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众阅读是在特定的技术发展、宗教衰落和教育普及的条件下产生的。与传统的阅读相比,大众阅读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不是无教养的阅读而是积极有效的阅读。它所面对的文本是开放性的,语境性的,处在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交织而成的网络中,因此,大众阅读是文化语境中激活性的阅读。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金国 《学术探索》2013,(4):145-147
语文文本的阅读使阅读者与语文文本发生意义关联,从而产生了意义阐释与语文文本解读的问题。从解释学的视角观照语文文本的阅读,有利于厘清对话阅读中多重对话与主体间性、多元对话与解读牵制、有声交流与无声对话、阅读终结与对话延展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实现文本意义的不断彰显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读者对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死水》的阅读接受的态度、兴趣和言说重心不断改变,大体而言,经历了备受冷落、同盟者热捧、褒贬共存、政治意识形态化阐释、学理性解读等五个阶段。这种变化与政治文化气候、文学场域、阅读接受语境以及诗人自身命运的改变等因素密不可分。《红烛》、《死水》内在的政治文化取向和审美质素,满足了不同时期读者的阅读期待与意义阐释需要,参与了大半个世纪的文化、文学建构,也因此实现了自己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7.
"学术政治"的实践是文化研究的基本定位,它既标明文化研究不是政治运动,又凸显了其政治之维."学科大联合"的事业是从方法上对文化研究所作的界定,它的表现有二:一是对其他学科方法、概念、理论、视角乃至领域的借鉴,二是对大学科系体制的跨越.解读当代语境的活动则是从对象上对文化研究所作的界定,它强调通过分析相关的理论和文本来把握当代语境.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展示媒介.因而以文化基因视角介入公共设施更新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上海是城市文化基因解析研究的范例.结合上海城市文化基因的微观解读与设计形态学理论知识阐释,以旧城公共设施更新为代表的公共设施文化性更新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公共设施的文化性设计统领城市意象,提升城市文化传承力;以旧城公共服务与设施文化性更新助力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以公共设施构建城市街道空间子系统的内在文化联系,提升城市文化品牌辨识度.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展示媒介.因而以文化基因视角介入公共设施更新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上海是城市文化基因解析研究的范例.结合上海城市文化基因的微观解读与设计形态学理论知识阐释,以旧城公共设施更新为代表的公共设施文化性更新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公共设施的文化性设计统领城市意象,提升城市文化传承力;以旧城公共服务与设施文化性更新助力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以公共设施构建城市街道空间子系统的内在文化联系,提升城市文化品牌辨识度.  相似文献   

10.
刘高扬 《天府新论》2014,(5):133-135
巴渠船工号子是巴蜀东部、北部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不仅伴随着船工、船队成为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载体,还成为与外界文化交流、不断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优秀因子的重要纽带。从巴渠船工号子这种艺术文化的历史语境、当前语境以及内涵解读等三个主要方面,可以诠释其中的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价值性和政治性三者的统一.在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文化选择与导向,文化传承与融合,文化整合与渗透,以及文化创新与竞争.其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素养,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分析形式,其目标是寻求建立适合当代社会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在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大众文化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文化性,这与马克思政治观和文化观是一致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不论从其研究主题来说,还是从其发展史来说,都体现了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大众文化与政治的辩证法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线.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研究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维度,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发展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化概念认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它进行语用分析.这种分析采用语用学视野,以文化的语义分析为基础,从广义语境的三个方面来揭示它的语用意义.在时代语境下,古代文化概念记录了当时的耕种、教育等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活动,积淀了当时人们乃至原始初民的形式感知过程及文化的本质,从而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变迁.在地域语境中,近代西方文化概念明显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近代中国文化概念对本土文化和资本主义皆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现代文化概念是现代学科语境中的文化定义,以人类学为例,文化概念对相应文化研究的范围、活动和成果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传承性、发展性、阶级性等特征,文化在教育方面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引领人的精神世界,控制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有利于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教育的文化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通过文化性来达到政治性;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挖掘教育内容;将本土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模式,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土文化资源结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作为语篇知识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新课题,语篇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跨文化的多边交际活动,其实质就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信息传递。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法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法是处理文化语境的两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唐凡茹  刘永志 《天府新论》2006,(Z1):214-215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文化转型期,文学以多元的话语形态构成"后新时期文学"的新格局,主要的话语类型包括新历史主义话语、新写实主义话语、新理想主义话语和新女性主义话语.文学的阅读也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进入了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自觉”的当代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艳东 《兰州学刊》2008,(8):156-158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即经济全球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必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统领文化建设,即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觉”内含丰富的意蕴:文化共生意识、文化创新意识、文化竞争意识、文化自主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化人意识等。  相似文献   

18.
“新语文”运动是指晚清以来对传统语文进行简化、俗化及拼音化处理的系列改造活动。在近代中国的特殊语境中,文字改革与救亡叙事相交织,“言文一致”与强国逻辑相伴随,新语文承载了语文建设之外更多的压力与负荷,因而表现出工具主义、拼音主义及世界主义等文化偏至。新语文是现代民族国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追求便利化、通俗化、大众化为己任的近代语文运动,以特殊的形式参与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伟大工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汉字简化、拉丁拼音、汉语统一等方案的陆续推出,是对百年文改成果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的总结,它宣告了新的民族共同语的成立。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的"环境文本"建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框架文本是美英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策略.生态批评将文本对象设置于"环境语境"中,在关照文本的文化语境时,也强调人类发展史与环境史的互动.从生态批评研究的多种"环境文本"可以看出,生态批评试图召唤一种阅读语境的根本性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语境转换到一个"地球大生态圈"视阈中的环境语境.  相似文献   

20.
镜子与他者     
赵建华 《江淮论坛》2007,(2):165-170
对唐传奇《古镜记》的阅读理解一直以来是在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器”与“道”的二元结构使得镜与道在话语中获得一种契合,镜子作为器的象征之物出现在两种话语之中:政治话语、亚宗教话语.当置身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下阅读时,则凸显出镜像对主体形成规范、召唤、揪斗,直至最后的决裂.本文将文本置于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解读因维度不同而导致的主体地位、主体形成及成长的方式、他者介入的方式等不同,来探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演绎得出他者之缺失的结论,并揭示出现行阅读理论的不足,呼吁对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