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标准器断代 ,是商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的主要方法 ,关于其首创者 ,东西方学者有不同看法。本文从学术史角度剖析了这一方法论的源流 ,认为它早见于中国古代金石学 ,且与西方考古类型学有某些共通之处 ,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董延寿 《中州学刊》2005,(6):189-191
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河南安阳的传教过程中,因地利之便,对殷墟进行了科学考察.因其深知甲骨文的价值,故不遗余力地大量收集甲骨.是他以十分执着的精神,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在甲骨的著录、辨伪、缀合、断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还培养了一批甲骨考古及研究方面的人才,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中的不少象形字与会意字形象地反映了殷商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所以,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列举甲骨文中的25个象形字与会意字,将其形体与殷商考古发现的文化遗物或遗迹相对照,探求这些字造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周原出土的青铜器,为西周铜器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而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周原出土的青铜器从多种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深入广泛地研究,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可以看出西周一代,由于史料极为  相似文献   

5.
国家“九五”期间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西周共和以前列王年代的研究方面,以西周金文历谱作为重要依据之一,经过多位学者协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最近王世民等先生的专题研究报告《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出版①,使历谱工作的基础更为可靠。本文着重对西周中期以及晚期初金文的组合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根据两条原则:(一)依靠《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以下简称《分期》)的考古学类型学标准;(二)着重金文内部人、地、事的客观联系。一、恭王部分    我们先由恭王下推。学者前此对金文系联的研究,在穆、…  相似文献   

6.
陈荣军 《殷都学刊》2013,34(1):25-30
早期从事金文断代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吴其昌和郭沫若.通过吴其昌与郭沫若金文断代方法的比较,可知二人所用方法判然有别:吴其昌使用的是“历朔断代法”,郭沫若使用的是“标准器断代法”.金文“标准器断代法”由郭沫若提出并加以成功实践,这种方法在今天的金文断代研究中仍有参考价值.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标准器断代法”由吴其昌提出,是没有深究郭、吴二家研究方法的差别,也就是没有分清“标准器断代法”与“历朔断代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以考古学为目的的计算机应用主要有三大类,即对考古学信息进行管理、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对考古学遗存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其中以第三类应用尤为重要。其前提是在类型学研究中使用数学方法,包括对遗存形态的分类研究,以及对考古学单位间的相关关系即分期和排序的研究。不过使用数学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意味着对原有研究方法的摈弃,它只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工具。计算机并不能对数学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判断,更不能提供考古学的研究结论,最终对于运算结果的解释还需考古学研究者自己来完成。  相似文献   

8.
刘一曼 《殷都学刊》2008,29(3):5-12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出35000多片刻辞甲骨和有铭青铜器600多件,为商代甲骨和金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究者将甲骨文晚商金文的有关资料与殷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相结合,研究商代社会(如商代的族氏、人物、官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到现在,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同志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直到他逝世前夕,经历了甲骨学史上的整整五十个年头。郭沫若同志有关甲骨文和商史的论著和其他方面的著作一样,才华横溢,屡创新说,成为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0.
青海考古学成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青海地区的考古工作,目前虽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但是考古调查研究工作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近八十年来发现的考古文物,就其数量而言,也是相当可观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考古资料,这一地区的考古学研究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具有远大的研究前景。因此,适时地对近八十年来青海考古工作进行回顾瞻望,探讨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祖国黄河、长  相似文献   

11.
以宾组甲骨文为整理对象的"分级划类"研究,迄今尚处在初步探索之中。在系统整理宾组字形的基础上,首先对"分类"理论问题进行回顾,并结合相关材料的综合论证,揭示出宾组甲骨文依据不同的字体特征可以分层级地划出类别。这一认识,推动了宾组分类与断代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学者对殷礼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证明了殷礼的存在,而且在狭义或广义的殷礼探讨中皆有所成就。但总体而言,史料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商代青铜器铭文的作用未能得到重视,深入挖掘商代青铜器铭文内容,是未来殷礼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荣传  陈杰 《文史哲》2012,(3):151-167
佩玉制度作为两周用玉制度的一部分,自两汉以来备受关注。清以前多是依靠学者对于两周典籍的释读;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保存完好的墓葬被科学地发掘,为我们研究了解、复原这一时期的佩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考古出土的两周佩玉入手,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等方法,分析、研究、总结这一时期的用玉情况,与《礼记·玉藻》记载"佩玉之法"进行对比研究,可知《礼记·玉藻》所载佩玉之法并非流行于西周时期的组合玉佩之制,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地以腰(胸腹)部组合串饰为核心的佩玉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甲骨文、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对商周时期中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进行了考证,认为早在商周时期,滇东北的金属矿产就大规模地输人中原,并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从而推断滇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冶金发源地。  相似文献   

15.
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艺术学”的分支“美术学”关系比较密切,主要以考古发现的和传世的古代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它应称为“美术考古学”,而不应称“艺术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根据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可分为雕塑、佛教造像、画像石与画像砖、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形制以及其他古代工艺美术等10大类。它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利用考古学整理研究资料的层位学和类型学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和艺术的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阐明古代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甲骨文研究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年来甲骨文研究的成就是巨大的,是以往各历史时期所不可比拟的,主要表现在甲骨文原材料的收集、刊布与整理,识字与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断代研究不断深入,甲骨文的语言研究成绩显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殷墟的考古发掘源始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探究。甲骨文的发现与整理,导致了殷墟考古的重大发现。殷墟考古发现对中国上古文化史研究的影响至大。在此之前,由于疑古之风盛行,连商代作为一个历史朝代的可靠性都趋于动摇,很多学者怀疑它的存在。正是由于殷墟甲骨文和殷墟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才根本扭转了这种局面,不仅使商代历史由此而得到深入、系统地研究,商代以前的夏代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有益的探索阶段。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学概念来说,殷墟的考古发掘至今也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殷墟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试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新疆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不论是其绝对年代,还是具体的文化内涵,都还是一个新的待研究的命题,至今还没有见到从这方面提出分析、进行探索的文章。换一句话说,这还是新疆考古领域中须待填补的空白。在国内先后出版的有关我国青铜器的重要专著,如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岩画年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岩画的断代一直被认为是岩画研究这门学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自从本世纪80年代初“直接断代”(Direct dating of rock art)的概念被提出后,尽管许多学者都尝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岩画进行直接断代,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较为简单易行和有效的方法用于岩画(尤其是岩刻画)的直接断代。现在岩画断代大多仍采用170前法国学者贝尔佐尼建立起来的被后来岩画学家称为“考古近似断代“(Archaeological minimum dating)的方法,即运用考古美型学分析来建立年代关系。不过对于中国的岩画学者而言,却更经常地使用综合比较法来进行岩画断代,即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献学等资料对岩画进行断代.其原因有二:中国自新石器以来,考古学、历史文献、民族学等资料非常丰富,且无缺环;其次,中国境内岩画大多为青铜时代的作品,有些甚至可以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完全吻合。因之,利用综合比较来  相似文献   

20.
扶风庄白出土的一百零三件西周微家青铜器,是研究用、微史和微、周关系电的重要资料,也为函周青铜器的断代树立了标尺。但对这批器物的研究,在墙盘年代上有穆世、恭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