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语文教育也应博大精深。苏词中的美学内涵,值得我们发掘,涵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所以语文的教与学,要有浓浓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词题材广泛,意象丰富,语言生动,风格独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该词的3个英译本呈现不同的诗性特征:许译本最具音象美,林译本最重义象美,华译本最有事象美。文章比较分析了3个英译本的诗性特征,深入探讨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和常用的诗词翻译策略,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为古典诗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层面对比许渊冲和J.A.Turne《r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文译本,旨在找出他们的译作是否实现及如何实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5.
从苏轼词集中可以编年的作品看,倅杭以前的词作很少,抵达杭州以后才开始大量写作词。关于其原因,虽有不同的探讨,然并不能令人信服。从苏轼的文本出发,并结合大量的史料认为,倅杭以前的苏轼对词作赖以存在的词乐存在明显的抵制态度,这才是苏轼早期词作较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而他处变不惊、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每个人。本文以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解读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相似文献   

7.
苏词研究是近世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关苏轼词集的编刻整理累计有二十余种。由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苏轼词集校注》,在参考传世苏词各重要版本和近期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苏轼词集作校勘、注释、编年、集评、辨疑等文献整理工作,在各个领域均进行了新的探索。撮其要者,在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这就是:意象词旨的深微探析、编年本事的精细考订、词语注释的准确追寻。  相似文献   

8.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认知翻译学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译学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关注译作对原作描写的客观世界和原作者的认知世界"两个世界"信息的传递,注重原作客观性描写在译作中的准确再现及主观性情感在译作中的适度传递,为翻译过程和评估标准指明方向,提供原则。通过分析诗词外译多个版本传递的"两个世界",比较各译本的异同、译本与原作的异同,为诗词外译提供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10.
宋朝词人苏轼与辛弃疾都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以苏轼的《临江仙》和辛弃疾的《西江月》这两首词为例,比较两位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旨 ,历来议论纷纭 ,甚至出现“悲观论”和“爱国颂歌论”的尖锐对立。细析之 ,皆有偏颇臆断而不察其创作思想、创作背景之失。词以战争和英雄业绩为主线 ,则其主旨发之于军事见地和意愿。分析苏轼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强兵思想 ,正视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和苏轼的处境、心态 ,才能真正明白该词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明月几时有"和"Tobeornottobe"都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两首诗歌都生动再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所产生的出世与入世、生与死的思想斗争,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畏惧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的艰难处境。不同的追问方式和对追问结果的不同反思折射出诗人不同的文化视角。  相似文献   

13.
苏轼晚年作<和陶诗>一百余首,几乎遍和陶诗,引起历代关注与评议.拟从现代解释学角度重新阐释苏轼<和陶诗>,认为它是苏轼以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灵魂追问与生存困境中对陶诗的一种再体验,并在陶诗的文本结构召唤下重现陶渊明的诗性哲思与人格魅力,两位哲性诗人跨越时空,在灵魂的交流与本真的理解中,达到一种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孔见 《中华魂》2011,(12):54-54
据考,居安思危语出《左传·襄公十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后来,在《战国策》中有所提及,到了孟子那里,说的更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苏轼针对着面临西夏、契丹(辽)对宋朝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发表了25篇策论,其中就包括《教战守策》。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发挥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苏轼《蝶恋花.春景》一词影响广泛,但其题旨却众说纷纭难有确解。题旨解读上的分歧首先源自这首词系年的困难。论者将本词系于密州、惠州、定州等时期难以成立。考察苏轼大半生创作情况,结合此词所使用意象看,本词当作于词人黄州时期。而细绎文本,则不难发现,这是一首寓有作者政治落拓情怀、意蕴深厚的小词。  相似文献   

16.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它讲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神话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年寒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一读《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读过《西游记》后,它让我懂得了一个新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的沙和尚助阵,没有油嘴滑舌的猪八戒帮忙,没有唐僧师父的带领,他们肯定也取不到真经。我们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一词从彭城夜宿燕子楼对盼盼的追忆到对故园的思念,到对人生短暂如梦的认识,层层递进的三重主题是词人是否坚持个人操守的感叹,更是对历史人生的思索。苏轼终其一生寻找一个心灵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词中的名篇 ,但是从前却很少有人对这首词的系年、本事、写意和寄托等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探讨。而本文则认为苏轼这首咏物词当作于元丰三年五月之前 ,词旨在针砭时政、哀国忧世 ,并且在表现方法上继承了古代诗词寄托的传统 ,进而充分肯定了这首词在宋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三苏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们应当弘扬的辉煌灿烂的重要文化.刘川眉的<眉山苏洵>、刘小川的<眉山苏轼>、熊朝东的<眉山苏辙>是最近完成的研究三苏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三部书稿的作者都是眉山当代作家,他们对三苏的研究饱含着对乡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激情.他们研究的视角新颖,作品鲜活通透,采用立体用笔,展示了中国文化如何造就了三苏,三苏又如何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光彩,启迪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与弘扬三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人一辈子追求什么?权力?金钱?名气?……读完《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得到的答案是,人的终极目标其实很实在,就是有趣,趣在何处,乃言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