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简评龙翔古典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传》),通过一个两世姻缘、善恶相报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反常的夫妻关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在我国古典“世情小说”中,它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  相似文献   

2.
岳飞“尽忠报国”,出自元人编撰《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明嘉靖平话《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武穆精忠传》,也有作岳飞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涅刺“尽忠报国”四字。按.“精忠”见于《宋史》岳飞本传,“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但见有“精忠报国”,初始于明末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杂剧《精忠旗》,“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此或为作者误识.不作为凭;但后来重蹈此误,而影响于它者,当出自清乾隆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所写与汤阴岳庙…  相似文献   

3.
《醒世姻缘传》的写作年代,是近六十年来几经讨论但迄未得出一致结论的问题。有论者指出,《醒世姻缘传》“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唯一的一部现今保留下来的世情小说中的百回大作,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里准确地判断小说的成书年代,就成了研究评价该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①.一九三○年,孙楷第先生写了《一封考证〈醒世姻缘〉的信》②,一年之后,胡适写出了那篇著名的《〈醒世姻缘传〉考证》③。从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王索存、王守义、朱燕静、徐北文、金性尧,李永详、曹大为诸先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考④。从研究的现状来看,可以说基奉形成了《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末崇祯和清代康熙年间两种说法.王守义、金性尧,曹大为诸位主明末崇祯成书说,李永详、朱燕静则在孙、胡两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证据,认为此书成于清代康熙年间.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中的“把”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考察《醒世姻缘传》的“把”字句的基础上,发现了该书“把”字句的两大特点: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并由此推论:《醒世姻缘传》成书的明末清初,是“把”字句使用最为宽泛的时期。从那时到现在,“把”字句经历的是一个限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其他介词分担了“把”的部分职能,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比较简单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和《型世言》是明末清初之际出现的两部通俗小说。《型》刊行于明崇祯年间,是继《三言》、《二拍》之后又一部优秀的拟话本小说集。作者陆人龙,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该书用明代白话写成,但也带有一些吴语的成分,尤其是在口语中。由于《型》在国内久...  相似文献   

6.
同济(1781-1839),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清江苏荆溪(今宜兴)入。嘉庆十年进土。官淮安府学教授。著有《晋略》、《味隽斋词》、《介存斋论同杂著》及《词辨》、《宋四家词选》等。《清史稿·文苑传三》有传。清代同学,一向有浙派(亦称浙西派)和常州派之分。清初,秀水(浙江嘉兴)人朱彝尊选辑《同综。,论调以“清王”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厉鹗继起,蔚为大观,世称为浙派。清中叶,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董毅选辑《续词选》,推衍这种理论,于是又开了常州一派。同济是继张惠言之后常州…  相似文献   

7.
揭亻奚斯山水诗略论□张卫平一揭亻奚斯(1274-1344)字曼硕,谥号文安,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市)揭源人,元初四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甚丰,据《揭亻奚斯全集》(李梦生标校)统计:曼硕诗共七百零二首,其中山水诗有二百十三首,约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他的...  相似文献   

8.
落苏"乃茄子之别名,究其由来,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九有三:"钱之据钱塘也,子跛,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为讳之,乃称'茄'为'落苏'。"此说多为今人所据,其实,这里仅道出杭人改称茄子为"落苏"的事实,并非"落苏"一名始源。据我所知,称茄子为"落苏"并不始于五代,它在唐代《食疗本草》卷下已见,曰:"落苏(茄子),平,主寒热,五藏劳。不可多食。动气,亦发痼疾。熟者少食之,无畏......"(见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版第151页)该书原作者为孟洗(约621~713年),后由张鼎作了补充。孟撰是书时间未详,但必在其卒年以前,…  相似文献   

9.
从甲骨文的易说到有易与易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甲骨文中的"易"甲骨文有字小。一人一)、)(等诸形,我看都当释作易,前者为易之简体,后者为繁体,本像两容器将所盛液体相倾注承受之形,是象形兼会意的字,有更易、改变的意思,会意为赐予。简体乃取繁体之一部分而成。金文中除多见简体的易字外,也有作繁体的。(经)(传)中常用的赐以及赏赐意义的"锡"字都是后起字。(说文)曰:"易,晰易、烟蜒、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日从勿。"许慎《说文》所言皆非事实。郭沫若《由周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7年7期)一文中认为,七Y(…  相似文献   

