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伤痕文学"到马尔克斯魔幻叙事式"寻根文学"的过渡,这种文学形式的转变以及寻根文学的诞生,体现了新时期创作群体对社会认知的调整,他们试图寻求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认知和描绘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新时期文学进行自发调整的同时,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给具有相似社会困境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的认知方式,促生了寻根文学独特的魔幻叙事方式。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创作主体也进行着审美创造,赋予了现代主义和人类生存境遇问题以新的涵义,从而突出了寻根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与主流文学观念不协调,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视角在20世纪很长时间里几乎被中国批评家遗忘。80年代文学修辞批评的复萌,经过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它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文学修辞批评在80年代的再度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中国当代石油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当代石油文学研究真正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微观探讨,30年来的中国石油文学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缺陷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4.
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引入了文化的概念,成功地将文学由政治反思转入文化反思,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文化趣味成为文学的最重要品质,但对于根的理解的歧义也让寻根文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5.
在上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 ,大陆对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的接受心理是复杂多变的 ,但却显现出一些总体倾向。最初普通读者对武侠言情文学的关注 ,以及稍后对异域风情及物质神话的惊羡 ,分别可以找到某类相似的心理诱因。文学研究者则历经了从关注相似性到理解相异性的过程 ,他们以“身份”问题为焦点的研究折射出转型期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同时 ,大陆的接受心理反过来又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一些创作甚至为迎合大陆的特定心理需求而写。当某种接受心理成为创作时的思维惯例时 ,海外华文文学可能会远离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世纪 50年代文学创作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处境的批判性审视,认为 50年代文学创作的政治化、模式化绝不是个别时期内的个别现象,它受到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功利传统、国家政治、作家主体退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语境中,女性文学创作始终不渝遵循的人道启蒙以及重建个人自主性的努力,与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新启蒙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知识表达与建立女性主体的目标并非天然契合.新时期文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启蒙思想模式的渗透,同时也昭示出在启蒙主义"人"的视野中确立女性自我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景观(如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同志文学、酷儿写作、旅行文学、饮食文学、网络文学……),它们构成了对既往写作模式的颠覆,开创了新的写作范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颠覆, 是20多年来台湾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本论文主要就原住民文学、自然写作、同志文学--酷儿写作几种现象进行简要论述,衡定其文学价值,研讨其与既往写作模式的关系,阐释其"颠覆之美",同时也提出这些文学现象在进入台湾文学史时宜采取的写作策略,为台湾文学史的构建开拓新空间.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形象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飘》中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她们所扮演的母亲角色的分析来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衍变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应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提出20世纪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旨在对研究该书在推动三四十年代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中的地位起到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出现了,但那时还没有形成自觉的创作潮流.50-60年代是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盛时期,其理论与创作都有长足的进展.70年代以来,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逐渐应用于现实主义创作之中,展现出新的面貌.它对于马华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论述20 世纪80年代先锋派小说产生、发展的特色及其在90年代的转型,说明了先锋派小说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是一股致力于挖掘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并对传统文化予以反思、剖析和重建的文学创作潮流,其大部分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状态、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还原”展现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内涵,具有鲜明的怀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两个角度分析生态文学从遮蔽到浮现的诞生与命名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独特品格。从历史上溯源,具有生态文学内蕴的文学作品早在18世纪中期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诞生了。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态文学处于被遮蔽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深层生态运动所带来的新哲学观渗透进了文学领域,198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出现,1990年代中国生态文学批评运动兴起。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文学"论略:一个文学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文学"业已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一些基本问题仍需澄清.一、"80年代文学"概念是从"新时期文学"的总称里独立而来的,它出现的契机是1992年学界所提出的"新时期的终结";二、80年代文学虽然呈现出明显的进步轨迹,但比较60和70年代的地下与潜流文学的思想与艺术高度,仍然有巨大的局限;三、80年代文学以1985年为界,之前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渐变期,其节奏严重依赖于政治变革的步伐,其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常使之在"进两步退一步"的节奏中陷于逆境与顺境的交替之中;四、80年代文学真正的突破是在1985年之后的突变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全面爆发使得此前文学与政治的胶着与博弈完全失效,文学进入了内部变革的黄金时期;五、80年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启蒙主义思想深度与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获得,还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变革,这些都既成就了这个年代文学的深度,也为90年代文学的成熟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理想主义一直贯穿于王蒙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文学创作中,但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文化的转型,王蒙的创作观也发生了改变,以承认“存在就是合理的”为基础,追求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在他的创作观中,加入了经验主义的内容,且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都市民俗是在都市环境中蕴育形成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及语言民俗等。在20世纪华洋杂处的上海,都市民俗形成了其特有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对上海都市民俗的文学书写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异质民俗”书写、40年代新市民作家的“日常民俗”书写,以及80、90年代当代作家的“民俗寻根”书写等阶段,从而建构起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都市民俗文学书写的独特的风景线。都市民俗的文学创作承传也积淀着作家个人的文化情结与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具有文学史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末,海归文学如一夜春风从海外吹回了祖国大地。查建英、王小波、阎真、严歌苓、虹影等一大批海外华文作家陆续回归祖国,热闹非凡地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成为中国跨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海归文学虽然概念崭新,但成就巨大,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海归文学既发扬了20世纪初期海归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独特精神,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文学欣赏伦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伦理学是对文学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研究对象有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文学创作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的文学欣赏伦理,文学欣赏活动中涉及专业读者及大众读者,所以有文学批评伦理和文学阅读伦理之分.文学欣赏伦理讨论的一般问题是作品阅读与读者类型划分,以此来确立在应用伦理学的视阈内文学伦理学可能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包妍  程革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4):107-112
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朦胧诗”的争论从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诗学”理论的范畴.支持“朦胧诗”的“崛起派”论者以尊重个体价值为理论武器为其辩护,他们高扬“自我表现”和“心理真实”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究其实质,他们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其内心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