有识之士的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仅以孔子“和...  相似文献   

20.
1.“津启庆之为行台左丞,典参谋议。”(《周书》卷三九《辛庆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697页)
  “典”,《北史》卷七〇《辛庆之传》作“与”。按:古代无“典参谋议”的说法,“与参谋议”较为常见。繁体“与”作“与”,“典”与之形近,盖为其形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