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经济实行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公德严重失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道德不能对应有的市场经济道德体系补位也是重要原因。非但如此,传统道德重私德轻公德的特点还加重了公德缺失的现象。传统道德,尤其是儒家道德是强调整体主义的,为什么会最终导致私德的泛滥?这可从儒家的重要典籍《论语》对私德和公德论述中寻找其源流。通过在澄清私德和公德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论语》中私德和公德的内容、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公德意识缺失原因探析罗金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道德问题特别是社会公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无庸讳言,我国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的缺失现象几乎举目可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就公民公德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3.
道德失范的原因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旧体制转换所引起的道德变换的双重走向、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价值尺度所蓄含的双重效应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所促成的人格形象的多重性等是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社会道德重建应注重对理想道德的宣传,良好道德形象的示范以及公德意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4.
传统仁爱精神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仁爱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公德意识。仁爱在社会主义公德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5.
就时代背景而言,“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由时代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及“双和”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它内涵着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德基本要求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今的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的良心变坏,问题出在道德模式的错位运用,即由于公德缺位从而不得不用传统的私德伦理来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问题.公德与私德虽然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明,但在当代社会里又各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让私德与公德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发展才是我国21世纪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对传统道德尊重不够,认识不足,取舍不当;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宣传不够,应用不够等。道德失范需要重新思考当代中国的伦理建构,当代中国的伦理建构是系统工程,要沿着正确的途径推进。要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要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要大力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对环境保护及生态关系的认识的提高,人们更加理解人与环境关系中的道德——环保公德,成为体现人的道德水准的尺度。因此,高等院校加强德育工作中,应强化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科技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环保公德教育,并通过在日常教育中渗透环保公德教育、利用特殊纪念日宣传和普及环保公德、积极开展美化校园和爱护环境活动等路径。有效地实施环保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浅论梁启超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关于公德和私德及其相互关系 ,强调“无私德则不能立”和“无公德则不能团” ,指出私德是公德的基础 ,公德是私德的延续和发展 ,培养良好的私德是第一要义 ,形成良好的公德是发明新道德和产生新民的前提 ,并明确提出“道德革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高校图书馆应重视读者公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从图书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读者公德失范的种种现象 ,公德失范的原因 ,加强公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进行公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信仰化是社会道德对象化的前提,公民的公德信仰培育是构建和谐文化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公民的公德信仰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进步的态势,公德认知较为巩固,公德情感逐渐增强,但知与行、情与意不能完全统一的情况较为突出,公德习惯还有待养成。立足公共生活经验进行生动活泼的体验性教育是公德信仰培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未来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的主体,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目前大学生身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情心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道德缺失特别是道德冷漠现象。这是由其道德观、价值观偏离以及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等多方原因造成的。因此,要针对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对症下药,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国民公德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公德概念有三种:一是指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二是指相对于私德即个人品德之外的一切道德而言;三是每个国民应恪守不渝的道德。这第三种国民公德涵盖一切私德与公德的所有的方方面面。所谓国民公德,就是为人民服务,亦即人民群众相互服务,也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新道德,其实质则是平等、互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 尤西林(陕西师范大学) 道德行为要求相应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可以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来概括。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道德建设要把道德环境建设和自身的伦理信仰建设结合起来。当前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包含着承接晚清—“五四”对中国缺乏公德传统反省批判的工  相似文献   

15.
重视公德和私德的统一、重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重视群体主义和个人事业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当前社会治理德治是基础 ,法治是根本 ,要做到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 ,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 ,重建当代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沦丧没有必然联系,它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谓道德代价;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共同富裕的本质为避免道德代价提供了根本保证;第二,良好的社会风尚为避免道德代价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党的强有力领导是避免道德代价的重要保证。作者认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道德堕落现象,但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策还不配套,工作不力,调控有所失灵等原因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意识,它不属于私德文化,已经跳出了以私人、家庭乃至乡邻为中心的道德关系,因此,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可以归之于公德范畴.现代爱国主义体现为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道德要求.这样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公德要求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旨。国际敌对势力日益猖獗的和平演变图谋,市场经济的负面道德效应,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漠视以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诸多道德缺陷,使未成年人的道德信仰培育变得更加紧迫而又艰巨。灌输并牢固树立德福相通理念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点;培植感恩情怀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情感基础;确立公德理念和规则至上意识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西村茂树在推动日本道德运动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日本国民“公德”状况的改观,提出了关于日本近代“公德”建设的独特见解。西村茂树对“公德心”之培养的论述,不是按照常用的理论推导,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结合明治初期日本“公德”的状况,将“公德”分为“消极公德”与“积极公德”,列举出现实社会中“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称之为“消极公德”;在此基础上,又列举了理想的、积极的、高水平的社会“公德”应该有的状态,称之为“积极公德”,这为人们的“公德”行为设定了理想的目标。西村茂树“公德论”的理论贡献是:“公德论”勾勒了关于高水平社会“公德”的国民思想像,描绘了社会“公德”的理想状态,为社会“公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公德”建设强调“借政府的力量是必要的”,对政府推动“公德”快速提升给予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作为日本弘道会的会长的西村茂树将“道德论”与弘道会结合,使弘道会成员以身作则,做“公德”的示范,然后向民众阐述,从而推动了社会“公德”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指出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公共空间日益扩张并且传统道德偏重私德的现实历史语境中,大学生公德教育亟需改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文章提出,公德教育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的问题:公德规范与德行动力,即“知”与“行”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公德规范与激发践行规范的精神动力,需要立足理性、情感与效益三条有效路径,并对这些路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