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东北军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袖,东北军的发展和壮大都留下了他的烙印。西安事变前,张学良面对东北军内部士气消沉,战斗素质低下,军心涣散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整训。本文试图对"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对东北军整训的内容进行探讨,来诠释东北军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3.
周毅教授     
周毅教授 ,男 ,193 6年 1月生于辽宁省阜新市 ,中共党员 ,教授 ,19 6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 ,留校执教。现任张学良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东北军史暨张学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有《东北军史》、《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史》、《张学良暨东北军将领传》、《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张学良文集》(上下 )等专著和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有《走向抗战的东北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军》、《试论张学良思想转变的过程》、《张学良思想转变的标志》、《试论武汉时期的张学良》、《论东北军与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4.
北伐战争胜利在望,全国地方军阀的主力大多被摧毁,北方仅剩下奉系军阀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后,东北少帅张学良面对诸多因素,举棋不定,最终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改旗易帜,实现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本文就"东北易帜"的时代背景、东北军面临的尴尬处境、南京国民政府对奉系军阀的态度及政策、日本对东北的野心以及奉系军阀自身状况等几个方面论述"东北易帜"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由曾雄霸中国北方的奉系军伐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修建,并由此得名为大帅府。1928年,张学良将军年仅28岁便继承父业主政东北,张氏帅府又由此得名为少帅府。张学良旧居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在世人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旧居,记述了它的发生、发展,记述了它的主人们的生平业绩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张学良旧居浓缩了东北的现代史,是一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6.
张琳 《百姓生活》2012,(12):51-51
1925年东北军打败孙传芳后,张学良首次进入上海。当少帅张学良第一次和宋美龄见面时,宋当时未婚,在上海堪称知名闺秀、才貌双馨的美女。两个人当时都只有20多岁。张学良与宋美龄一见面,立刻为她出众的气质倾倒,  相似文献   

7.
郑华金 《老友》2012,(7):14-14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东北。身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不战而退,长春、沈阳相继陷落。社会各界纷纷指责,张学良有苦难言。当时,报纸上曾发表过这样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8.
心存广宇壮山河——《张学良爱国诗词鉴赏》编后刘国刚1996年10月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何联华先生主编的《张学良爱国诗词鉴赏》,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各方人士的交口赞誉。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会长、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德良先生评...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刻,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积极主动地与张学良沟通,双方形成共识,携手抗日。他们又分别与中共建立合作关系,反对内战,共同抗日,终于在1936年前,在大西北形成了十七路军、东北军、中国共产党的工农红军共同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由一支较稳定的地方军阀集团迅速蜕变为各自为政的数支军队.这种蜕变主要表现为东北军内部派系纷争的表面化,高级将领的离心和东北军对"三位一体"的背离.东北军的蜕变是由于张学良的被扣、高级将领的裹胁和南京政府的分化,但归根到底则源自其军阀属性.东北军的蜕变瓦解了这支地方实力派,但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整合.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返宁,后长期身陷囹圄。对此史学界意见纷纷,都为张学良个人命运表示遗憾,也为东北军后来的内讧和分化感到惋惜。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也不尽然。一张学良送蒋返宁是服从抗日大局...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率部“兵谏”,逼蒋抗日,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很多人还不知道,为配合这次震惊中外的特大行动,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还在西北重镇“金城”发动了“兰州事变”,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6年12月,张学良由陕西来到甘肃,与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兼地方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商讨了局势。回陕西后,便于12月12日凌晨,发动了“西安事变”。 与此同时,一封张学良将军亲署的特急密电发到兰州,命令驻甘东北军五十一军立即采取行动,配合“西安事变”。兰州地处甘肃中部,跨黄河两岸,它东接陇原,西控阳关,南临巴蜀,北扼朔方,地势险要,是西陲重镇、历  相似文献   

13.
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00001号烈属证”的是辽宁凤城人丛德滋烈士的家属。1933年,丛德滋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被介绍到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领导机关——国民党政府军北平分会政训处工作。1934年,为了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丛德滋开始在一些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卖国投降和内战行径,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横遭列强肆虐,国衰民穷,四分五裂。尤其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寇野蛮铁爪伸向东北,尔后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岌岌可危。同仇敌概、共赴国难就成为爱国者的一面旗帜。高举这面大旗,奋进在抗日队伍最前列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大旗下,集合了无数抗日健儿,其中也包括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而张学良的加入,是与1936年《月周恩来和他的一次坦诚会谈分不开的。共赴国难目标一致共赴国难的目标一致性,是周恩来与张学良能走到一起坦诚相谈的基础。周恩来与张学良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但由于彼…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主要部队密切合作,积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在东北军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并为营救张学良做出努力。在鲁南、晋西北、冀中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与东北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敌。面对蒋介石发起的反共磨擦,东北军主要将领予以坚决抵制,部分官兵由此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14日至15日,由“张学良教育基金会”发起,东北大学张学良研究中心、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辽宁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张氏帅府博物馆和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纪念西安事变七十周年暨张学良逝世五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10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张学良将军的亲属出席了研讨会。10月14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举行。开幕式由张学良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魏向前主持。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宛山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张学…  相似文献   

17.
单于 《中华魂》2012,(4):24-2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东北军不抵抗,致使中国东北沦陷。打第一枪进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个体行为肯定有,而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非“江桥之战”莫属。而领导此次战斗的,就是中华民国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事变前张学良曾主张武力抵抗,是"力避冲突"方针导致"不抵抗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促引张学良走上抗日路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遵从蒋介石的命令,到汉口就任豫皖鄂三省剿共副总司令。1935年2月,张学良到庐山面见蒋介石,并向蒋介石保证:一定在三个月内肃清豫皖鄂三省境内的红军。接着张学良和蒋介石一起,在汉口接见东北军主要将领于学忠等人,研究如何尽快把东北军从河北境内移师豫皖鄂,以便替蒋介石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可是,张学良多次与红军交战都失利,他的老部下何立中、牛元峰先后阵亡。国民政府的军政部规定,部队兵员军饷和枪支弹药及给养,以省籍为补充区域,伤亡官兵的抚恤金,亦从死伤者的原籍省、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东北的阴谋 ,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顺应了历史潮流 ,避免了一场军阀混战 ,实现了中国统一以及维护和稳定了张学良在东北的统治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北“易帜”对国家、对民族和对张学良个人都是有益的 ,最后得出结论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