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红楼梦》中助词“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两个方面对《红楼梦》中助词“的”展开细致深入的探讨:一是从时态、语气和结构三个层面考察了感叹句末助词“的”的功能,并且总结出辨析同形结构“x+的”的格式中“的”性质的判定方法,考察了句末助词“的”的功能与其所处句类是否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对助词“的’’分别在“人称代词+的+称呼语”、“动词+人称代词+的十中心语”、“动词+人称代词+(的)+中心语”这三类近似语法格式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讨论假设语气词“呵”的形成过程。假设助词“呵”是古汉语“可”演化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可”是助动词,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演化为假设助词“呵”。在该虚化过程中,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重新分析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古译经“V (O) 来 时量短语”格式中的时间方位词“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语法化为助词,之后被动态助词“了”替代。至迟在元代,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格式最终形成;相应地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 O”格式也在元代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湖南辰溪方言中三个表进行、持续的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辰溪方言中表示动作进行、状态持续的常用助词有动态助词“哒”、“起”和语气动词“在”。本文介绍这三个助词的语法特点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一 语法功能分析及例释 1.1 “哒[ta]”,在辰溪方言中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一般附着于及物动词之后,构成“动词十哒十名词(词组)”格式。例如:  相似文献   

5.
结构助词字有三个,它们分别是“的”、“地”和“得”。在作文时,许多同学常用混这三个助词,特别是把“的”和“地”用混的情况最为普遍。其实这三个助词并不难区分它们的用法:一般说来,“的”字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是单句里定语的一个标志。如“我的笔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却“作结果补语的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批用例,这为动态助词“却“在唐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V+却(+O)“格式由连动结构(或并列结构)向述补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受事宾语始终可以出现在这些结构的后面,不存在“V+却“不能携带宾语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瑞金方言的四个体助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客家方言瑞金话中的四个体助词“挑”、“掉”、“里”、“休”在句中的分布作了详细描述,从中总结出这四个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普通话中的“了”作了对比分析,总结出瑞金方言中的这四个体助词与普通话的一些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河北中南部方言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主要语音形式为独立音节“的”尾,部分方言兼有“的”变。通过对变音区域和重点方言的考察,发现“的”变有“直接合音”和通过增音型“的”尾合音两种方式。对结构助词“的、地、得”在河北中南部各地不同的语音形式和在特定方言中的音形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建立该地区结构助词较为完整的语音历时演变链。  相似文献   

9.
结构助词“的、地、得”使用频率高,使用过程中往往容易相混而发生错误。小学语文教材,就有“的、地、得”用法内容,学生由于智力局限,一般不能在小学阶段就掌握,甚至不少学生中学毕业了,也不能正确使用“的、地、得”。 要正确使用“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必须有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行。小学阶段,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词性知识,并未涉及句子成份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很+形·很+名”是08年新兴的一种语言组合格式,在很短时间内便迅速流行于网络及电视、报刊等媒体。本文试图对这一新兴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组合特点、流行原因、审美价值等方面探讨这一新兴语言格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助词”的出处及原指助词,是现在语法学上的一个词类。“助词”一词的出外,几部大型词典上引证不确。新版《辞源》未收此条目(收了“助字”)。新版《辞海》收入,但只是解释说“特殊的虚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一般分结构助词(的、地、得)、...  相似文献   

12.
“的”是繁峙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选用了许多含义不同的助词“的”的例句,来讨论它的语法功能。“的”表示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得”。“的”表示动态,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着呢”、“了”。“的”表示能愿,相当于普通话的“应该……”、“动词+不+得”中的“得”。“的”表示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相似文献   

13.
事态助词是中古时期新产生的词类,在中古时期只有“来”一个成员.事态助词“来”用于句子末尾,表示事情曾经发生,一般用于新近发生且对现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事情,给句子加上一个已然的标记.文章着重对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间及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深入认识事态助词“来”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的副词数量多,且构成复杂。文章研究了与格助词“と”相关联的副词,主要考察了可添加格助词“と”的拟声拟态词及其它固有副词,代词、叠词等与“と”组成副词,格助词、数量词等与“と”组成副词性修饰语等。由此可见,日语副词与格助词“と”联系紧密,进一步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副词。  相似文献   

15.
汉语尝试态助词“看”的产生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态助词是中古新产生的一个词类,仅有“看”一个成员.尝试态助词“看”用于句子(包括小句)末尾,表示一种尝试的状态.尝试态助词“看”的产生,从语义上看,是由于其本身用法的不断泛化以及词义本身的特点所造成.尝试态助词“看”在语义方面的直接来源恐怕是“观察”义,而非“测试”义.从句法形式上看,“看”构成“V看”式后,其用法更加泛化,进而使“看”的客体发生变化,其客体不再是客观、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未知的事件或抽象事物.从语用上看,语言经济性原则以及人类认知的驱动也是尝试态助词“看”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现代日语格助词“で”张淑玲一、现代日语格助词“で”的形式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格助词“で”在文语中的形式及用法。中文里有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分,日语也是文语和现代日语。日语文语中相当于现代日语中格助词“で”的是“にて”,“にて”就是“で”的前身。“に”在发音...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动态助词是汉语中极富特色的一个词类 ,多年来一直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但是 ,对于动态助词的研究 ,人们较多论及的是“了、着、过” ,而对动态助词“的”研究得不多。基于这种原因 ,我们在本文中对动态助词“的”的性质和作用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并进一步对由动态助词“的”构成的句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着、了、过”,是词、词缀、形尾,还是动词的“体”?如果是词,是动态助词,还是时态助词?这些都不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概以动态助词称说;但引述时则直录原文,不作改动。扬州话有动态助词“过”,读音为ko,轻声。“过”的用法和普通话同,不赘述。关于动态助词“了”和“着”,袁家骅先生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就一些方言点作了比较,扬州也在其内: 动词的“体”,表示完成的“了”(吃“了”饭)和表示持续  相似文献   

20.
日语里“NP1 格助词 の NP2”中格助词的显陷模式可分为必须无形化、转化为其他格助词、必须保留、可省略四类,其制约机制可求助于“格的阶层性”理论,即在“格的阶层”中处于上位的格助词必须或容易无形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