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社交称谓"老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演变总体上表现出使用范围扩大的倾向.当前,"老师"称谓使用的根本特征是泛化,由这一根本特征又衍生出一系列附加特征,诸如语义指向的模糊性及适用对象的选择性等.该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师爷是中国古代人事行政制度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是从先秦以前的掾属、幕僚等发展演变而来的。明代仍然没有幕僚意义上的“师爷”,“幕友”一词的使用也不普遍,至清代“师爷”才成为社会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对官员所聘佐治人员的俗称。但“师爷”一词在清朝正史、法令典籍中极少使用,使用较多的称谓是“幕客”。分析研究师爷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等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概念背后的行政用人行政制度和历史文化现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称谓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称谓不仅仅是指称某一对象,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指称的对象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状况和变迁等."农民工"称谓的变化不仅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工态度的转变,也反映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完成,有关"农民工"及其区别于市民的各种歧视性称谓都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4.
5.
先秦两汉"河东"地域称谓演变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东地域称谓承载了重大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称谓经历了长时段的演变。商代是河东称谓的萌生期,指河济之间,与后来的河东曰兖州意义相同。后世常用的晋西南意义的河东称谓产生于秦人,而居于晋西南的晋、魏之人却称此地为河内或西河。历史以秦人为主体统一六国,晋西南之河东称谓因此上升到国家行政层面,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层面仍在使用最初的河东含义。王莽曾经废除行政层面的河东称谓,但两汉时期大体上继承了河东称谓的这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祀天"是历代"大典",皇帝必须亲自出席,以表示作为"天子"地位的合法性。明朝从太祖至孝宗,都亲祀天地,缺席祀典从武宗晚年开始。嘉靖十九年,祀天由勋臣代行,此后成为惯例。神宗在位的四十八年,仅祀天两次。从"祀天"的态度,可以看出明朝皇帝从亲政到疏懒的变化,但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对传统礼教的蔑视,是明朝中后期上下互动的"自由之风"在上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战国秦汉时期爵制变化与编户民称谓的演变以及它们的关系,是长期以来若明若暗的问题。而弄清楚这问题,对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以前各社会等级制度的理论,防止把历史简单化是有帮助的。本文为弄清这一问题作了些探索,提出来求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乡"是古代乡村政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级组织,在文献记载和研究著述中往往"乡里"并称.早在西周文献和金文中"乡"字就出现了,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乡及与乡有关的人物事项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乡的性质、治理范围、作用功能等也发生着大小盈缩的变化.这些变化较为明显地表现在称谓的变化之中,本文拟在现有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乡"为中心,以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关"乡"的名称、称谓为重点,对乡的缘起和演变作-个初步的疏理.  相似文献   

9.
刘磊 《社会科学家》2006,(Z1):222-223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民生主义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历史所能允许的条件下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民生主义从思想的酝酿到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行动纲领经历一个逐步与中国当时社会相结合的过程.本文从孙中山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谈谈民生主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皇帝的焦虑     
何谓焦虑?心理学界素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这里所采纳的主要是美国著名人文心理学家罗洛·梅的观点,他在对焦虑这一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之后说:“当个人的人格及生存之基本价值受威胁时所产生的忧虑即为焦虑”。既然焦虑芝人们对生存之基本价值受威胁时所产生的忧虑,而人们的价值观又之建立在传统的道德与文化上的东西,它往  相似文献   

11.
名称作为一种称谓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命名者赋予被命名者的某种意义和思想导向。在马克思哲学形成及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为了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哲学主张 ,也为了划定其哲学思想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或人本主义的学术分野 ,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基于不同的视野和侧重 ,曾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不同的称谓。这些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称谓 ,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而且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革命历程。因此 ,研究和回顾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自己哲学的不同称谓 ,有助于在理解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划时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话说皇帝     
自古以来,皇帝是特别爱被文人谈起的话题。虽然也有不少歌颂皇帝、谴责自己的“臣罪当诛,皇上圣明”之类的文字,但更多还是嘲笑、侮弄皇帝的。战国时期,孟子谈到殷纣王,直斥为“独夫纣”。睢景臣在《高祖还乡》中对于农村痞子出身的刘邦的流氓作风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人说这是挑  相似文献   

