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黄承基一《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就以其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在《狂人日记》中,类似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便是鲜明的一例。首先《狂人日记》的结构是一篇把时序倒置,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  相似文献   

2.
喻镇荣 《晋阳学刊》2003,(1):105-105
鲁讯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说,他最早发表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人们历来认为《狂人日记》中“格式的特别”主要是指日记体的形式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狂人日记》还有一种“特别的格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小说要求作家深入到人物意识的深处,了解人物由于客观现实的作用而引起的大脑的反映活动。它力求避免作家直接片面进行评论和叙述,而由人物直接表白他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活动。《狂人日记》的…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2):121-126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显示了他对文学"形式"的选择与创造。狂人发现"吃人"真相,是一种哲人的反思过程。反思性的内容与"日记体"的层级形式,共同形成《狂人日记》的哲学言说形态。《狂人日记》借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具有哲学寓言的形态特征。理性往往淹没个性,假如没有哲学寓言形态,《狂人日记》的内涵则无法明显区别于当时的启蒙言论而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狂人日记》的"格式"是"表现"得以"深切"的凭借。这种哲学寓言形态使《狂人日记》成为鲁迅小说启蒙母题的一个发源。  相似文献   

4.
在《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中,有外来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影响,但学界百年来囿于鲁迅周作人的述说,一直忽略了对前者的探究。2012年李冬木论文提出:《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的生成,"是从日本明治时代‘食人’言说当中获得的一个母题",日本学者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将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背景下的"支那""食人"言说引进国民性话语,与"吃人"意象生成有着决定性关联。此说引起研究界强烈反应。有关"吃人"意象生成的争鸣探讨,推动着《狂人日记》和中国鲁迅研究突破一国史观走向多国史观,并重视对鲁迅创作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基础研究,从而切当理解《狂人日记》跨文化跨学科视野下的思想艺术独创。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中多次出现圆圈意象,同时,《狂人日记》、《故乡》、《在酒楼上》等小说中呈现出一种潜在的循环结构,对这些圆圈意象和循环结构的分析可以探究鲁迅内心深处的时间观和对当时民众心目中的“革命”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在比较文学界,将鲁迅与莎士比亚放到一起研究的并不少,其中有关《哈姆雷特》与鲁迅作品比较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有苏晖的《超越者的悲剧——<哈姆雷特>与<狂人日记>》和胡淑云的《悲剧性的超越者的悲剧——<哈姆雷特>与<狂人日记>之比较》。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叙事特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鲁迅对中国文学叙事艺术养分的汲取。二者间的联系表现在:开端叙事方面,"文言小序"承续了《史记》列传的故事起始叙事传统、《游仙窟》的开端叙述者模式和戚本《红楼梦》第一回的"托言+预叙"结构方式;反讽叙事方面,《狂人日记》在叙述声音、人物描绘、修辞三方面承续了明清奇书的多种反讽叙事策略;意象叙事方面,"月光""赵家的狗""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书房"意象,对相关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叙事功能既有承续,也有创新。对《狂人日记》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关联的厘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狂人日记》叙事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及其从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过渡的继往开来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最近,学术界就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展开了争论。多数人依照传统认为《狂人日记》是现实主义作品,只有少数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浪漫主义作品。我的意见同意后者。下面试从作品的三个主要艺术特征——象征、理想和激情入手,对它的创作方法进行探讨。《狂人日记》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象征。这种手法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贯穿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成名作《狂人日记》历经百余年众说纷纭而又渐趋整合的密集评析,已形成文本整体上被重复论述淹没、被过度阐释覆盖的状况。但对于狂人向大哥宣讲“真的人”的道理,以及狂人最终忽然不药而愈并且随即“赴某地候补矣”的结局等关键细节,一直未有足以贯通作品全篇脉络的恰切解读。这些细节紧密牵连着鲁迅与他所了解的尼采思想和克鲁泡特金学说的隐秘对话,也直接映现着进入《狂人日记》创作之际鲁迅自己的精神际遇和人生规划。依循这些发现,有关《狂人日记》叙事肌理和思想蕴含的总体认识,可望推进到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0.
李林荣 《东岳论丛》2022,(10):49-57
问世至今已逾百年的鲁迅成名作《狂人日记》,历经几代人的反复阐释与持续评说,已成为一个文本信息与其衍生的理论话语交互纠缠的融合体。这一融合体在支持和引导后起的读者感受《狂人日记》的形式和意义特质的同时,变得日趋庞大也日趋固化,以至对文本造成关键部位的遮蔽和整体脉络的堵塞。这使得全面清理并重新激活《狂人日记》文本成为必要。本文通过从考察叙事肌理成因的角度,对《狂人日记》文本层面和评论场域中最醒目的“迫害狂”从发作到病状、再到痊愈这一过程的情节设置,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基于写作当时社会现实的“候补”和源于改造尼采作品的“真的人”等细节描写,进行复盘分析,就此试做祛蔽散瘀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学史的长廊里,伫立着两个狂人形象。这两个狂人形象分别出自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一下这两篇作品,研究他们的关系和联系,对理解鲁迅文艺创作借鉴的理论,探索某些借鉴的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有着重要意义。一、产生创作意图的相似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发表了表现“深切”,格式“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向封建制度、礼教进击的怒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开始时所爆响的第一声号炮。这篇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2.
拿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做比较研究,不仅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思想与艺术上的渊源关系,而且也为了看出它们在这两方面的重大不同;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探求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思想与艺术上的特质和杰出成就。这种比较研究与探求,也许能使我们看到一些我们原来的研究所未能看到的东西,以及对于争议中的问题的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启发,但仔细研究两个文本就会发现,两篇小说各有其深刻的内在寓意。本文试图从小说本身出发来分析两个狂人形象的不同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鲁迅现实主义小说的总纲。在作品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表面上“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犤1犦但“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犤2犦。如果说《狂人日记》高度概括了封建制的‘吃人’本质,那么,《呐喊》、《彷徨》中的其余篇章,则是对封建制度如何‘吃人’的形象化演示,《祝福》正是鲁迅先生具体阐释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经典力作。遗憾的是,对《祝福》这样一部以“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传之于世的不朽名作,…  相似文献   

