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纾是中国近代译介外国文学的先行者,他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构。林译小说所体现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民族文化立场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云鹏 《云梦学刊》2002,23(4):54-57
在五四文学传统视野中的赵树理和张爱玲,赵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是:(一)对启蒙(救亡)立场的传承;(二)艺术形式方面的民粹立场,则绕过或远离了五四文学创作传统的主流。张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则表现为:(一)基本上排斥和放弃了五四知识分子(作家)的启蒙立场;(二)呈现出一种反“现代”的态势;(三)艺术形式上既吸取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又广泛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艺术手法,形成了一种新“传奇”体小说。另外在民间理论的观照下赵树理和张爱玲创作中的民间立场及其形态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用文学构筑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主张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对文艺创作个性的理解和坚守;坚持文艺本位论和毫不妥协的审美立场;注重古典感伤主义和强烈的生命悲情的表现等五个方面论述蒋韵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新市民文学缘自新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这一阶层感受和认知现实人生的心理内容与情感方式。新市民文学的创作者大多关注城市底层生活,以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人生启蒙者的文化姿态来写作。同时,创作者基于"故乡尺度"抑或是传统乡土伦理的写作立场,使得他们的作品感受冷静、思考理性、表达智性。在一定程度上,卢卫平的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应该就是新市民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始终都把追寻现代性和现代化作为梦想与目标。不断引进国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与利用外来的资源改造本土的旧文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构成了推进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主要动力。在追寻现代性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以“惟新是尚”和“现代化焦虑症”为核心的新传统。在反思这种历程之时,确立本土问题意识和本土立场,对于走向未来的中国文学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的影视传播不仅创造了文学经典的影像形态,还作为汇聚受众共享经典文化的仪式,建构和强化了受众对文学经典的尊崇。但是受众并没有忽视文学经典的影视阐释,虽处传播终端而不被动地接受影视改编,自觉担负起把关人的职责,执着坚守自己的解码立场和解码方式,用受众的权力形式护卫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权威。  相似文献   

7.
对"第三种人"的定义以及所包含的范围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准确地说,"第三种人"定义的范围应是:(1)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2)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政党的领导之间。鲁迅与左翼坚定地立足于文学的政治、阶级立场不同,他和"自由人"、"第三种人"更倾向于认同政治、阶级是文学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学必与政治、阶级相关联。在必得选择文学的倾向和方向的年代,左联时期的鲁迅仍坚持把文学中的阶级等因素看作是一种带倾向性的因素,而不是政治、阶级立场问题。"自由人"、"第三种人"文艺观点的内在矛盾即在于其政治立场和文学立场的不一致产生的内在冲突,鲁迅同样也面临着此种矛盾。他们的文艺观的理论窘境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自由主义文艺观的对立、冲突,而是革命的优先性和文学本身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政治与文学分开的历史现实使中国现代很多知识分子不得不面临着思想的分裂,在这种分裂中,更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现代历史、文学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蒋锦璐的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她的<双人床><城市困兽><美丽嘉年华><爱情跑道>等小说也以女性生存主题及地域文化色彩延续了其审美立场和写实风格.而其中表露的女性焦虑与困惑又是女性生命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执著书写两性关系的冲突,解构当下的婚姻伦理,以一种技巧艺术的理性和道德社会的判断来定位自己以人为本的文学立场,实现了以情感穿透故事的新突围.  相似文献   

9.
“伤痕文学”是“蚌病成珠”的结果,但“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修辞效果,则不仅在于其描写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悲剧,更在于“伤痕文学”叙事中独特的时间取向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伤痕文学”在叙事中明确了当下的时间立场.透过当下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伤痕文学”取得了探究伤痕产生原因的权力——当然也就获得了批判造成当下伤痕的“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支点.而”伤痕文学”中伤痕的叙写表现出其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反思不是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表现为私人生活领域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拒斥.  相似文献   

