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针对北京市生活废弃物回收链的现状,分析了北京市生活废弃物回收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奥运的北京市生活废弃物回收链管理对策。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居民的环境宣传教育、完善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配套设施、改善回收点经营环境以及规范回收行业管理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北京市生活废弃物回收链的现状,分析了北京市生活废弃物回收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奥运的北京市生活废弃物回收链管理对策。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居民的环境宣传教育、完善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配套设施、改善回收点经营环境以及规范回收行业管理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分析化学实验中一些有毒有害废弃物提出了回收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垃圾的剧增与处理现状之间的矛盾使得垃圾的分类回收尤为关键。因此,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模式进行探讨显得非常必要。在学习西方国家垃圾回收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垃圾回收的障碍因素以及回收模式中的影响因素,初步总结出一个新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模式,即以市民为中心,包括政府、回收企业、物业单位在内的四位一体模式,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低碳技术的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回收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其回收与利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回收与利用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的国际通用原则,加强源头处理,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建立垃圾收费制度,推行垃圾运营产业化,制定统一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标准。  相似文献   

6.
详细介绍了荷兰以生产者联合组织为主体的电子废弃物回收管理制度、以消费者购买新产品时支付回收处理费的收费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荷兰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电子废弃物处理回收处理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中发挥第三方物流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达国家关于逆向物流的研究较早,在生产商延伸责任制下,末端产品通过生产商、生产商联合体或第三方回收公司从消费者逆向返回生产商,其中第三方物流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不断演进的过程,正在向发展信息技术、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推进物流战略联盟及第四方物流发展;因此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中的优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废弃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何有效地变废为宝及减少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将呼和浩特市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分析其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主要现状及影响,并尝试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提出能够促进电子废弃物合理、高效回收再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户偏好设计和优化多元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是有效激励农户参与回收的关键。利用陕西省4个县8个乡镇106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选择实验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农户对多元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的偏好,并且评估纳入农户偏好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愿意接受多元化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并且偏好补偿方式为补偿现金、更高的额外工时补偿、任意补偿依据、有精神奖励和相关技术指导的多元化补偿政策;不同农户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内容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小、受教育年限越长、家庭耕地面积越少、家庭年收入越多、家庭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更偏好于选择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实施农户偏好的多元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补偿政策后,陕西省农户的平均补偿剩余为193.19元/户·年,社会福利整体增加14.8亿元。提出未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可以考虑与农业技术培训项目相结合;尝试多种补偿形式/依据的耦合运用,提高补偿政策的效率和降低执行成本;优先鼓励部分农户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产生一定示范带头作用;参考社会福利评估结果进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相似文献   

10.
电子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主体协同演化视角,构建电子废弃物回收产业链中多主体的协同演化博弈模型,并在Vensim平台上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多主体演化均衡状态以及演化驱动因素。仿真结果表明:电子废弃物回收产业链中三方主体最终在政府不监管、消费者选择正规回收途径、企业主动加大环保投入处达到稳定均衡状态;政府、消费者和企业在电子废弃物回收产业链中分别充当系统演化的引导者、辅助者和推动者;政府的监管成本以及对企业的奖惩力度,企业获得的长期循环经济效益、成本和短期经济效益等因素是系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最后提出研究启示:在治理初期,政府对企业宜采取强硬手段;在治理中后期,政府对企业宜采取缓和手段;在治理全程,政府都应以强化消费者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消费市场的影响因素,指出影响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具体包括:居民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观念和审美及宏观政策等。研究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消费市场的变化,指出消费市场的这些因素及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不仅会影响住宅市场的总需求,而且使得住宅市场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小户型住宅、老年住宅和节能住宅将会有旺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北京市工业固体废弃物 再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市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更是成为制约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之一。通过对北京市近年来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再利用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新时期基于循环经济的首都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模式,以求对北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城市餐厨垃圾分级回收处理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厨垃圾在给环境带来污染的同时又具备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因此资源化回收利用是解决餐厨垃圾问题的发展方向。在对餐厨垃圾回收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餐厨垃圾在回收方式、回收渠道、收费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导出建立完善的餐厨垃圾回收体系是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根据不同质量的资源化产品对回收的餐厨垃圾质量的要求不同,制定了餐厨垃圾分级回收质量标准,从而达到促进餐厨垃圾有效回收的目的,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模式不舍理,必然会影响企业回收再利用的积极性,由此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而且也会造成可回收资源的浪费。在对当前废弃电子产品运作模式分析与总结基础上,运用供需网(SDN)理论,提出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SDN运作模式。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多功能性克服自营模式弊端;网络性和完全开放性克服联盟模式弊端;动态稳定性克服外包模式弊端。SDN模式汲取了传统模式的优点,并有效规避局部合作及静态合作等缺点,扩大了合作范围,提升回收再利用效率以及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循环利用,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对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日本将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回收处理作为其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确定了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责任方;针对不同种类的废弃物质,建立了快速畅通的废弃物回收体系,保证了废弃物快速有效的回收利用.由于中国与日本在废弃物回收管理领域差距甚大,因此中国必须通过立法明确废弃物回收处理的责任者,构建完善的回收体系,实施产业倾斜政策,实现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产业化,以促进中国废弃物回收管理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海农村村镇住宅建设开发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村镇住宅建设的开发模式的内涵分析入手,在研究了上海农村村镇住宅建设试点开发模式类型、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农村村镇住宅开发模式的新思路和创新意义并探讨了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要得到充分利用,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基础是加快人才市场主体建设,加速人才市场的机构建设。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功能,同时要目标明确、举措科学、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系统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和无害化处理过程的功能,导出了废弃物资源化系统的生产优化条件。根据废弃物市场定价的资源含量与治污难度的函数特征,研究了在边际收益均衡和市场博弈均衡下的市场定价机制,给出了废弃物市场交易定价的求解条件。作为一个自负盈亏单位,把废弃物的购买(可正可负的)支出计入成本,资源化价值作为效益,推导了废弃物投入量作为变量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背景下的社区重建有3个重要主题:政社分离、商居分离、灾后重建。通过武汉市汉正街商业街区从"商居混杂"到"商居分离"的变迁过程,说明了"商居分离",即社区与市场的分离是"政社分离"、"灾后重建"之外的另一种社区重建模式。"政社分离"通过重新厘定"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而重建社区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商居分离"则是通过重新厘定"市场"与"社区"的关系而重建社区的公共性与社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