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马意象进行了论述.探讨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马意象在边塞诗中的具体涵义进行了概括,简析了马意象在盛唐边塞诗中频繁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中的马意象不仅在数量上 ,更主要的是在质量上全面超越了其他词人以及他在词中所使用的其他意象。辛词中主要以宝马意象寄托自己的豪情壮志以及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另外 ,辛词中的马意象还表现在为游冶与游春主题服务 ,在大量的送别诗中使用 ,以马衬托骑马人之高贵身份 ,以及以宝马、众马衬托场面之壮观。辛词中的马意象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对这些马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意象、母题的主题史流变规律中,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千里马文学意象也有病马老马慢马意象家族作映衬,其往往更加别致地表现了文人的落魄而又不甘寂寞,以及对名驹快马价值的钦羡向往.这类咏叹揭示了马意象所暗示的文人功业情结--成就动机是马文化的精神基石.它在"骐骥人才"、"宝马英雄"等先在模式的映照下,虽显得较为黯淡,却是必要的补充参照,加以统观,可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4.
夏兆辉 《阴山学刊》2005,18(2):17-21
马是杜甫诗歌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杜甫从“宝马英雄”和“骐骥不遇”的传统母题出发,运用中国传统文学特有的意象模式来抒写自己的英雄情结和“不遇情怀”。杜甫创作的各个阶段诗人心象与马意象存在内在联系。杜甫绘制的马意象图不仅是自己人生的缩影,而且是自身价值追寻的过程。尤其是“病马”、“老马”、“瘦马”等描写丰富了马意象的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5.
《马贩的女儿》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意象的运用是劳伦斯重要的写作特征。在该作品中,他主要运用了"池塘""马""火""衣服"四个意象。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可以感受到作者希望人们能摆脱资本主工业文明的束缚,回复人的自然本性的救赎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马是《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周易》虽然不是文学作品 ,但是 ,卦爻辞对马的描述颇具文学色彩。它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生活镜头 ,还包括人类对马的某些基本认识和特殊的感情。考察马意象的内蕴演变 ,有助于认识文学发生与发展的某些规律。1  《周易》本经涉及马的卦爻辞共有十一条 ,包含多重文化意蕴。马意象烙刻着原始抢婚习俗的印迹。《屯》六二云 :“屯如 ,乘马班如 ,匪寇 ,婚媾。”六四 :“乘马班如 ,求婚媾。往吉 ,无不利。”上六 :“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乘马之人成群结队地前来 ,乍一看 ,以为是抢掠的敌人。仔细辨…  相似文献   

7.
先秦文学的马意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山海经》神话中的马,是作为自然力或自然暴力出现,马的原始野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周易》卦爻辞中的马,作为阳刚的象征物加以运用,从抽象意义上保留着马的原始野性,但开始出现以人制马的苗头。《诗经》早期作品凸现马的自然生命力,后期作品则使马的原始野性明显弱化,人对马的制驭成为重要表现对象。《庄子》的许多篇章一方面再现马的原始野性,同时对于马的自然天性遭扭曲、被异化表示同情和愤慨,在文艺史上具有定格意义。  相似文献   

8.
韩会敏 《理论界》2009,(5):146-148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树下>运用了多个内涵丰富的意象."树下"是作品的中心意象,象征着一种生机勃勃、安稳、踏实的生活,代表了人生的归宿;河流与白轮船,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动荡;小白马则象征着生活中的温暖与梦想,四匹红马的马蹄声,意味着死亡的相随.在漂泊中渴望着坚实的生活,而死亡又如影随形地相伴.通过这些意象,叙述了七斗充满诗意的苦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马在古代社会生活中不仅有重要的实用功能,还被古人开发出诸多的审美功能。先秦时期马的文化意蕴,主要以"骐骥"为代表,围绕着人才的使用而展开,并由此生发出治人和治国之道以及不拘一格招纳各类人才的理念。到了汉代,随着张骞的出使西域,"天马"就逐渐取代了"骐骥"的地位而成为汉代人心中骏马的代表。在唐代,"骏马"又被赋予了最具时代特点的审美意义。在冶游生活中,它成为唐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出塞、畋猎等生活中,成为一种显示民族豪情和气势的文化符号;在送别的场合中,成为显示男子翩翩风度的一种文化标志。此外,唐人还频繁使用"瘦马"与"胡马"这一意象,瘦马意象比较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反映了这一时期士人豪情渐减、气骨渐衰的心态。"胡马"则带有地域色彩,在安史之乱时期,"胡马"成为叛军的代词。  相似文献   

