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企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原则指导下,莱布尼茨提出了两种真理的学说。所谓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一种是事实的真理。他严格区分了这两种真理,认为二者是绝对对立、不可逾越的。实际上,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它们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在这点上,它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平 《理论界》2008,(8):10-12
由于“两个凡是派”和“实践标准派”之间的四重张力,使得真理标准的讨论言说一条真理,开启一个时代;就知识论的角度而言,真理让思想得解放,叫人民得自由;就存在论角度的自由而言,自由令人民追求真理,使社会得进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了自由和真理的力量,自由、真理、创造,将共同谱写出民族复兴的华章。  相似文献   

3.
彭启福 《学术界》2004,(3):202-209
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真理的阐发和张扬,旨在昭示现代科学及其方法的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现代科学及其所追寻的科学真理.诠释学真理既不是科学真理在精神科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也不是科学真理的简单否定物或替代品.诠释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异质性主要表现有二1)科学真理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相关;而诠释学真理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主体自身的存在方式相关.2)科学真理表现为知识型真理,旨在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而诠释学真理则属于智慧型真理,它必须超越知识层面,实现文本的一般含义与读者个别情境的统一,创生出文本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铮 《北方论丛》2016,(3):142-146
海德格尔从批判西方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出发,提出了他的存在论真理观。海德格尔把技术纳入到其存在论的思想框架中,认为技术是一种产出,技术的本质在于解蔽,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技术因而在存在论意义上与艺术和真理具有本质的同源性。但是,作为“集置”的现代技术却是对存在的僭越和对真理的伪装,使技术与艺术又有着明显的区隔,它因而需要依于本源而居的艺术以及作为艺术之本质的诗的救渡。  相似文献   

5.
刘锦 《兰州学刊》2004,19(5):73-74
真理问题与价值问题是人类实践和理论上始终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也是学界讨论颇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对客观现实正确反映的真理是内含有价值性的 ,即对人类来说是有用的 ,但这并不表示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认可 ,二者是有着本质的差异的。本文就真理的价值性及其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区别展开了论述 ,并认为真理与价值最终是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的 ,即实践是检验真理价值性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不是对真理的占有。哲学真理是关于“绝对”的相对真理。哲学真理应在与科学真理和艺术真理的比较中定位,应在哲学追求真理的历史中做辩证、全面地理解,应循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去追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不仅表现为主题的转换,而且表现为总体性思维的演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表现为从阶级的真理到个人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就必须坚持真理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把主观性、理性引入真理论,才能实现真理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自休谟以来 ,哲学真理对科学真理的优势地位开始受到严峻挑战。康德和黑格尔在回答休谟问题的过程中 ,提出了两种对立的哲学真理模式 ,这标志着西方哲学家对哲学真理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为重建哲学真理 ,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四种主要方法 :分析方法、辩证方法、现象学方法和结构方法。但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并以不同方式向“后哲学真理观”转向。在这种转向中 ,一些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真理的多元分立论 ,完全否认了各学科真理之间的制约关系。然而真理具有“文本间性”,真理是在不同文本相互碰撞中所显示出的文本力量。在各学科文本的碰撞和竞争中 ,只会出现获胜的强者 ,却不会有世袭的真理帝王。  相似文献   

10.
11.
明朝是发育比较完整的朝代,有一个主要通过社会内部的变化从凋敝走向繁荣但最终不得不衰亡的过程。明朝建立之后,经过太祖的"重典"治理,经历了成祖的"靖难",又经过短暂的"仁宣之治",国家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到明朝建国100年前后,逐渐进入到多元化社会。但是,随着多元化社会的继续演进,问题也随之产生。社会的多元化侵蚀着传统道德的底线,腐败痼疾开始持续侵蚀着明代官场并愈演愈烈。社会的多元化推动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冲击了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政府的政策既阻碍了民间外贸的发展、隔绝了官方与海外的联系,也没有能够及时地由几乎单一的农业税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多种税收并举,从而切断可能得到的财源,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决策者的地域构成和民族构成,使得明朝难以制定出保护、发展海外贸易、边境贸易乃至境内工商业发展的国家财政政策,也无法制定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非农业地区、对边疆地区海疆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政策。这样,当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为争得更多的政治、经济份额欢欣鼓舞时,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却在悄然改变国家的最终命运。东北的女真—满族政权、西北的农民起义,夹击着明朝早已缺乏应对大规模战争能力的军事力量,明朝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张镇寰 《北方论丛》2006,1(2):106-10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实践”和“检验”的理解存在着模糊认识,由此导致真理观上的理论难题,其根本原因是“经验检验”和“实际果效”在确认真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只有确认真理的进步评价法才能为“实践是确认真理的唯一标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所主张的真理符合论之间的统一进行理论说明和辩护。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真理问题,而遗忘了真理极为重要的社会生活本性。我们认为,从哲学史上看,真理问题一开始就是与社会生活内在关联在一起的,它源于哲学家们对于“社会生活统一性”根据的寻求,但由于传统哲学所坚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使得它的这种寻求不仅不能为“社会生活的统一性”提供充分的根据,反而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抽象化与虚无化。我们认为,只有破除传统形而上学“发现论真理观”,真理才能真正回归其社会生活本性,并为“社会生活的统一性”提供真实的基础。“创造论真理观”即是这样一种与社会生活的本性相适应的真理观,“创造论的真理观”所说的“创造”,并非单数主体的独白式活动,而是“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它意味着“主体间”的共同参与、论辩、妥协和商谈,因而“创造论真理”是一种在主体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生成的社会性真理,具有鲜明的社会生活本性。  相似文献   

