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鑫 《家庭科技》2010,(5):36-36
中国畸形的“和为贵”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畸形“好人”。这些人性格软弱,从来都不敢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他们或她们对人际关系很看重.但是又不懂得人际相处之道。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尽量对别人好.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委曲求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的文化也支持他们这样做,认为这就是善良的人。这也就是女性当中所谓传统的“贤妻良母”和男性中的“老好人”。  相似文献   

2.
<正> 一历史是由人们自己而不是由“理性、”“规律”和“必然性”自行创造的。但由于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还在这一历史观的创始人在世之日,不少人就把这一历史观责难为“无为主义”,在他们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是一个自然过程,那就是一个人在其中不起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无关的过程。因此,他们把唯物史观看作是“为了经济因素而牺牲其他一切因素,并根本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种学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唯物史观的创始人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②全部历史都是人自己——其中当然包括那些伟大的个人创造的。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重心不是展示个人的这种作用本身  相似文献   

3.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大树飘零,当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在经历了20世纪的漫长消磨之后,恐怕也很难再有谁会做“扶大厦于将倾”的英雄计。但在“树倒猢狲散”的历史境遇中,中国知识分子是不是只剩下了“墙倒众人推”这惟一的“进步”选择,这个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追求这种“现代性”,那么,我们所谓的文明社会,是不是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哪怕相对狭小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保有自己的生活和语言,并通过他们不同于主流世界的书写和呼吸,使那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辉煌传统得以在灯…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谈到如何评价陶渊明时,十分中肯地指出了“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人,毕竟是人,即使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神,因而他们在操劳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列宁在十月》电影中,列宁教孤儿画画,命令枪毙那些粮食投机商,这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人性吗?马克思在闲暇时自己当马,让女儿骑在自己身上玩。表现了爱女的挚情,这不也是一种人性的表现吗?在《报童》中周总理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亲切地围在腊月的脖子上,这种关怀  相似文献   

6.
盛世修志 传承历史 这是一支看似平凡,甚至不为外人所知的队伍,人很少,最多时只有8人,现在只有4人,平均年龄也已超过55周岁。办公室极简洁,朴素无华,但精神财富却很丰厚,书橱里“汇聚着知识的海洋”,桌面上几乎被书堆满。尤其是各类厚厚的“史”、“志”、“年鉴”之书籍,排列有序,交错相映,宛如一道远洋的历史与文化的血脉,流动着岁月的激情,焕发出时代的芬芳。青灯黄卷,书墨相伴,岁月流水,鬓发添霜,甘于清贫,乐于寂寞。然而,这又是一支生气勃勃,无私奉献的队伍。所谓生气勃勃,当然不是指年龄上的。他们的精神没有“白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令人敬佩。他们不因自己的生活“清苦”而让思想清贫,也不因自己的工作“寂寞”而使人生寂寞。这就是中远集团公司史志年鉴编辑部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现在许多人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杰出人物与他们的母亲之间存在着某种异乎寻常的温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自己母亲的影响。毛绝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指出,在童年时代的家庭中,他是一个“母党”,在父亲和母亲吵架时,他总是站在母亲一边。他回忆说,他的母亲文其妹是一个仁慈宽厚的人,得到了邻居们的一致称赞。”’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把“鲁镇”而不是绍兴新台门周府作为自己的故乡的代称。当他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他甚至干脆放弃了“周树人”这个名字,而从母亲鲁端那里选择了一个新的姓…  相似文献   

8.
试论姜文的表演艺术李下姜文以他十年来的杰出的艺术成就蜚声中外,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作为演技派的突出代表,他的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值得电影界以至艺术界认真地加以总结和研究。对姜文表演艺术的研讨,对于姜文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电影艺术的创作的繁荣,都是大有益...  相似文献   

9.
欧洲文学史上,有这样两个年过半百的老者形象:他们虽已到暮年,却一个在暴风雨的荒野中呼喊,一个在阁楼上的病榻中呻吟;一个抱怨不该“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女儿,一个后悔失去了能“买到女儿”的金钱。他们都被自己的亲生女儿所抛弃,在惊醒与悔恨中结束了痛苦的一生。这就是艺术大师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两个父亲形象——李尔王与高老头。这两个形象生活的时代相差近两百年,一个在文艺复兴前后的英国,一个在波分王朝统治下的法国。他们中一个是万人之上,一呼百应的旧式君主,一个则是投机钻营,刚从平民中暴发的商人,地位相差…  相似文献   

10.
电影     
《弗兰克》悲情城市
  除开脑补桥段(法斯宾德大多时候都戴着头套,你得不断假想头套后面的样子),整体是部挺好玩的片子,一定程度拆解着独立音乐、混乱、特立独行、性与死亡,但大多数神经敏锐的观众更多表示“心塞”、“哭晕”。虽是在说独立乐队,也以Frank为电影名,但并非一部“音乐电影”。主题依然老套:人生的无可奈何,与必将清醒的梦想--但该死的,它讲得真好。视角以Jonh展开,一心向往音乐却只能被困在办公室里的他机缘巧合偶遇了一个古怪乐队,他们一起生活、创作音乐。拥有独特精神世界的Frank也出现了,从不以真面目示人,却拥有特殊的魅力,天真、善良、脆弱、才华横溢。正常人Jonh开始了一段奇妙的音乐之旅,他渴望融入,甚至用自己的关系给他们机会。所以悲剧来了,梦想经不起现实的推敲,真正表演时刻,一切失序脱轨。阳光下泡沫灰飞烟灭,这是结局注定的单相思。  相似文献   

