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deconstruction)震撼了二十世纪的整个西方论坛,他在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通过挖掘潜藏在前人理论中的悖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瓦解,批评了他们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解构思想。主要依照其悖论辩证思路对露易丝.劳瑞的小说《给予者》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其中潜在的空白区域以及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在无形中对小说的整个结构和故事情节进行着解构。  相似文献   

2.
《白雪公主》与后现代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这篇小说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解构文本 ,他通过戏仿格林童话的方式 ,对其进行了解构与颠覆。整个小说是一篇拼贴与杂凑 ,并采用了像电影镜头拼接的手法 ,造成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 ;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自我讨论和自我指涉 ,构成一种对小说虚构的消解 ,同时作品还把解构和颠覆的矛头指向了语言本身 ;而这一切和小说中对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戏仿联系在一起 ,完成了它的三个层面的解构 :一是对格林童话的解构 ;二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解构 ;三是对语言自身的解构  相似文献   

3.
刘呐鸥开“新感觉派”小说风气之先,《都市风景线》策略性地解构了“爱情乌托邦”和“乡土乌托邦”的流行话语,揭示了“乡土中国”和“海派中国”的差异幻象;他对都市现代空间的悖论性书写表明小说价值判断的复杂性和隐含的进步趋向,这对于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新感觉派”小说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展伦理学的价值论根据孕育于人们对"发展悖论"的理性反思和理论解构之中,人类在对发展的生态学悖论、经济学悖论、社会学悖论、人学悖论等的理性反思和理论结构中,重估自然价值,重归经济价值,重构政治价值,重塑人文价值,为建构发展伦理学提供了丰富的价值理念和深厚的价值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的小说创作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他的文学触须能够通过人物外在和内心矛盾冲突两个纬度,从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中,对“人心世界”进行解构,创造富有精神内涵的鲜活人物,表现人心和人性的复杂和深邃,建构世俗生活中人的心灵景观,寄予对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和意义追问。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思路最大的特点是追索思考对象在语言中的原初状态 ,找出其异质与悖论因素 ,让其自身的悖论运动在自我建构中自我解构 ,以求在动态中了解事物。他的宽恕问题研究也是以这种风格进行的 ,但研究的方式已超出纯语言文字的范围 ,向解构的“伦理牵挂”、政治神学关怀“加重分量”。  相似文献   

7.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创作对乡村主人公所受民间文化或“民风民俗”的横向制约作用 ,从认识与表现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与悖论。这体现在他一方面在意识表层上对湘西民间文化纯厚品质的肯定态度 ,另一方面却在具体的情节与画面中显示了对这种态度的某些解构效应 ,表现出对湘西民间文化 ,民间精神价值的怀疑。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一向因其富有活力的创作而闻名于世。他在小说创作中极力追求一种开放型百科全书式小说,并在小说理念、叙事模式、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革新,彻底解构了传统的小说观念,拓展了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为小说世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围城》写得极为琐屑散漫,其结构却极为精致讲究。运用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发现小说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过程”,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结构”(不断地结构又解构,解构发结构)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语言“单线孤行”的本质特征,可以理解小说“序列相嵌”兼“草蛇灰线”的基本叙述功能,从而发现作家行文布局方面的文心意匠。作家的“创作心理结构”,将另文再论。  相似文献   

10.
小说《重生》中存在一个"康复"与"毁灭"的悖论:患病军人一旦康复就被送回制造创伤和死亡的战场.以福柯权力理论观之,可以发现这一悖论蕴含规训与反抗两个相反的权力维度:从规训角度看,空间权力规训塑造了患病军人驯顺的肉体,男性气质规训建构了他们臣服的主体,因此在战时英国社会的监狱式规训下,他们无处可逃,只能重返战场,接受"毁灭";从反抗角度看,萨松与军方当局展开三次话语权博弈,最终以个人的慷慨赴死解构规训权力,同时激起帝国体制服务者对体制与战争的反思,在大英帝国行将就木之际留下民族日后重生的火种.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与诠释均以意义问题为核心,是融合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有机整体.在解构主义的思潮中,翻译与诠释领域出现了“过度翻译”与“过度诠释”的现象.艾柯关于诠释与过度诠释的论述以文本意义为中心,分析诠释过程中“作者意图”、“作品意图”和“读者意图”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这一思想给予翻译研究重要启示.全面系统的翻译研究应以“作品意图”来限制译者诠释的限度,综合考量翻译内外各项主客观因素,避免“过度诠释”对翻译研究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完全从哲学上考察历史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它将目的论原则引入历史领域,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部向着善而不断进步的“道德史”,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但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依归的,它无关乎人类历史现象本身,而仅仅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因而是超历史的,是一种在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类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族群都有一套区别于其他族群的个体身份认定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族群内的个体从降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在随后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身份。这种个体身份认定制度是同一族群关于自身和世界认知结果的表述,同时也是构成族群认同的基础。通过分析裕固族个体身份的基本构成,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民族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结果,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关于这一族群“他们是谁”、“他们从何而来”这样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曹禺的《原野》在各自国度的文坛上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许多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予以认定。这两部作品在艺术氛围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比较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身体”是福柯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我们所有历史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线和基点。我们对“身体”的认识程度反映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识程度。福柯将“身体”作为一个观察世界的眼睛,通过“身体”将其哲学建立在一个空前的高度之上。  相似文献   

16.
作为赞助人,耶稣会支配着晚明耶稣会士对《圣经》的翻译,这是《圣经直解》成书的重要背景,也决定了其节译福音书时的文化取向。它对福音书的节译整体上没有"适应"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而是极力彰显福音书中体现的天主教的教义,忠实于教会和《圣经》的旨意;其"直解"部分也表明天主教文化被视为"中心文化",缺少了对译入语文化的宽容,更没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创立与发展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帮助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纠正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同时,在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指导下,中国不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梯进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另外,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使中国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向“政治特区”探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书辜氏汤生英译< 中庸>后》一文中,对辜鸿铭翻译中的“求统一”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译文不够忠实精确.但从对外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辜鸿铭一贯主张的有机整体翻译观与其“求统一”之举,却有可取之处,也给当前的文化外宣翻译中译者该如何译有所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纵观方以智的生死观,早年为了抵御异族入侵,他一方面大力倡导"杀身成仁"的儒家民族气节,另一方面又积极吸纳、改造道家的"全生"观,反对以"咫尺之义,灭无訾之躬"的消极作法。及中晚,他将儒家"体用一源"和天台宗"一心三观"综合起来,锻造成独特的"随生死,空生死,而贯生死"的理论体系,体现其"全体滚用"的学术取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考察了社会角色现代转型对人口生育水平变动的影响,认为:社会由静态封闭的传统乡村转向开放流动快速变革的现代城镇,这一变迁带来中国人社会角色整体性的根本转型:由群体转向独立,由"家人"转为"社会人",由"熟人"社会转换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活动由个体素质主导取代了血缘和宗族的规模依恃;女性则由依附从属性角色走向独立自主。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低生育水平社会的自生成机制,因而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将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