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已经"表示事件或状态相对某一时间参照点的先时时间关系,即一种相对的时间位置,同时"已经"还强调先前的事件或状态对当前的影响,即当前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都"和"又"的主观化用法都表示强调语气,"也"则表示委婉语气。在极性表达和程度表达方面,"都"和"也"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强调表达用"都",委婉表达用"也";在增量表达方面,"也"和"又"有一些相同的句法分布,委婉表达用"也",强调表达用"又"。和强调表达相比,副词的委婉表达要受更多的限制,强调和委婉不是对称的。因此"也"和"都"、"也"和"又"的语气表达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3.
"一样"和"一个样"在意义上都表示"同样、没有差别", 二者都表示比较,但对比较对象、比较方式、比较标准的定位都有不同.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一样"和"一个样"无论在句法结构上,还是在语义或语用平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建立日语格助词的语义结构图,并且从结构图中明确相似用法的格助词之间的区别。「に」格的典型语义意义主要表示"位置","对象"和"动作主体"是扩展用法,并且和表示对象的「を」格的典型语义进行了区别,「を」格的对象表示动作较强的作用性,对象一般会发生三类变化:生产性变化、处理性变化和消亡性变化;而「に」格对象则表示较弱的动作性,对象一般不涉及这三类变化。  相似文献   

5.
结合明清小说中的用例,解释了《红楼梦》中"熬煎"一词的不同义项。认为无论是表示"忍耐",还是表示"烧煮"、"烦恼"、"(被)折磨"、"痛苦",都有"折磨"的意味在里面,这个"折磨"多数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生理上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左传》中用以表示"基点前时"的词语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左传》"基点前时"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基于说话时间的"过去时",另一类则表示基于旁白所系纪年的"相对过去时"。表示"过去时"的时间词语存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从句法功能上看,表示"基点前时"的时间词语可以在句中充当状语、定语、宾语或介词宾语。  相似文献   

7.
谈“与”     
“与”是先秦汉语里一个比较活跃的虚词,它的用法也比较丰富。本文认为“与”用为介字或连字是有区别的,为介词时表示对待和协同,引进的是介入某一事物的对象;“与”为连词时,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汉唐儒、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之"诚意"有不同的论述。汉唐儒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一概念,而朱熹和王阳明则对"诚意"有所强调。汉唐儒的修身和为政是一体的;朱熹理学思想强调的是修身成德,从而造成了修身与为政之间的隔膜;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之下,以"诚意"为中心较好地处理了为政和成德的关系。无论汉唐儒、宋儒还是明儒,他们的相同点都是强调践履。  相似文献   

9.
本文细致比较了汉语的“了”与俄语的“л”的异同。指出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表示过去。也指出了汉语的“了”在体方面表示完成或变化,有时不表示过去时。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学者把"来着"看作是时标志或体标记,认为"来着"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近过去"或"完成体"。但是语料显示,"来着"在句子中既不表体,也不表时。"来着"句中的时体都有相应的成分来承担,"来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法手段,它的使用,在语法上不是必须的,去掉之后对语句结构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武汉方言的“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在武汉方言里是帮助表示进行态和持续态的词,它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持续或某种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是日语副词中重要的一部分。程度副词根据是否限定主体或对象的数量,可分为纯粹的程度副词和表示量的程度副词。副词"多少"就是表示量的程度副词。本文对表示量的程度副词"多少"的用法作一考察,探讨其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构式角度重新审视了"一M比一M"句式,认为该句式有三重意义:(1)表客观比较;(2)表示变化;(3)表示周遍义。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二种意义具有客观性,而第三种意义明显植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主观性,并有其特殊的语用含义——表强调。"一M比一M"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主观化的过程,构成一个连续统,而主观化的诱因则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含"每"的句子一般要有范围副词"都"与之共现。本文在对大量语料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每P"与"都"的共现率并不高;"每P"的句法位置影响"都"的隐现。进而对"每P"作主语时,"都"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如果出现以下成分,主语位置"每P"后的"都"倾向于隐现:跟"都"意义、功能相似的词语;谓语或谓语后某些成分由数量词充当;宾语中有反身代词和疑问代词;"每P"表示有规律循环的时间;谓语是"对称性"的。此外,"每P"出现在某些复句中,"都"也常常隐没。  相似文献   

15.
"夫"是古文中较常见的文言词,一般用作名词、助词和代词三种。用作名词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有关词语连用,表示与人有关的名称;用作助词时分为句首发语词、句中语助词、句尾语气词三类,没有语义,具有提示下文和舒缓或强调语气的作用;用作代词时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多用来指代上下文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简直"的语法意义有基本义和派生义之分,其基本义是表示强调,派生义是表示夸张,强调和夸张又有一致性,二者都处在低层语义范畴,受高层语义——主观情态的制约;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考察"简直"的语义背景,发现"简直"主要出现在递进复句和结论性条件复句中;运用语义特征理论可以归纳出"简直"的三个语义特征,即程度大量、主观性和评注性。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论上强调古人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创作上继承古文尤其是吴中文学传统,同时他们厚古而不薄今,行文中也使用口语、俗语,对大众文化表示认同。"古文辞"运动成为明代"复古"潮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倘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着重于社会功利性的话,那么,作为它的互补对象?道家文学思想,则更强调文学的艺术特性。庄子的“言不尽意”就体现出这一思想,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NP+不+X+谁+X"是指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紧缩式反问句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句式实际是一个由"NP+不X"(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X"(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的双重假设性否定句式,常用来强调表示"NP肯定具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这样的意思,含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非NP莫属"的强调意味。对"NP+不+X+谁+X"句式的考察分析,并不是对这一句式研究的终极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句式的上位句式——"NP+否定成分+X+疑问成分+X"句式。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自我小说"是指那些具有浓厚"自我意识"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聚焦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主要分为外聚焦型和内聚焦型两类。但运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对《呐喊》和《彷徨》中的"自我小说"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鲁迅"自我小说"的叙事模式并非恒定不变的,根据呈现主题的需要、表现手法的不同和题材处理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不同聚焦模式之间的转化,同种聚焦模式之间人称和焦点人物之间的变化以及插入聚焦和多层次聚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