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忠强 《领导文萃》2013,(10):91-93
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史书记载的唐太宗想看个人"档案"一事,让人颇觉意味深长。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39年)四月,某一天,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问道:"你近来又主持《起居注》,里面记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来看看么?""起居注"是史官中的一种官职,其职能是专门负责记录本朝皇帝言行。这些载有"帝王言行"的史书,也叫《起居注》,堪称  相似文献   

2.
王凤翔 《决策》2010,(9):90-91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3.
不守古训,唐太宗欲查国史贞观九年(六三五年)五月,当了十年太上皇的李渊去世。十月二十七日,这位唐朝开国的“高祖太武皇帝”被隆重安葬。就在葬礼举行前十天,唐太宗通知史官,他要亲自查阅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  相似文献   

4.
何为智囊?唐朝颜师古注释“智囊”说:“言其一身所有皆智算,若囊秦之盛物也。”我认为领导者是否善于使用这些“一身所有皆智算”的智囊人才,对能否做好领导工作至关重要。近读《唐太宗传》和《贞观政要》,感到李世民在使用智囊人才上颇有特点,故试作如下概括,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朱屹  杨建新 《领导科学》2012,(33):47-49
贞观盛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也有许多人的功劳,但功劳最大的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就是贞观盛世的第一位宰相房玄龄.可以说,正是唐太宗与房玄龄的珠联璧合,才成就了贞观盛世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三十余年,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堪称唐太宗的股肱之臣.在云谲波诡的宦海中,房玄龄从记室参军做起,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倒翁.房玄龄的人生轨迹给后人一个重要的启示:既工于谋国又善于存身者,方称得上智能之士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那么,房玄龄又有怎样的存身之术与谋国之道呢?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知人善任,贞观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治国理政、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才群体。王夫之在《读通  相似文献   

7.
东溪古镇     
东溪镇历史源远流长,建声于公元前202年,名万寿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设丹溪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4年)为安里统治中心,属县行政公署  相似文献   

8.
<正>"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这是唐太宗在贞观元年(627年),与房玄龄等大臣研究精简机构问题时引用的一句先贤语录,并由此阐述了一段淘汰冗官的崇论闳议。唐承隋末大乱之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民户凋残,唐初政府直接控制登记在户籍上的户口,与原来隋代户口数相比,"百不存一"。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户籍上的户口"比之隋时,才十分之一"。然而,唐初的政府机构却非常庞杂,官员冗积。唐高祖武德年间,各路豪杰先后归  相似文献   

9.
<正>下级向上级领导邀功争宠,现代社会有之,古代社会亦有之。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同年九月,唐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顿时引起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官员向皇帝邀功争宠,直接牵扯到皇帝对大臣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分配不均,轻则影响官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重则危及皇帝宝座能否坐稳与社会的安定。探究一代圣君唐太宗在处理大  相似文献   

10.
李新 《管理与财富》2004,(10):68-69
尽管唐朝已经离我们十分久远了,但"贞观之治"对历史的影响依然那么强烈,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治世。其时, "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 "行旅自京师至于岑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道"的太平景象。贞观盛世的出现,原因固多,但唐太宗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应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海纳 《领导文萃》2015,(8):67-68
<正>《资治通鉴》里有一个"唐太宗赐绢惩顺德"的故事。说的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给人办事,收了二十匹绢绸。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但他没有让监察部门去查办,而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大殿里开会。人到齐了,唐太宗没讲别的,直接通报了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所有官员都觉得下面很快就要宣布对长孙顺德的处罚决定了,但唐太宗话锋一转,说:"长孙顺德收受别人的绢绸,说明什  相似文献   

12.
<正>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委实与一般古代帝王的耳朵有别,只不过这个"有别"不在生理现象,诸如"双耳垂肩"之类,而在心理作用,譬如"务闻其过",而非仅是"欲闻其善"之类。据《贞观政要》载,魏徵在任谏议大夫期间,前后共陈谏二百余事。就是这样一个"挑刺官",反而得到唐太宗重用:贞观三年,被任命为秘书监,参与朝政,后又被封为郑国公。魏徵逝世后,唐太宗感叹道:"昔唯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于是,他一面"虚己外求,披迷内省",一面要求"若有  相似文献   

13.
刘文兵 《领导科学》2007,(11):55-56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在贞观初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显示出超凡的治国能力。我们今天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执政实践。从《资治通鉴·唐纪》中的记载来看,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治国措施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忠奸之辩     
如果在中国众多皇帝中排定名次的话,唐太宗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毛泽东曾要各级干部学习《贞观政要》。 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李世民清除奸臣。太宗问道:“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良忠臣,你知道谁是奸佞之臣吗?” “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此试验群臣。如果谁能不怕陛下的震怒,仍敢直言进谏,就是忠正之臣;如果只是顺从陛下旨意,一味阿谀奉  相似文献   

15.
正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都是魏徵。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徵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累积下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徵这样受到推崇、重用,反而动不动就被砍了脑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究其原  相似文献   

16.
张茹 《决策与信息》2008,(12):79-79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无法超越的鼎盛时期,贞观时期法典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制定了《贞观律》,它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这种重视生命权利的人文关怀态度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密切相关,是唐代文明的主要闪光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振旭 《领导文萃》2014,(5):99-101
正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刚两个月,趁着唐太宗尚未站稳脚跟,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亲临挂帅,带领十万铁骑直扑中原,一路攻关夺城,所向披靡,唐军节节溃败。不久,兵锋直指都城长安。为了探明长安城内兵力虚实,狡猾的颉利可汗派心腹大将执思力前去宫中送挑战书。  相似文献   

18.
翻阅历史,历数风流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无愧为一位名扬千古的伟大政治家,他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特别是其中的民本思想,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李世民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他执政23年间,“以史为鉴”,励精图治,敢于正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现实,注重调整地主阶级同农民、汉族同少数民族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实施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有益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稳定进步的措施,唐代因此出现了继汉初“文景之治”之后的又一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9.
武则天(公无624年——705年),又称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出身官门,14岁入宫,被唐太宗立为才人。唐太宗驾崩,她被削发为尼,送进感业寺;公元650年,高宗李治来到感业寺进香,看到则天哀怨的面容,唤起了昔日的恋情,遂将她接回宫中。重获入宫后,武则天先与王皇后联合对付争宠的萧淑妃,使之被废为庶民;然后,便把矛头直指王皇后。  相似文献   

20.
正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六月,武则天诬陷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行厌胜之术。厌胜之术是我国古代社会宫廷、民间长期存在的一种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为目的的迷信活动。对王皇后早已不满的唐高宗李治相信了武则天的话,动了废黜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念头。在拥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上,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为首的一批贞观年间的旧臣极力反对,而以许敬宗、李义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