13.
话说皇帝     
自古以来,皇帝是特别爱被文人谈起的话题.虽然也有不少歌颂皇帝、谴责自己的"臣罪当诛,皇上圣明"之类的文字,但更多还是嘲笑、侮弄皇帝的.战国时期,孟子谈到殷纣王,直斥为"独夫纣".睢景臣在<高祖还乡>中对于农村痞子出身的刘邦的流氓作风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人说这是挑战皇权,实际上是皇帝在中国人心中历来就缺少神圣感,谁都可以拿皇帝来开开玩笑.  相似文献   

14.
对于研究方言的人来说,人称称谓这一部分可以说是方言研究中的富矿,徽州方言的方言区域尽管不算大,人口也不多,但它的人称代词和称谓名词都非常丰富多彩,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其词汇量明显超过了吴方言和四川方言。又因为它从几乎所有的方言语系中引进、改造了不少的方言词,致使对于徽州方言人称及称谓词的研究,几乎涉及所有的方言语系。从而也加深了人们对徽州方言与其他方言相互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探讨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或称动力因,一直是历代哲学家和社会革命家所追索的目标之一。认真研究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有助于完整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的学说。对此,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如下几个问题。一、从自然界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最早探索社会发展动因的理论萌芽于古代希腊、罗马,也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社会是一个以大自然为基础的活的有机体,社会的发展同时取决于社会同自然的矛盾运动和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在这两对矛盾之间,前者构成后者的基础,而且历史…  相似文献   

16.
钟馗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他来源于远古人们用来驱鬼的法器终葵(终椎)。钟馗故事产生以后,以经文、愿文、文人笔记、逸史、戏曲、小说、绘画等多种方式传播,其故事也传到了邻国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7.
终身制并不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制度,它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形成国家之后,终身制就成为专制政体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了,它是这种政体的必然产物。一般来讲,作为国家最高职务的终身制总是和君主制、独裁专制联系在一起的,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它的存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试图就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终身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陆游,名游,字务观。他的名字据说是因为钦慕秦观而起的。此说出自南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据《剑南诗稿》,有《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象》,云:“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按秦观,名观,字少游。陆游的名与秦观的字其中一个“游”字“正相同”;而陆游的字与秦观的名其中一个“观”字也“正相同”。说明了他“妄欲步趋”的钦慕之意。所以考察陆诗的渊源和师承,就不能不看到秦观。又,《宋史·陆游传》称其:“不拘礼法,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金史和女真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女真称谓的含义先后曾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崔君广彬在《北方文物》1987年3期《肃慎—名之我见》中,首先提出:肃慎或女真一名的本意应为东方之鹰。继之,王君禹浪在这一认识启发下,写了一篇名为《女真称号的含义与民族精神》的论文,发表在《北方文物》1992年3期,进一步通过女真称号的本音与汉字标音的关系、女真称号的语源语音和语义、女真称号的含义与民族精神等多方深入考辩与论述,结论为:海东青就是女真称号的真正含义,女真称号就是女真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两君的结论实际上是一致的。另一种解释是由王可宾提出来的。最先见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2期的《女真释义》短文,谓作为族称的女真可释为:与自己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人,也就是人类——即他们自己的意思。其后在《史学集刊》1992年3期《从语言遗迹看女真社会历史文化》及《史学集刊》1993年2期《华与黄帝别解》两文中,仍坚持这一看法并有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称谓方式中,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在与其他亲属对话时,通常是以听话者的称谓视点来指称自己的配偶。这种称谓方式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在交际中有其独特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