15.
<正> 鲁迅的创作,尤其是他的前期创作深受安特莱夫影响.鲁迅自己多次评论过安特莱夫,认为“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早在1908年,鲁迅就翻译了安特莱夫的两个短篇小说——《谩》和《默》,收入《域外小说集》中,这是安特莱夫在中国的最早译文.1921年,他又翻译了安特莱夫的《黯澹的烟霭里》和《书籍》,并也曾译过《红笑》中的一部分.以前学术界一直盛行把《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在思想、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有的研究者已注意到安特莱夫的《谩》对《狂人日记》的影响,但《狂人日记》的《红笑》渊源却相对地被忽视了,本文拟对它们进行比较性解读,从而阐明它们间存在的仿效性与创造性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周兰桂 《学术论坛》2001,(1):136-139
小说主题的释读,是文学释读的核心.对《狂人日记》的文学主题与文化语境的再释读,不仅可揭示小说创作的深层历史文化情境,而且可以深入理解"救救孩子"乃鲁迅作为启蒙者生命意志的全部承诺,从而挖掘出《狂人日记》"叙事策略"深刻的文学内蕴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长明灯》和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样,着重抒写的是面对庸众的先觉者的悲衰,表现着作者明白、热烈的反对封建传统的精神;然而,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作者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深沉的思索使小说在主题的揭示方面显得更为深切,艺术上则更趋成熟,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题材、体裁、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显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认为 ,在题材和体裁上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 ;在主题上 ,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 ;在表现手法上 ,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处理上 ,借鉴了安特莱夫以至爱伦·坡的经验 ,表现出他们共同的“阴冷”和象征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狂人”论     
一我想从鲁迅《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狂人日记》中两个狂人形象的比较谈起.鲁迅笔下的狂人究竟是什么形象,自作品问世七十年来论者见解一直分歧,真狂、假狂说,战士、英雄亦或普通人说,初步觉醒的叛逆者、思想倾向进步说,狂人与战士统一说,象征形象说等等,至今难以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一、是狂人,还是战士?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由于这篇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由于研究者的思想观点、方法的不同,时至今日对于狂人的形象的认识仍然存许多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狂人是个反封建的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