11.
《废都》的创作策略是什么?自我作践!关于这一自我作践策略的由来和宗旨,作者在《废都》中是发过声明的。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交场合,庄之蝶对着一群听众讲了一个十分有伤大雅、有损听众、有损文学和文学作者的“屙屎”的故事(第221页)。对此唐宛儿责备说:“你这是在骂我们了……可你也在作践你自己哩……”庄之蝶则说:自我作践着好。世上这事儿是,要想别人不难堪,也想自己不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践,一声乐就完了。以前照相时,为了让照相人笑,总是要让说“茄”,往后照相,不如就说:“努屎”!《废都》是有关当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很奇妙:人们最熟知的对象往往并不真知,经常在讲说的事物恰恰最难说得清楚,“人”就是这样的对象,“哲学”也属于这样的事物。历来,“人”被人们看作最难理解之谜,“哲学”自己总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这显然不会没有某种道理蕴涵其中。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连理而生的一回事,一旦人的谜底被揭开了,哲学是什么也就容易说清楚;反之.如果哲学弄清了自己的本性和身世.也就表明人开始走向充分的自知和自觉,我把这叫做: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理论。这句话不只包含人和哲学有着…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神奇的乡村。谁也料想不到这里的农家人对欧洲货币兑换人人精通;这是一个生活的事实,因为他们挣的用的是欧元。徽商故里皖南歙县的小山村槐塘。竟有500多人务工经商闯西欧,他们不仅学会了欧洲的简单用语。赚回了大量“洋钱”,还引入了异国他乡的生活风情。成为名震江南的“欧洲村”。  相似文献   

14.
《随感录三十八》——鲁迅提出要区别两种自大,这很有必要。因为“个人的自大”与“合群的爱国的自大”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独异,大抵有几分天才,能提出新思想,发动各种改革运动;而后者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天才的宣战。他们自己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把这“爱国”拿来作影子,蹲在这影子里张目摇舌,靠多数取胜,而且生出一种卑劣心理。可惜中国多的是后一种人,他们没有新思想,缺乏创造性,不敢持独异的见解,只会随众聒噪,“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聚众滋事,固是此种心理作…  相似文献   

15.
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同志,无一不把“人”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他们的哲学中,“从人出发”几乎成为至高无上而又绝对永恒的命题。然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出发”,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错误的哲学命题。一、“从人出发”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人”是什么?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哲学家们考察人的方法只是从人——人,结果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人类二千多年的思想史上却是错误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三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德尔裴神庙门前的一句话,可谓是号召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报仇之制”翮风有些人谈文化,认为西方文化重个人价值,讲人格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缺少这些。他们说话前先找一个外国人做旗杆,某某大师,某某权威,狠狠地摇晃一阵,先把中国的土包子吓唬住,然后才说出一点什么洋道理。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中国人有人格,也...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人自己的内在人格和安身立命之事,这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已被鲜明地提出来了。这当然要首推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仁”就是用于表征人的社会性的一个范畴。我只指出两点;其一,“仁”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内积。《论语·阳货》载宰我问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事,孔子问他说:当你的父母去世你为他们守丧时,“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子曰:“女安则为之”。孔子并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种“礼”原来并不是一种单…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不是90年代的一个创作流派,而只是一个以年龄段为界限的“一茬”小说作家的统称。他们虽然没有共同的文学主张,但客观上也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他们多数人往往以个人的方式感受时代的脉搏,对物化时代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表达着对“当下”状态的体验和感受、情绪和思考。他们中少数人将笔触伸向“历史”,但这种“历史”也是被“个人化”了的。“新生代”中少数人可能有所谓“边缘化”倾向,多数人并未退居生活的边缘。但无论对现实还是对历史的表达,都是相当“个人化”的  相似文献   

19.
杨罗生 《云梦学刊》2007,28(6):81-88
严监生是善人,也是愚人,是恪守虚伪礼节的悲剧;严监生看不破金钱,过份刻薄自己,落下“吝啬鬼”的千古骂名,这是善人被误解的悲剧。严监生代表作者对金钱的深刻认识,他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符号。严监生形象告戒世人:面对金钱,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儒林外史》告诉世人:面对金钱,要“养其廉耻”,“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今日不乏严贡生,而少严监生,应该为严监生招魂。  相似文献   

20.
论点集萃     
【酷评家的历史意识匮乏症】于展绥在《东方》(2003年第1期)发表文章《酷评家:刻舟求剑的新故事》认为,酷评家们赶上了一个求“新”的时代,他们不幸地患有“历史意识匮乏症”:一是缺乏对人类整体经验的敬畏。“历史意识”首先体现的是对人类整体经验的尊重与敬畏,它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个体对人类整体的认同愿望。而中国当代的酷评家们把自我同社会集体对立起来,他们或声称只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把自己当作某种抽象之物;或把自己置换为欲望的化身,主张用“身体写作”,如此地“单面人”的判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极端而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