10.
"皇民文学"因牵涉文学主体、身份认同与历史诠释之争,成为近年学界争论的焦点,持不同见解者在研究的动机、立场、方法与结果上各有区隔。本文拟从战时历史情境出发,以台湾医师作家周金波的文学书写,来透视其精神光谱中所呈现出的复杂认同倾向,进而分析殖民地文学历史诠释的错综复杂之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篇论文探讨现代华文文学作品在法国经典化(canonisation)的过程。首先从相关的人物与体制着手,一一检视两者如何相互作用,而赋予了某些作品"经典"(classiques)的地位:就教育系统来说,本文述及教科书、教师资格竞试必读书单和学术著作的影响;就出版面向来说,出版社特别重视某些作品,提供数个重译版本或将它们纳入具有威望的丛书之中,乃作品经典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字典和百科全书同时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次,从布迪厄式的观点出发,本文考察了参与某些作者经典化过程的不同权威立场,诸如汉学家、媒体、文学奖评审及文学经纪人,并思索了中国与法国双方对华文经典的认定,是否有值得注意的差异。论文最后一部分转向台湾文学在法国出版界的现况:台湾文学尚处于边缘的地位,使其至今仍不受潮流效应所囿。文末介绍了由笔者与其他两名学者共同主编的Lettres tawanaises(《台湾文学》)丛书的创立原则。本丛书是目前在法国唯一一套专门引介台湾文学的丛书。  相似文献   

12.
焦会生 《殷都学刊》2008,29(4):102-105
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主要表现在抒写民间生活内容、表达民间思想倾向、运用民间语言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其与民间的血肉联系;莫言小说之所以具有民间立场,归根到底是由莫言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观念所决定的;莫言小说的民间立场对于消解“启蒙”心态和“先锋文学”那种远离百姓的弊端,对于建设和发展底层文学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研究中相对中立的立场是存在的,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没有国家色彩、没有民族色彩、没有阶级色彩、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没有现实色彩的立场,是一种比较中立与客观的立场,是科学的立场。历史研究应倡导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写历史,为人民写历史,写给人民看。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作为掌握书面文化中美感经验部分的文学知识分子,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经书面文化(文学文本)的中介,既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特征,又有自身的局限与问题。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文学知识分子,是一种转型期现象。在规范化的社会中,非价值空位的边缘立场是其生存的合理性空间。  相似文献   

15.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性"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阐释的关键词,然而,"现代性"这一概念却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们那里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在今天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阐述当中,这些概念的歧义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对于实际文学问题的真切把握,影响到了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深入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目前学术界的首要任务不是继续卷入"现代性"话语的混杂声响,而是重新检点我们的阐释立场,以期对中国文学的问题本身有真正新的发现.如果是为了"问题"本身的展开,"现代性"概念本身的存亡是无关紧要的.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淑玲 《河北学刊》2004,24(3):129-135
作为现代传播媒体,《大公报》独特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它论政而不参政,经营不为赢利,始终保持着只对时代发言不参与党派政治的文人立场。这个空间下聚集起来的作家群和他们的文学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也同样具有独特性。他们希望文学超越政治影响,保持自身的纯粹和完美,与革命文学的宏大叙事和政治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对作家个人身份自由性的重视,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7.
台湾高阳和大陆二月河乃两岸历史小说的标识性作家,均成就斐然,但二者话语立场和写作出发点却迥然有别,相似的历史素材在二者笔下演绎出了异质的文本,相同的历史人物有着悖逆的塑形。本文通过对相类文本的梳理、辨析,试图揭示出作家的写作视角和立场的差异,诠释作家内在创作思维机制对创作的影响,探索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并通过背景文化造成的创作价值观差异研究,对文学与文化理念关系的某些本质进行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18.
西藏当代文学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为基调,汲取多方文学资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在题材、主题、视角、立场、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多种面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构成,这不仅对西藏当代文学本身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版图的重构和中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在历史与文类的双重线索中展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教程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不仅为初学西藏当代文学者提供了便捷,更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开拓了途径,也为中国区域文学和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9.
张化廉 《中州学刊》2005,(5):246-248
20世纪"新时期文学"参与先进文化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责任.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和创造,文学的审美立场和精神内质决定其介入现代化主题时,必然会保持独特的"文学性"姿态,坚持价值理性的向度,同时,不断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资源,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丰富和拓展本民族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文学终结"的反驳主要强调了文学作为写作—阅读活动的特殊审美价值,未曾提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基于"人的文学"的立场为文学的未来作出的有力辩护。"人的文学"从个人化角度出发来确定文学的自律及其独立审美价值,强调文学与其他公众性文化形式的区分,符合文学的历史常态,还与康德之后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发展以及作家们的创作信念相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