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国际人才交流》2012,(7):51-51
今年5月,安徽省外国专家局邀请日本农业专家宫本重信先生来皖进行草莓技术指导。宫本重信是日本花甲协会会员,现年72岁,是日本国内资深农业专家,长年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尤其是对草莓栽培管理技术造诣颇深。他曾多次来中国河北、江苏、山西等地进行草莓技术指导,获得一致好评。他还被聘请为中国河北草莓研究中心技术顾问。  相似文献   

2.
“来到中国,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肚子给吃大了。”亚历山大用双手卡着凸起的肚子,笑着说。年近四旬的俄罗斯“大男孩”,一副学院派的黑框眼镜下藏着一双童稚的双眼,—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他之间的距离。亚历山大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外教,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老师很“能吃”。跟同学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肯定会把菜单给他,让他去点菜。亚历山大则会把菜单一合,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着:糖醋里脊、日本豆腐、水煮鱼、酸辣土豆丝……这几样都是他最喜欢的中国菜。一天中午下课后,亚历山大请我们几个学生去吃牛肉面。  相似文献   

3.
石本正一先生是日本农学博士,他最早向中国传授了地膜覆盖和园艺技术,从1974年起,他把生命最后的20余载奉献给了地膜覆盖在中国的推广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仲田明也先生虽然不懂中文,但他坚信,两国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中国和日本自古就像亲兄弟、一家人"依然清楚地记得2012年9月的开学典礼,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新任外教代表仲田明也先生的发言,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就记住了这位非常和蔼可亲的日本外教。  相似文献   

5.
在国贸中心一层的美式咖啡厅.记者与麦博文先生面对面坐下.他讲自己经常来这里坐坐,喜欢咖啡厅的情调。细细端详,麦博文先生确实很英俊,但给人的感觉很亲和。接过他递上来的名片.上面是《中国餐馆》执行制片麦博文。早在1990年就来到中国的他.一不罔神与中国电影、电视结了缘,成了活跃在中国影视圈里的老外。其实,我刚刚上大学时对中国的认识是零。1984年18岁的我上7加州大学学的是政治学。那时,我只知道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的父亲到过日本,为松下公司做娱乐顾问日本的一些著名的硬件公司。都愿意涉足娱乐圈。父亲经常拿…  相似文献   

6.
探访菅井功     
今年台风袭击了日本列岛北方盛产苹果的长野县一带,吹去了果农一年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期盼,我不禁担心老朋友菅井功先生果园的情况。菅井功先生是著名的苹果专家,1984年自愿到中国帮助种植苹果,如今由他传授技术指导种植的“红富士”等在中国已是四处飘香、誉满神州。11月2日,秋风送爽,清晨到东京车站乘上新干线,直赴山形县去看望菅井宫先生一家。坐在新干线舒适的车厢里,一面擦拭相机一面观看窗外景色,车离东京北上,渐入山区,初秋景色,绿林丛中点点红装,想起日本友人曾告诉我,中国山川雄伟像健硕的男士,而日本的山川娇媚像温柔的淑…  相似文献   

7.
人生奏鸣曲     
七月,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在北京南郊一座居民小区内,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采访了中国印刷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家、摄影家、科普作家丁一先生。按响门铃,迎接我们的正是丁一先生。他60多岁的年纪,高瘦的身材,背略有些驼,清癯的面孔,一双深邃的眼睛,稀疏的白发整齐地梳向脑后,透出一种睿智、不俗的学者风度。在他那优雅而整洁的书房内,我们开始了采访活动。丁一先生是浙江东兴人,1939年,13岁时随伯父东渡日本;在那里读完了中学、大学,1945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被分配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工作。几十年来,他默默笔耕,勤奋著译,作品文字已达3000多万字,出版著译30多部,可谓著作等身。多年来,他还凭着在日本留学期间建立起的社会关系,奔波于中日两国之间,为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68岁的苹果种植专家菅井功先生是日本山形县人。1943年,他刚从学校毕业,便被派往中国沈阳的一家日本工厂任技术工人。二战中,有一次他和同厂的三名日本人都相继得了重病,生命垂危,而当时日军正从东北大规模溃退,无人顾及这几个病中的青年。  相似文献   

9.
是川银藏先生是日本股市的风云人物,他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神户市,神户经济界和广大股民对是川银藏先生都耳熟能详,他在日本股市呼风唤雨,从一个赤贫演变成亿万富翁的故事,对千百万中国股民都是颇有启发作用的。 一入股市获利百倍 是川先生自幼家中极为贫穷,家中兄弟姐妹7人,都因家庭贫困而只能读到小学而终,然后外出打工挣钱糊口。是川父亲因欠别人钱无力偿还而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形是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他虽然手中无钱,但心中却有远大的志向,自幼定下要创下伟业的决心。 1927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是川所经营的公司破产…  相似文献   

