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西部散文四人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西部散文崛起 ,与学者散文平分秋色 ,雄踞文坛 ,出现了西部散文的代表作家 :周涛、张承志、马丽华、刘亮程。他们的散文有着鲜明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趋向 ,构建了不同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体现了西部散文不可替代的文化和审美特色。它的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解读这些代表性西部散文家将是十分有意义的文学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西部边地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散文领域独领风骚。马丽华和沈苇的散文都以写西部边地著称,两人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描写异域生活,表达真挚情感,书写心灵体验。尽管两位作家散文书写的方式不同,但其情感却是坦率和真诚的。通过对这两住作家散文文本的比较,不仅展示了西部边地散文的独特魅力,也能探索西部边地散文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 ,西部边地散文的创作为研究者所关注 ,但这种关注常常局限在对西部地域风情 ,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审视上。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 ,从文化多元杂交时代 ,作家身份的选择和认同的角度 ,从文化视野 ,去观察西部散文写作者的创作姿态和心灵轨迹 ,从而揭示西部边地散文与作家文化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部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周涛、张承志、马丽华等人的散文创作的陆续问世,西部散文结束了此前的萧条与沉寂,逐渐走向兴盛与繁荣.西部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无疑为作家们的精神探寻提供了极为丰饶的土壤:极少受机械文明的损害,使西部更多地保有原始的活力,严酷的环境造就了生命存在的孤独与苦难,不同的文明形态、多民族的聚居、深入民间的宗教信仰、瑰丽的神话传说……这一切在西部作家的笔下化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西部风景、风俗、风情画;散文表达方式的自由与灵动,又使西部靠散文的这一审美特征比其他文体的西部文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胡俊海 《东岳论丛》2000,21(4):128-131
新时期蓬勃发展的文学局势也终于带来了散文创作的日趋繁荣。散文中的个性显现展示出当代散文史上从未有过的个体生命的跃动与文体活力的勃发。放在文学历史发展的同一横断面上考察,贾平凹的风情民俗散文、余秋雨的文化反思散文、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梁衡的政治哲理散文成为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自各独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曲慧芳 《阴山学刊》2004,17(1):65-69
秦牧和余秋雨的学者散文创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受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他们的学者散文在文化内涵的展示上,在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的指向上以及在对"文以载道"的阐释中,都形成了许多共性和差异,并直接影响了他们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
所谓学者散文 ,指百年来各门学科学者创作的具有现代专业学者的价值取向、理性精神、思维特征、知识理想、文体话语方式和风格等质素的各类散文作品。由于学者散文与广义文化的特殊联系及受 2 0世纪世界理性文化的深刻影响 ,从个性自由、民主科学、专业学理、批判重建等四个方面 ,表现出与古典 (学者 )散文颇不相同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散文的体式革命主要表现为:学者散文的文化身份的确立;学者散文的文化精神特征;以文化批判实现“以文化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散文在漫长的发展建构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包括民族感情、智慧和精神在内的富于中国特色的“散文文化”.这种散文文化既是一种文学的写作,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本体制,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散文就不仅仅是研究一种文字的写作,而是探究深植于文化中的大爱和人文情怀,挖掘深藏于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感原型和精神原型,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文化建设中.中国散文所体现的文化生命理想、理想文化人格、抒情审美传统等,对当代文化的审美建构有着不客忽视的价值,就网络散文和全民写作而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自我和谐和和谐社会生态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文化散文前行亦或终结,是我们所关注的话题。其实,从普泛的层面而言,“终结”之说是言过其实的。因为文化,或者历史,作为一种不竭的精神资源,永远会被当代人开掘借取并作有意味的言说。但是,从文化散文作为某种理想状态的设计角度视之,“终结”所表示的对当下文化散文  相似文献   

12.
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 ,西部散文再次受到关注。但许多人对“西部散文”的认识本来就很含糊不清 ,而这或与人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西部”概念不无关系。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指出前人的某些认识误区 ,以期重新认识“西部”与“西部散文”。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和散文融合的源流一直未止,尤其是在现当代散文中,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的选择,自由个性精神的展现和理性精神的渗透.引用是二者融合的直接途径,二者的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裁上得到了创造性的衍展.  相似文献   

