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结合芭蕉生平,解析其俳句的原典,深川隐居前的芭蕉自然观经历了自然是制造诙谐的要素、自然是句的诙谐点两个阶段。隐居生活使他意识到了自然的伟大。隐居后的游历使其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阶段。芭蕉的自然观被隐居和游历分为了"自然是造句的要素"、"自然是情感的代言"和"融入自然"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泰州学派是以自然为宗的,王襞继承了王艮自然人性论的思想,主张人性天然具足,所以要保持人性本身的纯粹完美,反对刻意修养、在人性上着力。王襞把"自然"与"中"统一起来,并把"致中和"看着是"顺自然"的重要手段,要求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保持"中和"状态。在自然人性的理念和"中"的思想指导下,王襞又大倡简易之道和日用之学,认为平常愈本色,希望人们注重在"日用"和"即事"中学习。  相似文献   

3.
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是以荒野自然为背景,指归一个自然的王国。诗人不只停留在要爱护自然,而切切实实地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号召我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沉思,倾听自然的呼唤。斯奈德认为诗歌是"生态的生存技艺"、是"真正的工作"、是"永恒的能量"、是"诗意的栖居"。他的诗学是强调整体论的生态诗学。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魏晋时期重要思想家,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命题,奠定了其在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任自然"需要价值上的指归和理论上的证明。嵇康以"和"贯穿自然,提出"自然之和"思想:任自然则能够达到和,至和则万物各任自然。由此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论述了和的价值,通过化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内在紧张,达到一个个体自由,社会和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5.
隐逸,是郁达夫最典型的人格特色,几乎囊括了现代隐逸的各种形式。他"隐于自然",认为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合作用。他"隐于酒色",几乎把"酒色"当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隐于书斋",读书、买书、藏书、著书成为他终其一生的爱好。他"隐于宗教",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淡泊出世、放达超俗的佛道意识。他"隐于死亡",在"杀身成仁"的民族大义中实现了生命的完满与超越。在郁达夫的"隐逸"中,"隐于自然"和"隐于酒色"是其最突出的表现。爱欲和自然构成了郁达夫小说中人物生命的两极。  相似文献   

6.
对于黑格尔的自然观,可从"自然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以及"知性形而上学批判"这三个方面来把握,"客观观念论"为其基本路向,"逻辑概念的自我确证"为其基调。而谢林、歌德和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批判,有助于人们理解黑格尔自然观的内在局限,并揭示出在自然观问题上实现"生生不息的自然、感性的现实生活与积极自由的精神"三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然而然"和"人化自然"的"自然之爱"都无益于生态危机的解决。前者走向了泛灵论和物活论,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抽象;后者以理性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走向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对自然的关爱必须以现实制度、伦理约束来规范人类自身,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一种文化塑造。唯有这样,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的关爱自然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蒙古族生态小说一反征服自然的现代话语叙述模式,在文本中重新恢复自然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人的模塑和反作用力,并赋予自然"养育"与"统治"的双重隐喻,以召唤人类对自我之外广阔世界的谦逊和敬畏情怀;灵异动物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深度书写,突出动物的"荒野品性"和自然与人类之间"通灵者"的角色特征,传达了作者文化反思和文明批判的价值立场;这些自然书写联系着作家对人类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折射出民族认同思想背景下作家对生态型游牧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9.
"自然解放"的理论从提出到实践经历了从马尔库塞的奠基到技术伦理化再到马克思原本化再到中国化实践的嬗变与超越的过程。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是自然解放理论的奠基人,他把自然作为革命的一部分,把科技异化看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力主建立"生存缓和"的社会;莱易斯继承推进了马尔库塞的自然解放理论,从技术伦理学意义上论述了"控制自然";福斯特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原本的角度批判了自然异化与资本主义异化的关系,把自然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解放"理论的合理成分,把"自然解放"理论中国化,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庄天人哲学思维中的"道法自然"具有两层含义,从宏观来说,自然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从微观说,"自然"实为顺乎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状态。这两层含义的本质实为"内外兼顾"。道教吸取了老庄归于自然之道,以宗教的形式成功地诠释了这种"内外兼顾"的意蕴。无论在向外求索的外丹炼制还是在向内求索的内丹修炼过程中,道教的终极目标均在于成仙,仙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唯神是守。道教的双向修炼实则为老庄"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与追寻自由的人文气质的历史传承,这一传承伴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教性过渡。  相似文献   

11.
人之"自在"、"自为"、"自持"和"自然"构成了老子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其中,人之"自在"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万物并作",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人之"自为"因充满私欲而表现出"甚"、"奢"和"泰;"人之"自持"趋于"道",其典型就是圣人;最后,人之"自然"合于"道",其主要特征是"朴"。这四种生命存在形式构成了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  相似文献   

12.
浪漫派革新了古典主义的机械自然观,打破了自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关系。关于这一新的自然观,有人认为浪漫主义者已与自然相融合,也有批评认为两者因浪漫派强烈自我意识的阻碍而有隔阂。从自我与自然关系入手,却可将所有浪漫派作家自然观分成三种类型:"自我被自然吸附式"、"自然被自我吞噬式"和"自我和自然表象分离式"。三类自然观在诗歌中的表现多样,且同类自然观在诗歌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复杂,且这些因素的作用因人而异。这种分类考察帮助我们解答前面提出的疑惑,即浪漫主义者已与自然相融合,只是融合的方式不同;有助于辨析浪漫主义自然观内部的差异及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认识"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辩"、"证"、"法",有别一种含义。对自然辩证法而言,"自"所体现的是顺应自然、大道自然,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体现了务虚、无为的思想;"辩"体现的不仅是杨朱的无为、老庄的道法,更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实际上,自然辩证法的根本不在于"辩",而在于"悟";"证"体现的是致良知;"法"所体现的应是固守世界伦理金规则。一言以蔽之,自然辩证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大道自然、突破樊笼、法平如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自然价值、人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自然价值方面,生态文明实现了"人与自然"同"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在人学价值方面,生态文明将引领人的思维品质进入新境界;在社会价值方面,生态文明体现了生态社会视域下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要的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是国务院对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定位之一。福建境内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旅游业初具规模,只要抓住机遇,妥善处理若干制约因素,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将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生活存在"自然安治"、"他治"和"自治"等类型。高质量的"自治"的公共生活是未来发展趋向。国家变量和市场变量是影响农村公共生活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每种文化都适应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闽东"滨海山区格子状水系"的地理特质,造就了闽东文化资源的"亲水性向",闽东北亲水游以其自然的"亲水"特性而闻名,借助载体的文化亮点——"木拱廊桥"——的开发,是提升"闽东北亲水游"文化内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它不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探讨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湘西"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以"田园、人性、灵性、原生态"等符号元素为主要表征,通过对这些湘西题材影视剧的研究,看到这个区域的民族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地、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了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流形态,实践美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要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应从其内部着手,整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核心概念,生成"‘自然人'化"观,创新实践美学理论内涵,增强实践美学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回到事物的本源去的思想方法以及"个体发育重复着系统发育"的发生学观点,从社会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和心理学的多学科角度,对自然旅游的本质、行为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自然旅游的本质是一种"返祖"与回归,这种本质决定了它有4个方面的特点:注重体验而不是"观光"、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不以追求方便为条件、具有善待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