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公民道德建设关键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点,即从提高理性思维和发挥理论的穿透力与说明力这两个层次上夯实公民道德的思想理论基础;突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两个主体教育重点:普通公民与领导干部,其中尤以抓好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为要;健全道德建设的科学运行机制,强化扬善惩恶的调控机制,把公民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要理清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与传统道德、资本主义公民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关系,吸收传统道德和资本主义公民道德的合理、优秀的内容,摒弃其糟粕。要正确认识道德理想和道德标准之间的差异,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  相似文献   

3.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关键点,即从提高理性思维和发挥理论的穿透力与说明力这两个层次上夯实公民道德的思想理论基础;突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两个主体教育重点:普通公民与领导干部,其中尤以抓好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为要;健全道德建设的科学运行机制,强化扬善惩恶的调控机制,把公民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的、平等的、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土壤催生着进步的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形成。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道德进步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市场经济有两重性 ,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又比较广泛地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我们应当把道德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全面、深刻而又系统地认识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紧、抓实、抓好。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转型的条件下,我国社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道德缺失现象,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工程的意义便更加突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政府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为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政府要完善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塑造有效的制度机制;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形式,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明确道德评判标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实会积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走上正轨,中华民族也会伴随着中华道德文明的复苏而真正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难得契机。公民道德建设要有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切实的行动,要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目标。为此,要超越工具理性,为公民道德建设夯实人格基础;要弘扬传统美德,为公民道德建设找回文化基因;要立足人的现代化,为公民道德建设寻求内在根据;要讲好中国故事,为公民道德建设呈现美好参照;要坚持“道器合一”,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儒家道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积极道德观,为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时,既要继承儒家思想,汲取传统道德精华,使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与新的社会实际相辅相成,形成新的时代精神;又要紧密结合社会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8.
<思想道德修养>课应结合本课程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体思路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唱响主旋律,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有针时性地进行"五爱"教育;以"三德"教育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养成功能,有的放矢地塑造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应有的道德形象;以创造高校公民道德建设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切入点,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抓好与教育教学相关联的基础、配套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9.
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内涵、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异,但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两者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确立。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原理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应以内化为目的,重在从基本道德养成抓起;认真研究和遵循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规律,依照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整体推进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建构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完善;根据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群体差异,有侧重地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自1965年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起,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下全面引入了发展主义的国家建设思想,公民道德成为培养高素质国民的重要手段而得到肯定。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经历了从公德到社会道德、共识道德的不同发展阶段,核心内容是养成"新加坡人意识",其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主导、公民参与不足。新加坡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要经过充分的社会建设,才能过渡到现代政治改革;积极扶持社会组织才能保证公民道德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信息化时代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建设的方法、途径及原则,并从作者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下的救灾工作,对公民道德影响具有二重性.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地引导和管理,加强公民社会公德的培养,变破坏性的公共危机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但道德失范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中不断显现。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效,必须以社会发展为维度,重塑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实现公民道德教育主体上的广泛性和一体化、内容上的具体化和社会性、形式上的生活化和可操作性、评价标准上的层次化和现实性;强化传媒、文化、制度环境保障;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与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新四化"建设发展实践互动,形成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道德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它既体现了历史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必须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必须要有科学的系统的实施思路;必须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感;必须大力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相似文献   

15.
论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各具优势与局限,存在着互补互动、互激互励、互促互进的辩证关系。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社会的持续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靠法律支持、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法律支持是增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为法律具有一种制度性的优势,拥有道德所缺乏的一种国家强制力。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寻求法律的有效支持,合理把握法律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支持的领域和限度,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边远县域具有比较独特的文化态貌,其道德状况也呈现一些与发达区域道德状况相异的特征。以四川西充县为样本,解析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现状,分析在县域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县域公民道德建设思路。认为边远县域公民道德建设可以采用伦理、教育、政治和文化四种方式,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区域文化特点与优势道德资源,全方位把握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主要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联系和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等三方面,就道德建设中的几个认识论和辩证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并试图通过这种探索,深化人们对公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发以及江总书记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思想,为高校道德建设吹入一股强劲的东风.高校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发挥公民道德教育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针对《纲要》中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了思考、探讨和阐述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内容方面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既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又是现实社会的召唤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具体规范应始终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给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笔者认为 ,目前首先要认清社会道德失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努力吸取传统道德之精华 ,强化师德、学风建设 ,在治学、育人、用人和理财上全面推进高校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