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尼采的价值虚无主义相呼应,罗伯-格里耶认为存在的价值和小说的深刻意义不过是一种深度神话。因此,他努力营造了一个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和心理价值虚无的新小说世界:《窥视者》等小说以无动于衷的姿态录入了大量非道德的场面与情景;《弑君者》涉及“最大的政治罪”,却没有任何的政治动机、目的和价值;《嫉妒》等文本给读者展示的是一个价值空无的原生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困境,而这些困境主要是由政策执行体系内组织层级之间的价值冲突、政策执行人员内在确定性价值与外在规定性价值冲突以及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的价值冲突引起的。有效化解造成公共政策执行困境的价值冲突,必须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晚清小说中政治话语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传统“事学话语”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事学话语”的蜕变,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事学话语”构成了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使得“新小说”成为了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4.
战争小说在王韬的小说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绝大多数取材于太平天国战争。学界普遍认为王韬的太平天国战争小说充满了对太平军的“污蔑”,毫无可取之处。笔者认为从小说文本看,王韬对太平军的态度只能算是“攻击”,称不上“污蔑”。王韬的太平天国战争小说除表现了对太平军的“攻击”外,还表现了对官军的谴责及反映弱小者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王韬太平天国战争小说的复杂内容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既想改革又害怕革命。王韬政治思想的矛盾钵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普遍困境。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直接承载政治使命,并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客观上消融了一直以来存在于人们脑海的“小说为小道”的观念痼疾。小说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小说界革命”对小说地位的提升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梁启超本人的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在近代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把小说的社会作用推到无限之高。但以冷静的眼光分析 ,他的理论核心和实践却是非科学的。他心目中的所谓小说 ,主要是政治小说 ,他的“小说革命”的目的 ,是要使小说为他的改良主义政治服务 ,他写的小说也只是为了“发表区区政见”。因此他未能真正认识小说的艺术特性 ,并全盘否定了中国古代小说。他也因此受到许多同时人的严正批评。他的小说理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严重失误 ,乃是由于他对一系列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错误看法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激进”: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诗学的价值取向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一切文艺理论都有着一个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一样,中国女性主义诗学,也不例外。“激进”,是中国女性主义诗学(文艺理论)在20世纪的主流价值取向。考察其原因,外因是“激进女性主义”的持续影响;内因是颠覆男权专制时代的需要。表现形式上:一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单性叙事;二是驱逐男性的主题提炼;三是肉身写作的形式运用。通过这些横向、共时、纵向、历时的梳理,以期预示中国女性主义诗学“激进”过后的“困惑与茫然”,及其“困惑与茫然”之后必然的价值转型。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价值判断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班固以来目录学家的“小说”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但其对小说价值的判断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 ,从“小道”到“历史的附庸”到“有补于世”再到“救国”,这是小说价值判断的历程 ,其间也有各种观念的变化 ,但其主要的特征则是在不断地关注小说的功用价值的基础上发展 ,而其实则是小说为求取文坛中心地位在作的种种努力 ,这努力的结果是在近代 ,小说终于成为以具有特殊价值的文体占据文坛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无人可及的地位。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的近代小说观的得与失、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在实现哲学革命变革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思维传统和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传统,完成了哲学理论从思辨哲学、现成哲学到实践哲学、生成哲学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哲学的争取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文章考察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两条战线上的逻辑进程,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的确立是一个经历了从争取人的“精神解放”到“政治解放”,再到“人类解放”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应,马克思的价值思想也经历了从重视个人的价值到无产阶级的价值,再到人民和人类价值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1913年至1914年间知识阶层中流行的“道德救亡”思想是在民国初年特定的背景中出现的,其主要手段与方法为:实行政治革命,注重社会革命,推进国民道德重建;倡导正义;建立道德权威;改造道德信条,反省自爱,以私德促公德等。客观而言,“道德救亡”思想既是对传统价值的否定,又是对新价值的追求,是从旧价值解体到新价值建立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方案。由于它自身的缺陷,“道德救亡”思想不能成为制裁社会堕落的克星,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2.
叙事的裂变     
当代写作正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异。“个人式写作”作为先锋文学的叙事法则 ,通过语词游戏和叙事革命 ,走向 80年代的“宏大叙事” ,然而最终耗尽了解构的冲动与热情 ,失去“所指”———政治与道德的文学承诺的焦虑 ,使“个人式写作”再度裂变为“欲望化叙事” ,并成为当下诸种“新小说”普遍的叙事特征。叙事的衰变昭示出当代文学精神的流变和困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两个辉煌的时期:一是宋代话本小说,它奠定了古典白话小说的模式;一是晚清小说,它为“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起了先声的作用.之所以说晚清小说是辉煌的,这是由于它是在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在小说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兴起的,有着明确的为改良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晚清小说及晚清小说理论的繁荣兴盛,这是过去任何时代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4.
1913年至1914年间知识阶层中流行的“道德救亡”思想是在民国初年特定的背景中出现的,其主要手段与方法为:实行政治革命,注重社会革命,推进国民道德重建;倡导正义;建立道德权威;改造道德信条,反省自爱,以私德促公德等。客观而言,“道德救亡”思想既是对传统价值的否定,又是对新价值的追求,是从旧价值解体到新价值建立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方案。由于它自身的缺陷,“道德救亡”思想不能成为制裁社会堕落的克星,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大体始于清末的“小说界革命”,而完成于五四“文学革命”。这一转型于“小说界革命”期间启行的直接推动力有二,一是小说被用作梁启超倡导的“新民”之工具,其他文体因素的大举向小说渗透;二是西洋小说翻译由林纾首开风气,新的小说表现技法的用于中国小说。这一转型在五四时期最终完成,时代条件之外,则在于“文学革命”突破了“小说界革命’的两个基本局限:一是纠正了文学的唯功利倾向,既赋予文学以启蒙使命,又充分重视文学自身价值,重视形式变革的重要性;二是抛弃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保守框架,而向西方文学全面认同,在内容、形式兼取的同时,着重学习西方的现代思潮和现代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青瓷》《红袖》《皂香》《新青瓷》等一系列小说中,浮石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力透纸背的现实批判性,在当今政治文化生态背景下,还原都市男女在官场、商场和情场中的人生百态,表现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困境,并在对政治文化生态的反思中将文本的意义指向有关人的永恒性话题——人性、人的价值意义和人的精神救赎,最终达到“劝讽”“喻世”的创作旨归。  相似文献   

17.
从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当前政治发展研究正面临着研究“衰竭”的挑战,经过对这一挑战的分析研究发现:理论和价值的双重困境是造成研究“衰竭”的最主要原因。要实现政治发展的发展诉求,就必须正视双重困境,在理论和价值的重构方向的指引下,实现政治发展的发展诉求。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从邂逅《佳人奇遇》开始,就发现政治小说可以进一步推动改良运动的发展。于是逐步进行“小说界革命”的预前酝酿。而《新小说》杂志无疑是其践行“小说界革命”的主要阵地。但《新小说》创刊号的发行,就经历了颇多波折,由此也可管窥到“小说界革命”发起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偶然。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由于作家们世界观的差异、审美倾向以及创作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乡土写实小说和乡土抒情小说,并在对乡土文化的审视上表现出“批判”和“弘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价值抉择困境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众多价值两难、三难甚至是多难抉择的困境。这些价值抉择困境能否得到合理解决,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本文主要选取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发生在管理和教育教学两大层面上表现较为突出的十二组价值抉择困境进行阐述,并归纳出美国高等教育在应对这些价值抉择困境时多遵循“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