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领域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研究;二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研究;三是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平台,从研究的内容和数量上看,文学形象研究占据主流;从研究态度上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作品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态度还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态度都有一个由贬斥到褒扬的转变,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但也有逐渐推进之势。由此,对"小资产阶级"相关命题的关注与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文学、文化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国学     
鲁迅在"五四"时期对提倡国学的现状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不适应现代性的需要了。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必须借鉴外来的文明成果。鲁迅对待国学持有激列的批判态度,但他不是一概反对国学,而是要看提倡的目的和"货色"。在批判的同时又有继承,他的学术修养许多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料,其学术趣味也没有离开传统文化,并且取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对待国学的态度、原则、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1924-1928年间,小资产阶级问题成为国共两党和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国际和中共曾判断,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不能接受中共的领导和纲领,因此力图发展出一个能代表小资产阶级并与中共密切合作的国民党“左派”来领导国民革命;国共分裂后,一些既不认同国民党反共屠杀,又不认同工农武装暴动的知识分子,在论证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探讨;而中共则为确立自身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开始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批判小资产阶级意识,由此将“小资产阶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分析概念,转化为一个指向内心的意识形态批判概念,开启了中国革命中的政治主体自我反思、自我约束的历史进程,也从一个层面展现出中共政治组织与政治文化的独特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导致传统文化结构的解体: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合一的"一体化"结构,演变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态分离"的文化结构。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化结构的变迁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层面,都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中国现实的文化结构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文化结构。大众文化具有解放人和控制人的双重属性,其二律背反性质的克服及理想文化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需要文化领域内部各文化形态进行自身调整,另一方面需要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小私有制,不使资本主义介入的商品经济,废除国家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蒲鲁东妄图恢复小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万世不灭的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共存共荣"的观点无异于天方夜谭;取消国家的无政府主义只能有助于维护资本主义统治。认真研究马克思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观的批判,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审美趣味在个体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分别显现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存在交互式建构的关系,个体的趣味努力突破个体精神的牢笼,趋向社会性,使趣味成为审美交流的方式;趣味社会性所包含的共同范式和普遍标准,又会深刻影响个体趣味的成长和演变。趣味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交互建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批判和权力博弈,逐渐沉淀为相对固定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趣味。文化趣味综合了趣味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打破审美壁垒,建构既符合审美规律、又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审美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三十年代左翼作家柔石的代表作品《二月》,通过萧涧秋芙蓉镇之行的失败历程,从三个方面揭示出现实主义内涵:1.深刻地批判了二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思想。2.批判了二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的动摇性。3.指出反封建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士大夫趣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文化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贵族帝胄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农民-市民文化。士大夫的审美趣味随着唐宋世俗士大夫地位的提高而逐渐确立起来,代表人物是北宋文艺全才苏东坡。士大夫趣味看重人情,崇尚意境,追求淡雅。苏轼以后,士大夫趣味蔚为大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时尚。  相似文献   

9.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市井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向。在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之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地具有了文人的叙事意向和审美趣味;但是多变的人物命运,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是"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市井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大团圆的结局既迎合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又张扬了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杨剑龙 《东方论坛》2024,(2):118-135
1957年8月,叶以群、孔罗荪、姚文元合作撰文《许杰在文艺上政治上的反动道路》,其中叶以群的《许杰的“小资产阶级文艺”之旗》,直接批判许杰1948年发表的《小资产阶级与文艺》。1928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开启了以阶级划分作家、以小资产阶级界定作家与创作的先声。在与梁实秋的人性论、“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常常将他们归为小资产阶级文人,成为找不到政治出路动摇者的标签。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被确定了,小资产阶级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被突出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常常以小资产阶级作为评判作家创作的不足和短处。在历次对于小资产阶级文人和创作的批判针砭过程中,将阶级斗争观念作为衡量作家衡量文学的标准,忽略与抛弃了人性与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将革命与否视作评判作家立场与情感的唯一标准,模糊与消弭文学与革命不同的视阈及文学的特性;将工农兵的立场和情感看作衡量作家和文学的标准,批评或否定了文学表达的多样性与先锋性。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哲学视域阐述了"现代性"的多层次内涵,阐释了现代性批判与启蒙运动的联袂关系。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性"的同时,"现代性"批判又对启蒙本身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就现代性的批判向度而言,主要阐释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社会"现代性"批判理论;就现代性批判实质而言,主要批判了主体理性的统治,尤其是马克思运用了病理学剖析以及治疗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最后指出了现代性批判理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化哲学在当今的凸显使得哲学研究对象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理性文化转向了当代社会理论范式的文化。这不仅表明了文化哲学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批判和审视,而且也表明了文化哲学存在的"有限性"视域,但它并不局限在某一种"有限性"视域之下而是要超越其"有限性",这是文化形而上学本性使然。文化哲学批判的"有限性"视域以及在此视域中的"无限性"特征表明了文化哲学的"实践品质",这一品质在马克思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世界无被无限扩大,哲学批判的问题域同样得以扩展。基于阶级问题与物质匮乏问题,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文化哲学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出发,以人在当代社会生存的文化主旨理论——技术理性批判、文化生态——大众文化批判、文化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批判等延续、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邓晓芒教授的"儒家伦理新批判"是基于个人经历和主观感受,出于对儒家义理的隔膜和对苏格拉底的严重误读,而采用一种简单的文化模式的比较而做出的对儒家伦理的批判。就其方法论而言,"新批判"不过是沿袭了"五四"和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的方式,并无新意;就其实质而言,由于"新批判"缺乏对儒家义理本身的研究,从而愈显贫乏和无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公共行政学界批判理论的引入,在反对公共行政主流学派过度实证主义倾向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非主流"学派,批判理论并未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受到大多数学者垂青,但是批判理论的学者们所持的观点和立场直接关联着公共行政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对公共行政整体运作环境的理解。恰当适时地引入批判理论,对构建中国本土化的、人本主义途径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中有大量的疯狂或准疯狂叙事。这种疯狂叙事不仅与尼采具有联系,也与中国道家文化具有密切联系。鲁迅的"疯狂"叙事,是道家文化"疏狂"的现代承续,是道家式的有关生命自我的表达。"疯狂"所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也是道家怀疑/批判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东西方文化深入交流而"中国化"日益凸显的今天,伴随着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现代农村管理哲学的构建亦为时代所需。我国传统乡村管理思想有其内在发展理路与鲜明特点,富含管理哲学的诸多因子,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乡村管理思想,既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准确地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国五四新文学以来所着重描写表现的对象。对它的研究,学界过去往往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通过批判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去判定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实环境和知识语境的演变,左翼文化和历史实践重新“浮出历史地表”,这不仅表现在思想界关于“新左派”、“自由派”的论辩,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园倡导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需要多元文化的滋养;促进大学师生的人的全面发展,多元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构建校园和谐关系,需要对校园多元文化的理性宽容。要承认和尊重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文化责任。积极引导,重在建设,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20.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又称"电影女权主义",它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融合了媒体、电影、文化、性别等其他不同领域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涉及领域错综复杂。至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论述态势,已经从抗议父权制度下两性不平等的政治运动,成为批判主流电影、女性电影甚至电影机制的主要文化思潮。李安作为横贯东西方文化,熟练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成熟导演,在银幕上塑造了各种鲜活、生动和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同时,李安电影中展示出的高度灵活,豁达的性别视角,也是非常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