14.
"道"与"真理"     
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开始即以探求“道”为要务,而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哲学则以认识“真理”为目标。“道”与“真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求“道”的取向与求“真理”的取向分别影响了中西文化的发展,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各有千秋的特色与区别。有趣的是,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现当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接受并确立了“真理”观;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学特别是后现代西方哲学中却出现了颠覆传统意义上的“真理”观并实际上向中国的“道”观靠拢的现象。也许,在中西方哲学的视域融合中,我们可以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真理”观或“道”观。  相似文献   

15.
东南大学马雷教授的《进步、合理性与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和批判了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的科学观,提出一种新的科学观———协调论科学观。该科学观为我们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与文化传统和哲学传统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协调论科学观抓住逻辑主义者和历史主义者都承认的科学中的“好的理由”加以突破性拓展,把它们从科学观的边缘转移到科学观的中心,使之成为知识的解题能力即协调力的标识,从而建立起一套多元的科学目标体系。其基本观点是,科学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6.
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发表了关于真理的远见卓识.尤其是海德格尔以其正本清源的工作刷新了人们对真理的重新理解.海氏这一思想体现在:首先是对传统符合论真理现的批判与超越;其次是把真理与自由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由是真理得以可能的前提;最后是认为真理就处于遮蔽与解蔽的原始争执之中.海氏这一对真理的见解对于我们之于真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启思意义.一是破解主客二元论意义上真理神话.二是颠覆了真理与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内在实在论的真理观出发,普特南批判了相对主义,构建了自己的真理理论。借助合理的可接受性概念,普特南对真理概念作了分析,从而在真理概念与科学合理性概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确立科学的真理观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他的内在实在论面临许多困难,他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的努力并不成功,他的真理观只是在表面上而不是从根本上远离了相对主义。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对真理的符合理论和科学合理性概念作出更宽泛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度文明的精神生活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逐渐学会一种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生活方式,这便是休闲。休闲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在建构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时,试图把艺术作品之真理性的基础建立在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上,从存在论角度来解释艺术作品之意义的发生,并将之判定为真理的自行发生。这种作法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区分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和艺术作品在内容层面上的意义,并试图用存在论意义来填充艺术作品的意义,这有违艺术作品的意义结构,并丧失了艺术解释所应具有的限度。存在论上的真理性应当建立在符合论意义的真理性之上,以艺术作品之意义的历史生成为主体,从而形成以内容意义上的真理性与生成意义上的真理性相互支撑的艺术作品真理性。  相似文献   

20.
张康之 《人文杂志》2022,(2):110-120
在实证科学的视野中,“真理”与“意义”也经常被还原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而进行讨论。不过,当我们使用真理与意义的概念时,是在认识过程中而不是在结果中去思考的;在使用事实与价值的概念时,所考虑的则是实践上的安排问题。近代以来在哲学上的几乎所有争论,最终都可以被归结为关于真理与意义的意见交锋,而事实与价值方面的考量更具有从属的性质。其实,认识真理与把捉意义的过程是应当放在不同的框架中的,认识真理是在认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而把捉意义则应在行动的框架中展开,更多的是通过“领会”“体验”把握意义。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认识真理会遭遇可能性的问题,而把捉意义则是现实的,而且在无法获得真理而又必须行动的情况下,也只有依据意义去开展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