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宝成  王旭军 《阴山学刊》2006,20(1):127-128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运用特别侦查手段诱导犯罪的情况极为普遍。如何在侦察学、犯罪心理学和刑法学角度理解诱导性犯罪,以及在刑罚理念下如何准确认定、正确处理诱导性犯罪,便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公安、检察机关侦破任何犯罪案件,都是在侦察实践中通过主体思维完成的,而侦察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能离开侦察思维方式.所以,认真研究侦察思维方式,对提高侦察思维效率和破案质量,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侦察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类型侦察思维方式,是侦察主体在把握侦察客体的活动中进行思维的模式,是侦察主体认识对象性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侦察目的得以实现的思维手段或样式.它是由侦察主体的认知结构、价值目标和心理素质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侦察思维方式都必须以侦察主体一定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认知结构,包括知识、观念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无罪推定原则渗透下侦查程序之架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关注与重视基本上停留在审判程序上 ,对于审前程序 ,尤其是侦察程序中该原则的意义、价值的贯彻则相对忽视了。无罪推定原则体现的司法的主体理念确立了嫌疑人在侦察程序中的主体地位 ,嫌疑人不承担有关犯罪的任何证明责任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和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涵义的当然延伸和保障。依据该原则 ,侦查行为必须遵循任意侦察为主 ,强制侦查为辅原则 ,强制性适度原则。在具体制度设计上 ,应将无罪推定确立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明确证明责任的分配 ,修正对强制措施性质的认识 ,扩大律师辩护权 ,在侦察程序中引入司法审查机制 ,完善错拘错捕的赔偿制度 ,营造无罪推定原则适用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陈利 《理论界》2009,(11):69-70
从犯罪经历出发,个体犯罪的发展变化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初犯阶段的恐惧心理、进入再犯阶段的侥幸心理和发展到累犯阶段以及职业犯的平稳心理。本文结合侦查实践,根据初犯和累犯在侦查讯问中的心理活动特征,提出具体侦查讯问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晶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36-41,123
非犯罪化是指在刑事立法或者刑事司法过程中,将迄今为止作为犯罪加以处罚的行为不再视为犯罪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非犯罪化可以区分为法律上非犯罪化和事实上非犯罪化。鉴于未来我国犯罪圈的适度扩张,法律上非犯罪化将前景式微,而事实上非犯罪化则为刑事司法的应然选择。当前,我国侦查阶段非犯罪化的实现路径较为局限,从而导致了实践中非犯罪化的"超法规实现"。未来应当在侦查阶段赋予公安机关以微罪处理权,适度扩大非犯罪化的裁量空间,并通过保障刑事裁量的参与性、注重刑事裁量的说理性以及强化刑事裁量的救济性等方面有效控制侦查阶段非犯罪化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不同于普通的刑事犯罪,在侦查主体、线索来源、侦查方式、获取证据以及侦查阻力等方面,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侦查机关应根据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特殊性,应对新时期职务犯罪的犯罪趋势,破解新时期出现的侦查难题,需要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转变侦查观念、改变侦查模式、创新侦查机制、锻造侦查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票据犯罪侦查的一般问题和票据犯罪侦查的具体问题,深入探讨了票据犯罪侦查的四类具体犯罪中的行为性质认定问题和侦查途径。  相似文献   

8.
侦查假设在刑事侦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侦察工作的整个过程就是提出假设 ,分析假设 ,验证假设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 ,侦查假设提出、推论、验证的逻辑方法及要求都必须遵守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思维观念里,通常认为侦查与犯罪就是“猫捉老鼠”的关系,犯罪势头越猛,越需要我们加大打击力度,以遏止犯罪上升的势头,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就产生了被动反应型侦查策略,但这却只能是一个追求短期效益的“舍本逐末”。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进攻的转变,既包含观念的转变,也包含工作重点的转移,还包含工作机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新的思路新的突破——《侦察心理学》读后赵可在我国犯罪侦察研究领域,李锡海教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如果说《侦察思维学》和《侦察方法学》的出版代表了他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那么,1997年6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侦察心理学》(以下简称李著...  相似文献   

