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赵燕姣 《东岳论丛》2022,(11):113-119
以时间为序系统梳理历代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和众多的历史人物一样,徐偃王的形象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至清晰的发展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文献所载的徐偃王相关史迹与传说,以期探讨文献形成背后的复杂文化及政治成因,进而推动对文献形成过程具有多元或多线性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2.
去向堪忧的中国古典学——“走出疑古时代”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春梅 《文史哲》2006,1(2):5-25
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十多年来,“走出疑古”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对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重写学术史”是与“走出疑古”密切相关的三个命题,其中“重估”是目的,“重写”是前提,“反思”则是“重估”和“重写”得以落实的根据。三者彼此互动,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走出疑古”论点体系。李先生以“走出疑古”为特征的“释古”与冯友兰的“释古”意向不同,与郭沫若的“古代研究”、李济的“考古重建”也旨趣有异,其最为崇奉的宗师是王国维。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和“古史新证”模式被李先生奉为“释古”的典范。李先生一直致力于以考古材料、简帛佚籍和“史实素地”论印证古书、释证古史,以期重新确立古书古史的可靠性权威,但是言辞始终含蓄委婉,是其追随者们的“证古”、“正古”及“现代古史史料学基本概念”等主张让“走出疑古”的内涵和走向明朗化、理论化。围绕古书、古史的考释及方法、规范等问题,“疑古”和“走出疑古”已经是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实际上,这已经不只是“疑古”和“走出疑古”之间的纠纷,更是关系中国学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一国两制”之“不变”思想探析●王中人●徐治道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分部分。而在我国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和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后,在大陆保持社会主义不变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它们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又是这一构想的...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生前曾多次说过,校注古书是一种如同“抬轿子”的工作。在旧社会抬轿子是一种被地主资本家所奴役的苦差事,解放以后,随着剥削阶级的垮台,抬轿子的苦事已经完全绝迹了。一多先生把校注古书比作“抬轿子”,不是说其中有什么压迫被压迫的关系,只是说校注古书是为写作社会史、文化史、哲学史、科学史、语言史、文学史作准备,只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乌托邦”的文化分析王德明自从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一书传人中国后,人们就习惯用“乌托郭一词来泛指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了,本文当然也不例外。只要有苦难和痛苦,人间就会不断地产生乌托邦。可以说,乌托邦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它反映着人类对美好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一、考古发现与先秦古书新证  晚清以来 ,由于社会的变革 ,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变革 ,于是有学者开始对古书产生怀疑 ,要求对传世古籍进行系统的估价。这种趋势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 ,便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疑古思潮” ,在史学界和学术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学勤先生说这是“对古书的第一次大反思”。疑古派审查古书的目的 ,在学术上是为了重建古史 ,在思想上是为了冲决经学罗网 ,打倒圣人偶像 ,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在方法论上 ,他们局限于以书面文献论书面文献 ,结果怀疑过了头 ,把许多反映夏商周文明史的真书都定为伪书 ,造成了许多“…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刑”字,不但指加于个人的体罚,并且有用兵、征伐的意义。古书中这类例子很多,如: “兮甲盘”:“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毋敢不即市,毋敢或人蛮宄实,则亦刑”。“国语、晋语”:“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内和而外威……夫战刑也,刑之过也。”“国语、鲁语”:“刑五而已。……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朴,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周礼、秋官、大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  相似文献   