10.
人才的价值?     
说起来不可思议,中国这几年走马灯似地换热点:读书热、流行歌曲热、托福热、经商热、收藏热、宠物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一年多来最火爆持续时间最长的热点是什么?人才热!1992年3月,珠海重奖科技人员一石击起千层浪,各地掀起重奖浪潮,而后便是北上南下东奔西走此起彼应的“人才招聘大战”。“财从才来”、“知识越炒越值钱”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着实令人心驰神荡。 然而,我们不会忘记,就在十年前,也曾有过这样的事情:北京某著名衬衫厂于1983年冬向日本出口产品,当客户打开集装箱发现成群蚂蚁,遂将产品运回,并要求中方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该厂向中科院等部门求救,浙江农大唐觉生先生以50年蚂蚁研究经验和3天的检验鉴定,指出这种名为“伊氏臭蚁”的蚂蚁是日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旁的专家楼内。笔者默默地听任高野夫妇的叙述,60年的风雨烟云像从眼前飘过。“日本军队在中国的行为是一种侵略行为是,错误的日本不应用这样方式,应帮助中国人民建设经济。”1937年高野广海在参加留华学生的作文考试中这样写道。高野先生血气方刚的年代,正值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说自己国家的军队在中国的行为是侵略行为,是需要有勇气的。孰料,考官们对此非但不予追究,反而认为高野先生的作文写得有气魄,有勇气。他被录取了。1938年,他踏上战火纷飞的中国,进了岭南大学(后改为广东大学…  相似文献   

12.
一 当赵佐荣终于在与中国政法大学那份教学合作协议书上签字时,他心里悬着的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放下笔,缓缓站起身与政法大学校长陶髦先生握手,刹那间,镁光灯频闪使这位书生出身的大律师激动不已。他单枪匹马、骈手胝足奋斗了5年之久的事业终于有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施钦仁先生今年75岁。他从事麻风病研究50年,因成果卓著,而被载入《世界名人史册》1985年来华后,在中山医科大学工作。担任过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顾  相似文献   

14.
宇津木嘉夫,一位日本林业专家,卖掉了自己在东京的房子,把妻子也接到北京,为的是一心一意在中国工作,他关心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比关心自己的生活享受更甚.2006年2月下旬,笔者参加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举办的活动时,与宇津木嘉夫先生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外人很难看出,在那些或专心致志、或步履匆匆、或大汗淋漓地工作在实验室、研究室、试验田的科研人员中,还有一位外国人。他,就是已经在研究所工作了7个年头的日本知名农业昆虫学专家寒川一成先生。寒川先生生于1941年,毕业于日本著名的名古屋大学并留校执教多年,曾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参与印度尼西亚农业部的合作研究。在奖项极少的日本,他曾获得过“应用动物昆虫学会奖”、“科学技术厅长官奖”。1992年,在日本农林水产省九州农业试验工作的寒川先生第一次访问中国水稻研究所。在…  相似文献   

16.
2004年2月27日,一颗怀着普世之爱的心,停止了跳动。他就是被誉为治沙之父的日本山梨县人远山正瑛先生,享年99岁。远山正瑛先生毕业于京都大学,鸟取大学农学系教授、名誉校长。  相似文献   

17.
引智月报     
8月21日,国家外国专家局万学远局长、李兵副局长会见了日本海外贸易开发协会(JODC)横山太藏理事长和JODC北京代表处的工作人员。由于JODC业务调整,计划于8月底撤消其北京代表处。JODC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援外组织,由日本政府资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1992年成立北京办事处,主要是派遣日本专家来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打点行装,拍落旅美60年的风尘,定居在装满他童年美好回忆和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清华园,并把自己居住的小院命名为“归根居”。回到阔别的清华园,他思绪万千,挥笔写下了《归根》一诗,强烈抒发了对祖国深深的挚爱,并在这里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新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说到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就不能不说到唐中六先生——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年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成都音乐舞剧院院长、中国成都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成都文联委员、成都音协副主席…··唐中六先生曾于I99O年和1995年分别倡导并参与主办了两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尤其是第二届国际交流会堪称中国占琴艺术交流的~次盛会。本着“拓展琴艺,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琴艺新人新作,以琴会友”的宗旨,该会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  相似文献   

20.
“你觉得‘顽固’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这是一位日本老人问我的问题. “唯有眷生人,诚有绝尘意.”这是日本樱花诗人西行法师笔下的樱花,让我想起了这位日本老人——平地先生. 据说大二要来一位新外教,大家都满怀期待,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一节课,他就给每人一张他的履历表.老师给学生履历表而且是人手一份,在我求学生涯里这还是史无前例的.只见履历里介绍了他在日本国内任教直到退休,退休后又去美国、新西兰、东南亚等地任教,而且在中国,他竟已去过武汉、云南等地.这样的平地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性格那一栏上填的“顽固”两字,仿佛却早已为始料未及的结局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