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人们的认识是有深浅程度之分的,这就决定了真理也应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真理的层次性和认识的阶段性是相对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及其外部朕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与认识的这种阶段性相适应,真理也应当分为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两种。所谓感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现形式及其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它只反映事物表面的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我们时代的基本价值观。站在这一高度上去分析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真理认识方法论的思想,我们发现,创新是邓小平真理认识方法论的核心。邓小平从两个方面展开创新是一条通向真理之路的思想:真理认识为什么需要创新和人们如何通过创新去揭示真理。  相似文献   

3.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应该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社会实践应该看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可靠途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则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由此看来,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真理,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就是要看人们的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只能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应该用  相似文献   

4.
阐明认识的任务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并通过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属于意识的范围。只有人们的主观认识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的内容又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它包含着不依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唯物论承认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5.
洪慧 《东岳论丛》2001,22(3):99-101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把正确的认识认为就是真理 ,而黑格尔通过分析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是一个矛盾的发展过程 ,以及分析真理与正确的划分 ,告诉了我们正确的认识未必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6.
论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王孝哲真理就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真理当然也必定是不断发展的。但是,真理的发展又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和规律。本文主要就真理发展的动力、进程和条件等问题,发表...  相似文献   

7.
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就当前讨论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真理和错误的关系问题,是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在认识领域中,真理和错误都是有确定的涵义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错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歪曲或颠倒的反映。因此,在人们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个问题上,真理和错误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对立的两极,两者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真理不能说成是错误,错误不能说成是真理。  相似文献   

8.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我们哲学界对真理范畴的普遍性认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只是反映了我们对真理的认识的一个方面,是很不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固然是真理,那么,人们对如何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否也是真理呢?我认为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是怎样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应该怎样认识和改造  相似文献   

9.
逼近真理     
本文集中论述认识真理所可能达到的现实程度的问题。认为认识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而不能穷尽真理,提出用认识逐渐逼近真理的命题取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关系的命题。真理这熠熠生辉的字眼,为无数的人们所追求和向往。但人们究竟该如何去追求与把握真理?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人们对真理的掌握有可能达到何种程度的结果?这却是见仁见智的。咋看起来,似乎明白无误,仔细想来,却往往疑窦丛生。本文就此作些许初疏的探讨。认识的追求:逼近真理还是穷尽真理在真善美的追求中,真,赫然名列其首。推及于理论,便有不少论者,极力于论说如何…  相似文献   

10.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关于真理的定义遍及于所有可见的各种哲学教科书中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定义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定义。它只是客观性真理的定义,不能包容主观性真理。不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正确揭示了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关系,肯定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但上述真理定义具有缺陷无疑是明显的,就是它把真理性的认识局限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断定了,只有勺I客观事…  相似文献   

11.
读了李振伦同志在《河北学刊》1983年第2期发表的《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以下称《李文》),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是我们认为,该文提出的许多重大观点不仅不能达到他所愿望的“澄清长期围绕真理讨论所出现的众多分歧”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反而会将人们引向他途,所以在此同李振伦同志商榷。 一 从五十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就围绕着什么是真理(包括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对于真理的“普遍”(《李文》的用语)看法是:真理是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致的认识;或者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简单地说,真理就是人的正确认识。同《李文》相反,我们认为这个“普遍”的看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因而包括所谓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就都既不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自身,也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带有人们的主观形式,也有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次,真理作为认识,当然只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而不是错误的认识或错误的反映。既然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属于主观的范围,因此人们有时称其为“主观真理”。譬如,马克思就讲过“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  相似文献   

12.
真理全面性的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究竟什么是真理的全面性,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本文试陈一种理解,谨就教于学术界。真理的“全面性”不等于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倘就最一般的含义而言,所谓真理的全面性,是指作为真理的认识必须是全面的认识,只有全面的认识才能成其为真理性的认识。这一命题是针对认识的片面性而提出的。片面性的认识是不可能成为真理的。因此,为着追求真理,避免谬误,必须防止、克眼认识的片面性,力求实现认识的全面性。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但什么样的认识才称得上是全面的认识,从…  相似文献   

13.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正在重新开展的关于真理是否可能包含谬误问题的讨论,对于深入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有的同志认为,真理是不可能包含谬误因素的;谬误因素只能存在于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之内。我们则认为,真理是可能包含错误因素的。分歧首先在于对真理有不同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们不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或者说是人们的思想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歪曲)反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把真理的研究具体化,为了增强哲学的方法论意义,本文提出了一个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认识论范畴——整体真理范畴。整体真理是指对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全面认识的真理。人们所期望的对象,不是主体的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真理就可以得到的,还必须对主体自身作出正确的反思,同时对主客体关系作出正确的反映才能达到。整体真理要求人们,每进行一项社会实践都要把客体、主体、主客体的关系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相对性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人类认识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真理内容的变化。这一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而对真理的绝对性,不同的教科书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其绝对性的表现之一。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是一部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历史。所谓真理,是指人们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这种真理性认识一经产生,就会反过来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看,在于人类的真理性认识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便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7.
最近,广东哲学学会就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同志们有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真理界限可能包含着错误。恩格斯说:“今天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都有它隐蔽着的、以后会显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40页)这句话就是指真理界限上隐藏着错误的。从科学史来看,真理界限上就是存在着错误,例如:波义耳定律,牛顿力学定律等。从认识史上看,对真理的认识是个过程。人们认识真理往往先认识真理内容,后认识它的界限。例如:  相似文献   

18.
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在认识论范围之外,无所谓真理和错误。所谓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正确认识),就是主观符合于客观的认识。真理,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主观的,但又不是纯主观的东西;从内容来说它又是客观的,它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但它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所以,真理有其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人的主观认识,包括思想、理论、学说等,只有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才叫做真理。所谓错误,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的反映,就是主观不符合于客观的认识。错误,也有其  相似文献   

19.
高恒天 《社会科学》2002,3(12):39-41
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用性决定了人类必须获取真理。人类获取真理的途径主要有 :真理的“实事求是”之路 ,真理的“智囊团”之路 ,真理的交易之路 ,真理的非法之路以及真理的受教育之路等。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可能是创造性地、灵活性地、综合性地运用各类方法获取真理。从理论上研究获取真理之路 ,对于增强人类获取真理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但是,是否认识了真理,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逻辑的证明.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认识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作用.对于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逻辑证明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就逻辑证明的意义和一般方法谈点浮浅的看法:逻辑证明的意义,主要是使来自实践的认识更好地具有原则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预见性,避免或减少在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产生的实践的盲目性.逻辑证明所以能起这种作用,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