8.
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港台评论界有人认为“徐先生可说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1966年至1980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徐訏全集》,共18集。其中小说10集,散文与文论4集,新诗2集,戏剧2集,总计约9百万字。再加上未收入全集的文学作品及学术著作等,据统计达2千万言,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计60余部,称得上著作等身。徐訏以小说驰名。他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约90篇,合计5百多万字。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国内文坛有过一定影响,1943年被列为“全国最畅销书之首”,“风靡大后方”,所以有人称这一年为“徐訏年”。徐訏晚年定居香港,创作颇丰。其作品在港台及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至今拥有不少读者,部分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由于解放后大陆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没有一部提及徐訏及其创作,直到1988年也没有重印、出版过徐訏作品,因而对徐訏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所谓的泛指人称句中“零形主语”(也包括具有相同功能的用作间接格 ,有时也用作第一格的具有“泛指”意义的代词 )的指称潜能 ,阐释了这类句发挥的功能是如何同说话人的观点相联系的 ,论述了泛指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和不定人称句中的“零形主语”在指称 -语用特征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周群 《齐鲁学刊》2000,(5):17-21
唐宋派中的王慎中提出以唐宋古人为法则,与王畿对其讲解阳明学有直接的关系;唐顺之 受王畿的传示,其文学思想受王畿的影响甚大:其天机自然论中王畿良知说的影子清晰可寻 ,其“洗涤心源”、“直摅胸臆”的思想也与王畿强调自性的学术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旧文新解二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古籍或历史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毫无意义甚至可笑、不近情理的部分 ,是不予理会甚或拒斥 ,还是选取文献最使人难以索解的一面进行考索 ,可以得到相当不同的结果 ,后者可能开启一个相异的意义体系。对往昔之人及其表述 ,既应明确其是与我们不同的“他人” ,又要尊重其特有的思想、风俗等习惯 ,通过论世以知人的方式了解往昔。故解释古书最好“不改原有之字 ,仍用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12.
在“S.+be+adj.+todo”句型中,隐含的不定式逻辑主语的指称语义值可以是泛或特指,这与语境、时态有关,也与句子主语呈特指性或泛指性有关。现有的观点认为:不定式逻辑主语隐含时就可以视之具有泛指意义。本文在对此观点作出批评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句子主语呈泛指性时,隐含的不定式逻辑主语才具有泛指意义;若句子主语呈特指性,则这个隐含的逻辑主语语义值分两种情况:一.具有泛指意义;二.具有特指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拾遗记》的作者,前人多有论述,如“王嘉说”、“虞义说”、“萧绮说”等,莫衷一是.笔者在研究该书的过程中,找到了多条材料能够进一步证明原本《拾遗记》确实出自王嘉之手,萧绮《拾遗记序》中所说“搜检残遗”并非虚言.同时,有关《拾遗记》的版本,卷数上有二卷本、十卷本、三卷本、十九卷本之别,不同卷数版本的出现是古书整理流传的方式和古人著书通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海沙 《学术研究》2005,(2):105-107
晚唐文偃禅师创立的云门宗有其独特的禅风禅法,云门宗的“一字禅”对诗歌的语言锤炼 之风有直接影响,云门宗“句中有路”以语言进行启示的方式,也启发了诗人对言外之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读古书,不仅仅只是历史教育、知识教育,也是道德品质修养教育、学术基本功训练,更是语言教育."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是读古书长大的.与当代人读书相比,现代人的读书有三个明显的不同:读书早;重背诵;韵文优先.  相似文献   

16.
徐讠于小说创作一直交织着“现实”与“超现实”两类题材 ,但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则是渗透着作家情感体验和价值评判的同一母题 :爱与人性。徐讠于对人性三种形态的努力开掘和对两类爱情多姿多彩的刻画 ,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史地位 ,也呈现出难以避免的创作局限。徐讠于小说“爱”的母题和“人性”的母题互为交织 ,共同构筑了徐讠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安大简《国风》并非全本,各风次序与今本《诗经》不尽相同,但其相对次序值得重视。在安大简中,《秦》在《魏》前,与《左传》相合;在安大简中,《侯》在《魏》前,从其实际内容看,相当于《魏》在《唐》前,与传世古书的次序相合。有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是《侯》即《唐》,安大简中关于《魏》《唐》的实际相对次序与传世古书并无二致,但安大简的抄写者误将“侯(唐)”“魏”的风名分别安到《魏》和《侯(唐)》之上。  相似文献   

18.
谁难养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钱穆在《论语新解》里一度认为女子小人是指先生的妾仆们,但在《论语注疏解经》里早就印出了“……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由此可知:“女子”是泛指的,而不是特指的意思,又有今人文化太保,李敖也声言“女子”是泛指。如果说个别的女人、小子,惹怒男人们而使其大鸣不平,骂一句“女人难养”也就算了,可既然是泛指,就有些不太对劲了。一贯认为“女人难养”这是男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根所在。男人总是站在饲养的角度看女人,把女人作为他的私有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了几千年,女人也以男人为轴…  相似文献   

19.
古书注解一般认为“骖、騑”异名同实。《说文》对“騑”字的注解是“骖旁马”,前人  相似文献   

20.
刘锋杰 《江淮论坛》2023,(3):159-167
徐幹提出“美育群材”一语,指的是用学“艺”的方式来审美地培育人才,通过对技艺、容貌、言辞等的培养,达到对心志、仁义、德行的养成。就讨论“艺”的语境而言,“美育”一词含义近似现代“美育”概念。徐幹与席勒都主张通过审美方式改造自然性格或世俗人心,以达到培养伦理性格或德性品质的目标。但席勒强调艺术教育,徐幹在此之外还强调技艺实践能力的教育,将美育的精神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这是一种“大美育”思想,更切合当代美育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