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依据客观的天气奈件作为保险赔付对象,能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天气灾害的有效替代方式,是农业保险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结合保险经济学、市场增进理论以及比较分析等理论与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制度优势、发展路径、国内外的制度实践和不足之处,以及政府作用等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围绕如何降低基差风险与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给出了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玉米和马铃薯保险为例,采用条件评价法设计问卷调查,运用情景分析手段,就农户购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传统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基差风险较大,在同一保障水平和个人投保费率下农户购买传统农业保险的意愿高于购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鉴于气象指数保险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拥有诸多优势且基差风险成为制约农户购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主要因素,依据分析结果就该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保障水平、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及减小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陇东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选取了庆城县、环县和华池县三个典型县份,在半干旱半湿润区选取了西峰区、崇信县和庄浪县三个典型县区。依据这些县区1981-2013年期间的历年降水量数据和马铃薯生产的实际单产数据,应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建立趋势拟合方程,模拟出1981-2013年这些县区马铃薯生产的趋势单产产量,设计出马铃薯生产在不同降水量指数下的理赔指数。并根据这些县区不同降水量指数发生的频率和与之对应的灾损率,厘定出两种气候类型区马铃薯旱灾气象指数保险的纯保险费率,量化陇东黄土高原区马铃薯保险的个人投保费率和政府补贴标准。鉴于当前该区实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农户投保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调整、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反贫困效用已经逐渐达成共识。基于农业风险管理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剖析农业保险对不同农业经营主体反贫困的影响机理,运用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反贫困效用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可以有效防止农户陷入贫困;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1%,农户经营性收入正向变化0.26%;种植品种数量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反贫困效用呈负相关:种植品种数量增加1%,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反贫困效用降低0.13%;人均种植面积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反贫困效用呈正相关:人均种植面积每增加1%,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反贫困效用增加0.132%。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各省份农业保险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根据2008—2017年的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广义熵指数测度了各省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差异变化,发现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形成机制,分析了影响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相关因素,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财政补贴因素对东部和中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另外,财险市场发展水平、农业相对地位对中西部省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分别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最后提出了建立反映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优化中央和省级财政责任划分机制、加大对中西部省份的财政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同一的保险费率容易引发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对不同区域进行风险区划已经成为解决该类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基于实际损失,搜集2000年以来的安徽省各市农业数据,选取单产变异系数、受灾超过10%与20%的概率、平均受灾率和平均绝收率五个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并对相关结果进行讨论,以期得到的研究结论对实际的农业保险的研究和开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政策梳理基础上,基于典型案例和2012—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影响农业信贷发展的成效进行典型省份“点”的剖析和全国“面”的门槛检验。研究发现:在典型案例分析层面,农业“保险+信贷”形成了以“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林牧渔贷款+财政补贴”为样板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农户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前提,以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农业贷款贴息为保障;在全国面板数据检验中,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受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影响,即农业“保险+信贷”政策对农业信贷的影响存在适度最优水平;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平滑农户收入波动效应是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双重门槛效应存在的重要原因。建议一方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提升农业保险合同完备性,进行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和国际经验借鉴,以期实现农业“保险+信贷”支持农业信贷发展的最优成效。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条件与基础,从政府支持对沿海农业保险发展的推动效应、财政补贴对沿海农业保险发展的拉动效应以及沿海六省(市)农业保险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动效应等3个方面,对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以山东省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保险费用支出对促进沿海农业发展具有积极而显著的影响。指出沿海农业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有较大区别,沿海地区在发展农业保险时应突出沿海农业的特色与优势,并始终将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工作重点;沿海与内地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使得农业保险的供给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符号特征,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化特征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9.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有效机制,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和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察不同形式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权重后,这一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因此,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是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保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户家庭经济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贫困陷阱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动态测度了农户家庭的经济韧性。结合省际地区数据测算农业保险发展指数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农户异质性视角考察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提升效果。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对增强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保险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传导路径。按照农业保险发挥的边际效果特征,将农户群体划分为高效型、低效型与无效型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样本期间内不同类型间的农户存在相互转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效型占比不断上升,低效型与无效型占比逐渐下降。当农户家庭经济韧性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农业保险才显现出明显的正向效果,且随着农户经济韧性水平的提高,农业保险的边际效果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