10.
《全唐诗》杂考(二十)胡可先卷五七八温庭筠《送陈嘏之侯(一作候)官兼李常侍》,按作“候”非是。《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江南道五》福州所属有侯官县,北至州郭二里。《全唐文》卷六○《陈嘏小传》:“嘏,字君锡,莆田人。开成三年进士,累官刑部郎中。”莆田属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里,“作”与“做”,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上也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无联系,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这两个字的历史渊源和用法,并祈大家指正。一、“作”与“做”的历史渊源“作”字的字形出现较早,它在上古时代的《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作”的字形是聪,基本义是“起也”,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作”的意义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义项①:(-)起…  相似文献   

12.
“忠义”:一个二极背逆的价值选择──重读宋江冯文楼据高儒《百川书志》记载,明代早期的《水浒传》刻本,在书名前当冠有"忠义"二字,此也即李贽所谓"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者(《忠义水浒传序》)。这一命名,实际道出了横贯于小说叙事之中的...  相似文献   

13.
张贞事迹著述考略王平张贞,字起元,号杞园,别号渠亭山人。清初著名文人,与王士礻真、蒲松龄、朱彝尊、汪琬、魏禧、洪升等著名文学家相交游,有《渠亭山人半部稿》(再刻时名为《杞田集》)、《杞纪》、《渠丘耳梦录》、《青州乡贤小传》、《安丘乡贤小传》、《家乘》...  相似文献   

14.
说《魏书》非“秽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千四百三十年前,即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史学家魏收(505-572)撰成《魏书》一百三十卷.当时,北齐的一些显赫人物,针对此书的有关的内容,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后魏收对所争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修改.八十二年后,即唐太宗贞观十年(636),李百药在他所撰的《北齐书·魏收传》里,以北齐人之口,把《魏书》"号为'秽史'".此后,《魏书》为"秽史"  相似文献   

15.
释“节然”     
<正> 《荀子·天论》:“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历来注家对这段话中的“节然”二字注释得都不够明确,有的甚至注释错了。这两个字的意思搞不明白,不仅会误解本句的句意,而且对有关上下文的理解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妨碍对作者思想的了解。清代俞樾在《诸子平议》中,把“节然”中的“节”字以及《强国》篇和《大略》篇中的几个“节”字注为“适”,这是很有见地的。后来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又把另外几个“节”字注为“适”,也都是正确的。《荀子》中“节”字的用法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  相似文献   

16.
“哲学”:汉字文化圈创译学科名目的范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6世纪末叶以降,Philosophy即传入东亚文化圈,欧洲耶稣会士与中国士人相结合,将其音译为"斐禄所费亚",又意译为"学文"、"理学"、"性学"、"爱知学",然播传不广。19世纪中叶以降,随着"西学东渐"的纵深发展,作为形上之学的Philosophy更受重视,日本启蒙学者西周将其意译为"哲学",并于清末民初传入中国,逐渐定型为一个学科名目。"哲学"经历了中—西—日文化的互动,达成概念的涵化,是汉字文化圈创译学科名目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可是《离骚》中又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自古注者,率以屈原的名和字讲说,虽有小名小字、笔名的解释,乃是以今释古,想当然的说明.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上句"肇锡余以嘉名","名"旧解作人名,大误.按名,美誉、嘉奖的意思.《札记·表记》"先王谥以尊名",注:"名,声誉也."《荀子·正名》"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注:"名,令闻也."令闻意即声誉.《卜居》"将游  相似文献   

18.
“格”字考     
朱翠萍 《兰州学刊》2007,(8):202-204
文章旨在考察"有耻且格"①之"格"的含义,为此,在对比各家对"格"字的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格"字当为"被感化,服从"的意思,并利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及朱熹的"为政观"来印证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名诗《论诗》,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赵翼(1727—1810),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今常州),年轻时就享有文名,以“捷悟”而著称.是乾隆二十六年的进士,  相似文献   

20.
有作者撰文说:“古人对文稿的校对十分重视,把校对称为‘校雠’,意思是说,要把文稿中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和颠倒字当做‘仇敌”,通过校对,一一查出,不使漏网”.显然,作者是根据“雠”,有时同“仇”这一现象,作出“雠”就是“仇敌”这一臆断的.“校雠”中的“雠” 字解释为“仇敌”,是不妥的.最初“雠”字是什么意思呢?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上说:“(?)双鸟也.”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说:“(?),与雠同.”这说明“雠”字最初写作“雠”,本义是双鸟.王力先生写的《同源字典》引《尔雅·释诂》道:“雠,匹也.注:‘犹俦也’.”再引《玉篇》道:“俦,侣也”.这说明,“雠”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