14.
陈鸿雁 《兰州学刊》2009,(10):191-193
中国西部,作为一批作家充盈内部生命的自然品质,亦作为阐释人类生存活动的飞跃形式和广阔的写作空间,一直存在着超越地域之上的文学魅力,并无私地赋予作家既柔顺又暴力的尺度。西部少数民族散文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白玛娜珍的散文创作立足本土,辐射大千世界,以或轻灵舒展,或凝重深邃的笔调,传达出她们对本民族的特有文化内涵及独特感知,繁衍出坚韧而厚重的生命力量,展示了哈萨克及藏族人民生命的激情和努力,发掘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的灵魂。通过对人性及生命的叩问,生存的终极关怀与形而上的思辨,力图在不同文明的参差对照中反思民族文化心理基石并进而张扬主体精神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15.
刘艳 《北方论丛》2021,(3):46-57
学者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学者散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学者和散文研究专家陆续已对学者散文做过精准的定义和研究。学者的学识和涵养,都会令学者写作散文能够在散文文体和散文艺术本性上更加孜孜以求。学者散文即便表面上看似无法可依、率性自由,骨子里其实对散文的样式、文体、边界等方面都有着自觉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如果能将知识者的精神追求与文体创造相融合,就自然会拓宽当代散文写作样式、文体和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李洁非以“文人散文·漂泊者·阅读史与写作史”“批评家随笔:一个人的文学史与批评史”“自由无碍散文观与‘袖手清谈’‘豆腐滋味’”的学者、批评家和文人散文创作心态与写作理念,别立“当代学者?文人散文”新宗。  相似文献   

16.
从散文发展的历程看,"大文化散文"具有革命的意义,它冲破了各种束缚,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但当下的"大文化散文"也存在着根本性的误区:一是过于强调知识,二是充斥着庸俗之见和偏见,三是崇信散文大可随意的观念."大文化散文"必须回到文学,回到散文的本性,在"形聚神凝心散"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文化”这一概念的多义和不确定,我们很难精确地界定“文化散文”的概念。大体上说,所谓“文化散文”是指取文化视角,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散文。它既有别于秦牧、杨朔等抒情散文的“物我两忘”、“情景交融”,而取客观的叙述以节制内心的激情,引导读者对习以为常的现象作文化反思和自省;同时,它又排除了鲁迅、柏杨等着意对传统文化的腐败面进行尖锐批判的激昂文字(虽然这类散文也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特指那种为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吸引,并对其具有普遍人性和时代性的精神气质待认同的审美态度的散文。从理论上最早提出“文化…  相似文献   

18.
散文的空灵美是散文文本所具有的令人心灵荡曳超逸的美学特征.空灵闪耀着主体意识的光辉,具有超越现实的品性,是文本潜存和所能生发的精神空间,空灵标示着文本的精神含量和美学高度.作为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表现,人类精神最自由的展示方式,散文是写实的又是表现的,直说的又是暗示的,而尤重表现和暗示,散文的空灵美正是散文内容和形式诸因素综合规定的产物.在物欲横流,道德混乱,精神恍惚,守望迷失,诗性衰弱,文学创作媚俗化、低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探讨、张扬并践行散文的空灵美,对深化散文研究,丰富并提升散文的精神含量和艺术品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精神的探求新时期文化散文素描张振金80年代中期以来,散文创作随着作家艺术视野的开拓和自我意识的强化,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一种新的创作思潮。这就是作家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自觉的文化意识,深广的文化内涵。我们通常把这种散文称...  相似文献   

20.
若将语言作为人的精神本体的存在方式予以观照和阐释,我们发现,文化散文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跨时空对话的语式进入文学书写序列的.并且,因着个体精神生命的言说立场与语式姿态的多样性,为"文化散文"提供了多重表达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