10.
作为流传至今的活形态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在历代江格尔奇的传唱、创作之下,结构设置、人物形象、审美价值日趋完善,现已成为研究古代蒙古族审美心理及审美文化的重要文本。《江格尔》中所呈现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象,如:马、太阳、月亮、兵器、色彩等构成了蒙古族审美心理及民族审美特征的重要内容。运用认知美学的相关理论,从科学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审美意象,可以清晰地呈现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民族审美意识、审美文化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审美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敏 《齐鲁学刊》2005,(6):90-92
李渔在作品中力图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色彩。其小说的自我展现,其一表现在作品开头的入话部分,其二在正话中也体现了强烈的文人虚构意识,即在作品中寄托着鲜明的自我形象、人生哲学和情爱理想。惟其如此,才使其作品既具有丰厚的思想内蕴,又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中的关羽是后代关羽形象符号化的载体。《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则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最终,在关羽崇拜中,关羽形象演绎成至圣至神的宗教神灵,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相似文献   

13.
试论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先进 《兰州学刊》2007,(12):197-199,81
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不断创新的。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源泉,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新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要优化内容结构,突出核心与重点;拓宽覆盖面,完善内容体系;着眼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紧紧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李尚迪是朝鲜纯祖至高宗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思想文化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即正统的儒家思想观,边缘化的人生取向,"问学"的文化选择,慕华思想与个人的情感空间.  相似文献   

15.
程刚 《北方论丛》2022,(2):152-161
邵雍的太极观是"心为太极",具有三层含义:心生太极、心有众理、天人合于心,这样的本体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心学倾向。邵雍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与思想境界是统一的,而"心为太极"的本体论则是这种统一的逻辑起点。他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当中都有尊重主体、扩张自我的"狂";有无著无累、无滞无碍的"闲";有追求自由洒落、体验万物生意的"乐"。邵雍作为一个不同于程、朱的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想境界与生命境界的范本。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东汉末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仲长统在哲学层面对谶纬迷信之学予以猛烈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救世主张。他以"存亡迭代,政乱周复"的历史观作为理论根基,以"损益兼行"作为具体的操作原则,以"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天人观为价值追求,提出了抵制任人唯亲、选贤举能、以刑助德、打击豪族、恢复井田制度等思想,对匡正汉末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仲长统的救世主张最终没有得以落实,但其以儒为宗又兼含儒道的特质符合汉末的思想发展趋势,他对于入世与出世的纠结也成为中国古代末世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相似文献   

17.
王学典 《文史哲》2002,(2):70-79
黎澍基本上是一个处在“体制”与民间夹缝中的思想家。他与“体制”的那种“入不深出不远离不开”的关系,使得他的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遭到所谓“左”与“右”两种思潮的拒绝。黎澍遭到“左”的拒绝,是因为他对以“革命”本身为目的的“革命意识形态”的反省与审查。而黎澍在90年代的被拒绝,主要是因为他的“激进主义”和“反传统”的“新启蒙”立场。几乎无条件无限制地欢迎“现代”而鄙弃“传统”,是黎澍等“新启蒙主义”者的基本倾向。今天看来,“新启蒙”思潮的确“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基础”,但思想理论上的“新启蒙”时代毕竟又已经过去,而且,“新启蒙主义”的思想理论也暴露出种种局限。关键词:传统;新启蒙;革命意识形态;文化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8.
崔际银 《河北学刊》2001,21(2):40-43
杜甫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主要源于为诗、为人两个方面.本文由其处世为人角度切入,对其思想基础、处世表现及其真实自我面貌进行了分析阐释.在对杜甫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对其为人处世的某些表现提出了新的看法,意在为全面正确地认识杜甫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