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取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一个低视力孩子对自身随班就读经历和抉择的自叙,探讨影响随班就读有效性的因素。研究表明:随班就读的政策落实有待加强;融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给予个体积极的支持,支持环境的创设给予个体更多参与的机会;改革评价方式以减轻个体负担;教育施与受关系应和谐;应高效利用普校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2.
汤庆华 《云梦学刊》2008,29(3):132-134
有病残的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名义下的文化学习可以随班就读,对体育教学应采用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实施随班就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提请注意案例研究和教学设计中,利用案例再现、实验、检验或解释既定管理知识经验和理论的同时,更应关注案例研究之于管理知识和理论生成与创新的价值。介绍了经由个案比较研究走向概括,发展理论的路径:超越个案概括、个案中概括、分析概括和扩展个案方法,和异常案例观察与处理在分析性概括、理论"限界"过程和小概率意义统计概括三种知识与理论创新方法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近期发生在我国珠海市的自闭症少年被学校劝退一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窥斑见豹,现行法律政策下的残疾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残疾儿童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法律明确保护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并且通过"随班就读"让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2006年联合国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提出为实现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缔约国应实施融合教育,把残疾儿童纳入普通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随班就读政策还存在许多问题,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未能得到全面保障。作为该《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应当采纳《公约》的理念和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实施效果,促进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得到充分实现,并最终实现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残疾儿童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他们提升文化水平、走向自立、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残疾儿童实行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存在理念不到位、社会福利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基于此,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融合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完善我国融合教育制度。一是转变理念,营造融合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以政府为主导,持续推动政策创新。三是以需求为本,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谢永飞 《兰州学刊》2015,(2):154-162
文章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和个案访谈资料,探讨流动儿童就读学校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为88.13%,低于户籍儿童的94.86%和留守儿童的94.71%。在控制其他变量后,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不及后两类儿童的50%。这透视出,制度因素(主要指户籍地点)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就读学校性质,即通过户籍儿童优先的政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降低其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家庭资本也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就读学校性质。通常,文化资本多的家庭更会争取让孩子进入教学质量较高的公立学校就读,社会资本多的家庭通过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制度排斥的程度,因此二者可显著提升流动儿童就读公立学校的概率。受家庭生育子女数量少及义务教育免费性的影响,兄弟姐妹数量对家庭资源的稀释程度极弱,故其对就读学校性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水生虹 《中文信息》2013,(9):135-135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部分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城定居,同时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大多数农民进城务工,子女也随他们进城就读。如今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已是普遍现象,我就此现象分析一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个案研究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问题。随着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对独特个案的描述与分析越来越无法体现整个社会的性质;定量方法的冲击更使个案研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针对个案研究面临的上述问题,本文考察了四种主要处理方式:超越个案的概括、个案中的概括、分析性概括以及扩展个案方法。扩展个案方法旨在建立微观社会学的宏观立场,它试图立足宏观分析微观,通过微观反观宏观,并在实践中处处凸现理论的功能。此外,经由理论重构产生的一般性法则使其较好地处理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新疆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理论概括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个案分析,对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及其选择进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新疆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对新疆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90 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命名”活动,透视出此期对文学现象、思潮流派、创作方式等所作的分类、概括、定义以及文学史分期的界定等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大带小"活动通常是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中,由一个高年龄班和一个低年龄班配对、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临时混合组成,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共同完成一个需要不同年龄儿童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是陈水扁连任的第二年,就岛内教育而言,在终结10年教育改革乱象的强烈质疑和落实教育理念的具体过程中,“大学法修正草案”在“立法院”三读通过。同时,“发展原住民教育五年中程个案计划”也于年底公布。大陆学历的认证本来仅属单纯的两岸文化学术交流课题,但却成为台湾当局在两岸政治博弈中持有的一枚筹码,其除用种种借口拖延“采认”大陆学历的进度外,又在采认大陆学分问题上“续耍花招”,给在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造成极大困扰。在“台独势力”日益猖獗的情势下,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此从文部分小说的分析,概括出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即:独特环境下独特风情的再现,这种面纱掩盖下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沉重的民扶忧患意识和美好人性的呼唤及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表层和深层两种意识,形成作品的两条渠边。  相似文献   

14.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机关有监督权。此所谓“监督权”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定程序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实施检查、调查、监督纠错案的强制性权力”。由此可见,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仅限于一般工作监督,个案监督也应是其中之义。但一直以来,个案监督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司法工作具有法律性、专业性的特点,一些  相似文献   

15.
县域社会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使以往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快县级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本文以云南省开远市为个案,试图对该市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实践进行深入剖析,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出对边疆县域社会管理改革具有一般性指导意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冉昊 《江淮论坛》2014,(4):121-125,106
现有对财产权基本结构的认识摆不脱物权/债权二元区分的"前见"制约,因此若要期望能形成有效的反动(re-act),首先必须察明物债区分的理由,然后梳理其演变历程,发现内在脉络的矛盾,最终循此矛盾提出改善性甚至替代性的方案。本文着力于第一步工作,在既往物权/债权二元区分的纷纭论述中概括出其最主要的支撑和理由,分别是前见理论路径提供的历史合理性、生活常识认知提供的经验合理性、以及满足现代交易保护要求的逻辑合理性。在此梳理过程中,我们也就看到了闪烁在其背后的线索变化——物债区分标准和物权/债权概念含义的潜行转变,以此引导出下一步的脉络梳理矛盾发现工作。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共生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社会理论,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的本质概括和脉络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两者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因相互选择与相互依存而形成共生,通过资源共享与在共生规范下协同互动而维系共生,并在不断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中逐步改善共生,表现出由寄生逐渐走向和谐共生发展,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的最优共生状态。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发展,促进着群众工作的创新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促使着群众工作协同社会工作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满足群众的现实多元诉求,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宇 《学术探索》2010,(4):140-144
越南使臣裴文与中国伴送官杨恩寿的文学交游,为我们提供了中越文化交流的一个全面而详实的个案。通过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越南使臣出使中国及与中国文人交流的具体情况和特征。更重要的是: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正是有赖于类似裴、杨文学交游这样的一个个的具体事例支撑而成,我们可以由这一组个案透视出中越文化交流,乃至在宗藩关系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实际面貌。  相似文献   

19.
虞万里 《兰州学刊》2014,(10):40-48
马衡是中国考古学和金石学的先驱,近数十年来研究者不乏,但竞无一篇全面阐述其在汉石经研究上得风气之先和集搜辑、研究之大成的文章。文章从马衡前期生活经历中勾稽出他的金石之缘,继述其主政北大考古门和故宫博物院时期对汉石经搜集所投放的精力和在汉石经研究中所作出的成绩。最后,利用新近公布的马衡日记,勾勒出他在人生晚景抑郁的环境中,从事《汉石经集存》整理的细节和心态,俾使学界对这部总结性的汉石经著作有一个全面了解,从历史的角度充分认识《集存》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完善,以推动汉石经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杜亚泉是五四前后国内重要的思想家 ,他以“动”与“静”来总结中西文化的特点。本文通过考察杜亚泉的“动”、“静”观念 ,并结合考察这对观念在中、西语境下的差别 ,来看这对本是中国哲学中的范畴在杜亚泉那里如何变成了表征中西文化根本特征的概括 ,揭示出其中文背后包含的西方思想的成分。这一“表中里西”的个案 ,从一个侧面来反映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深刻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