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对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定位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定位为"教学翻译"不妥,定位为"翻译教学"则达不到培养目标,正确的定位应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课程教学要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采取多元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技巧,进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
美学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翻译教学中也有着一席之地。"美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原文的语言美。随着翻译美学的发展,美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成为一种必要。翻译教学中,对学生的"美学教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加强学生的"美学再现"能力。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但"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是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在1993年的《在教学机器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的。斯皮瓦克提出的"翻译就是阅读,阅读就是翻译","翻译是创造性的叛逆",语言的"三面结构"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政府网站英文版存在的一些翻译问题,尝试构建涉及教学、实习和评估三个环节的应用翻译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关注网站本地化过程中的翻译问题对改变应用翻译教学"适销不对路"的现状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翻译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将翻译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形成集实践、理论、批评及论文写作为一体的应用翻译课程架构。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能力,经世致用"为原则,教师组织学生课下阅读含有典型应用翻译案例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课上师生研讨阅读中的问题并拓展来进行发散性研究型应用翻译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6.
翻译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翻译能力,而翻译能力的核心要素是转换能力。"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焦点之一,它明确了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是翻译活动中需要转换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实证的方法,验证了学生自主选材和多层次讨论完成译文的翻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三维"转换能力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提高显著,三个维度的转换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总体的维度转换能力也有一定提升。  相似文献   

7.
英语专业探究式翻译教学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翻译专业的设立及发展,翻译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也备受关注。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讲座的形式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如今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而作者认为这种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过程正是建构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结合探究式翻译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实践模式,探析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教学效果,以尝试切实有效的翻译教学操作模式,培养具有主动内省意识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8.
"假朋友"(False Friends)是一种语言负迁移现象,翻译中的"假朋友"即原语和译语中形同(似)义异的表达,它们貌合神离,似是而非,不但是翻译中的陷阱,也是外语学习中的盲区。国内外学者对"假朋友"现象多有提及,只是较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着眼于我国的翻译教学实际,研究者有必要对此现象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鲁迅提出的"直译"在当时的中国可算是独树一帜,其"宁信不顺"这一翻译原则是在当时张景深所倡导的"宁顺不信"的背景下提出的。实际上对于翻译标准,鲁迅先生也是主张"信"与"顺"二者相兼顾,要想翻译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还要学习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发展,使直译与意译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0.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常用以形容文学创作,其实亦可以用之于翻译。翻译也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以求理解,"出乎其外"以求表达。理解与表达密不可分。选取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狗》为研究对象,从视觉转换、遣词用句等方面分析了其翻译策略和技巧。并强调在翻译散文的同时,一方面译者需要深入原文,探究原文真谛,可谓"入乎其内";另一方面,译者又需跳出原文之外,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用目标语将其忠实自然的再现出来,堪称"出乎其外"。而《狗》的英译本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再现了原文信息,很好地实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都把翻译看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否成功交际的关键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将文化信息处理(翻译)得当。在林语堂生活的时代,中西方极少进行交流,以至于西方读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这就决定了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必然会以异化翻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目标语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在林语堂的异化翻译策略中,又以"音译"和"直译"两种方法见长。本文即用"音译"和"直译"的异化翻译策略来分析《京华烟云》中婚丧文化的英译创作。  相似文献   

12.
对比了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组合类型,分析了方位词词序的成因,指出汉语的认知过程一般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英语一般是目标先于参照点。同时论述了"东"、"西"、"南"、"北"的翻译以及其文化蕴涵,对语言教学、翻译等应用学科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明确目标、找准定位,通过后续课程的开设来改善其教学现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应渗透翻译理论与技巧的讲解,同时还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新审视与定位发现,它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专业+外语"型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应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边缘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行为,它的过程是"动态"的,因此显出其复杂性。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行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因为它必然会引入"译者"这一维度。在任何翻译中,译者总是决定性的,因为实践翻译这种"跨语言"行为的,不是别人,正是译者。研究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必须把"译者"放在"原文"与"译文"的中间地带,去理解它们之间的"三角"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结合中医学英译的实例,探讨中医英译实践和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与其周围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生态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的结果。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的取材及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当时相应的"翻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和合观是和合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合翻译学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从"意"、"诚"、"心"、"神"、"适"的维度对翻译本体观、翻译伦理观、翻译认识观、翻译审美观、翻译文化生态观等主要翻译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分析与阐释。通过对翻译过程、翻译属性、译者修养体系以及译作评价体系的理论探讨与建构,初步建立起和合翻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翻译界存在着"科学派"和"艺术派"之争。"科学派"认为翻译是科学,主张从语言学的忠实性角度研究翻译。"艺术派"认为翻译是艺术,主张在翻译中要尽量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实际上,翻译的忠实性和艺术性统一体现了翻译境界的高度。翻译既不能只求艺术性,也不能只顾忠实性,通过对比The War BabiesAre Growing Up及其译文,我们可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冰心不仅从事文学创作,也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优秀作品。纵观她的翻译作品,冰心翻译的"读者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具体落实于指导其翻译的"信、顺、美"三原则之上。文章简要概述了冰心先生的"读者意识"翻译思想,并结合其翻译实例分析了她在翻译实践中所奉行的具体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严复曾提出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在生物化学翻译中,往往只注重"信"和"达",而忽略了"雅"。从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修辞层面诠释了生物化学翻译中的"雅",期待本文能为生物化学翻译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生物化学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