11.
韩成军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61-71,219
刑事诉讼中的追诉标准是侦查起诉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应对追诉标准与定罪标准进行准确界分。立法是司法实践的反映,对贪污贿赂犯罪的追诉标准反映出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犯罪定罪情节的认识,是在立案、侦查、提起公诉阶段从刑事实体法的角度分析贪污贿赂犯罪的认定问题,因而探讨其定罪情节在侦查起诉阶段的特征以及准确适用问题,对于检察机关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也有利于从理论上对贪污贿赂犯罪进行研讨。我国刑法中的贪污贿赂犯罪的追诉标准是缺乏一定操作性的。从刑法理论上看,深化侦办此类犯罪的细则研究,对于增强刑法分则相关罪刑条文的实务操作性,将罪刑原理融合到刑事司法活动中,促进贪污贿赂犯罪的立法的与时俱进,有效地惩治和全面地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是独特的网络现象,已展示出强大功能。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发展,能拓宽侦破案件的途径与方法,是侦查信息化的体现,是保护证人和知情群众的新途径。但是,也面临着侦查公开性与保密性冲突,可能会误导侦查,有侵犯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之虞的现实困境。探究人肉搜索在案件侦查中的运用及其程序规制、立法规制、责任规制和技术规制,对有效发挥其正面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可以有效地打击犯罪、很好地维护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3.
侦查讯问程序在刑事诉讼中存在价值之一就是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为查明犯罪事实提供一定的依据.正是这种价值取向导致了侦查人员在讯问过程中为了取得口供而不惜采取非法手段,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将其推广到整个刑事侦查讯问领域.  相似文献   

14.
经济日益全球化,高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转型,多种社会矛盾凸现等诸多要素融成当前社会治安的新形式;随之而来的是刑事侦查部门面对案件总量上升、暴力程度加剧、新类型犯罪增多等难题与困惑,对此应加强刑侦工作的体制改革、专业化建设、机制完善和提升刑事技术等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建设,从而构筑新形势下的刑侦工作框架图。  相似文献   

15.
电信诈骗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报刊杂志、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各种传媒逐渐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犯罪分子便以各种传媒为载体,充分利用电信业、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和监管漏洞,远距离、跨区域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自2010年以来,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案发案数量猛增,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社会危害严重。当前发生在重庆市内的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集团化、职业化和诈骗流程标准化、模板化等特点,给公安机关侦破电信诈骗犯罪案件带来取证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打击难等侦破难点。破解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难题,必须从建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业侦查队伍入手,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与银行业和电信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开展电信诈骗预警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身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任何犯罪都是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都会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相应的痕迹,后者我们称之为痕迹物证,前者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即所谓心理痕迹。对心理痕迹的研究在侦查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特别是对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剖析已经成为为侦查提供方向线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2012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程序在提高惩罚犯罪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文关怀水平,但侦查程序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完善侦查程序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需要牢固树立正当程序理念、坚持人本主义和权利救济原则、遵循司法的规律和特征,合理控制侦查权,切实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客观处罚条件 ,是指犯罪成立之后 ,国家对犯罪进行刑罚处罚必须具备的某种客观事实条件 ,其实质是以某种客观条件的具备与否来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以完善犯罪构成 ,消除目前理论中的混乱。我国刑法引入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应当解决四个理论问题 :1 .客观处罚条件与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2 .客观处罚条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关系 ;3.客观处罚条件与过失犯罪中危害结果的关系 ;4 .客观处罚条件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渎职犯罪的立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渎职犯罪定义及我国关于惩治渎职犯罪法律规定之沿革。修订《刑法》中关于23个条文34种罪名的确定,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惩治渎职犯罪的刑法体系,有助于对渎职犯罪行为的认定与查处。但渎职犯罪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概念界定不明,导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无法查处,建议将渎职犯罪主体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修改为“国家工作人员”,以严密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法网。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及其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网络文化不仅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氛围,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几种心理危机助长和推动了犯罪动机的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