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平 《世界民族》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 ,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 ,占越南全国人口的 90 %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 ,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 ,人们一般都认为 ,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 ,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 ,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国秦、汉时期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曾经分布着一些被称为“越”的民族群体。由于这个民族群…  相似文献   

2.
在百越史研究中,似有个定论,即骆越族是古代越族的一支。但是,综观现有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并参照史书记载,这个结论似与事实有悖。一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谈谈史载关于“百越”的界域。《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百越族群分布的大致范围。具体的族称,论者认为是越、句吴、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是百越族群中最早见于文献者。《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说明至迟在周成王时,于越族与周王朝已有交往。究其实际存在的时间,或可与殷商同  相似文献   

3.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瓯、骆越的历史,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意见主要围绕着族称、来源、分布范围以及先秦时期岭南的社会性质等问题。本文仅就上述诸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请识者斧正。一、关于族称及其分布范围最近有人提出骆越不属于古代百越族群的范畴,根据似有不足。“百越”名称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扬汉之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6.
何平 《世界民族》2006,(5):67-72
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Pulau Flores)上,有一个族群特别引人注目,他们的皮肤是黑色的,面孔却又是欧洲人的样子,信奉的宗教也是天主教。在当地,许多人把他们称为“黑色葡萄牙人”,说明他们是由葡萄牙人与当地民族混血而形成的一个新族群。但是,这个族群是什么时候以及怎样形成的?他们在当地发展、演变的历史如何?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因此,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个族群的由来以及他们的历史变迁做一个简要的论述。弗洛勒斯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东部,离帝汶岛很近。“黑色葡萄牙人”的由来显然跟早期葡萄牙人在帝汶岛一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史料,汉代居住广西地区的主体民族先称瓯骆(或西于、骆越),后称乌浒或俚人。因为他们都是越系的族落群体,所以广西这个地方又称为“百粤之地”。据考古资料证明,这个越系的族体,在战国时期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印证汉代的记载如《史记》和《淮南子》等书,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广西的越人确实拥有比较强大的实力,他们曾经使几万秦军血流漂杵,三年不敢解甲驰驽。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互相吻合,使我们得以在文献记载缺略的情况下,利用众多的考古材料来认识汉代广西越人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刘博 《民族论坛》2005,(2):9-11
糯民——世界水稻农耕文明的开拓者百越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民族名称,百越人的最早祖先就是糯民。为什么叫糯民呢?因为这些南方农耕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水稻稻种是“Nuo(糯)稻”,以此作为族称,即“糯民”。“农”字实际是古“糯”音的转借字,后在汉文献中又有“傩民、雒民、倭民、瓯民、骆越”等多种称谓。因此,最早的“神农氏”应为“神糯氏”,后来的炎帝即神农氏,是5000年前由南方发展到陕西一带的农耕部族首领,因兴于姜水而姓姜。历史的赞颂全都集中到了这一代神农身上:他教民众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  相似文献   

9.
“越为禹后说”质疑——兼论越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族(或称百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民族。对于越族的历史,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越族的来源问题,历来的一些学者都曾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主张越王勾践为禹苗裔,或越族是夏族的遗民的说法,影响最大,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越为禹后说”。根据所接触的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傣族,在历史文献,和又称“摆夷”、“夷”、“百夷”、“白夷”、“白衣”。如果我们简单从事,也可以将这些名称视为同音异字了事。然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些文献记载中的族称,隐现的时代和地区往往有别,而且有的名字开始也不专指一族,等等。因此,弄清历史上族称的演变线索,常常是研究民族史首当其冲的问题。关于傣族的历史土族称的演变,《民族团结》1962年第四朋载江应梁先生《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傣  相似文献   

11.
干拦建筑,是壮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壮族村寨,普遍建有木(或竹)构的二层建筑,上层居室住人,下层圈养牲口或堆放杂物,有的居室前沿还围长拦干,侧沿建有晒台。这种建筑形式,史书称为“干栏”、“麻栏”等。壮族干栏建筑始于何时?壮族人民为什么喜爱这种建筑形式?本文试图以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探讨其渊源关系。 (一) 在古代,我国长江南,分布着一支古老的民族群体,这就是在我国民族史上通称的“百越”族群。“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越既称为“百越”,支系是非经繁杂的,比较著名的有于越、大越,闽越、东瓯、夔越、杨越、  相似文献   

12.
“俚”人,始见于东汉,活跃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以后,史载渐少。“俚”称人群在古代越人与南方现代民族之间承前启后,是岭南历史上的重要民族。一“俚”人,东汉时期称为“里”,有  相似文献   

13.
中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历代统治者对他们统称为蛮或夷。可因时代或住地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族称。秦时称黔中郡的少数民族为“黔中蛮”,西汉时改黔申郡为武陵郡,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到东汉时又因境内有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唐宋时,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溆州蛮”,对居住于飞山一带的居民则谓之“飞山蛮”。笔者曾对“飞山蛮”进行粗略的调查,现简略报告如下,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柯尔克孜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最早始见于《史记》,这里被称为“鬲昆”,《汉书》、《魏书》、《北周书》、《隋书》依次被称为“坚昆”、“纥骨”、“契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黠戛司”,辽时称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相似文献   

15.
淮夷是我国古代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族群。先秦时期,他们生息繁衍在今江苏、安徽、山东毗邻的徐淮地区。淮夷在这一地区的开拓活动,为缔造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甲骨文、金文和古代典籍中,对淮夷有不同称呼。如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九夷”,甲骨卜辞中的“尸(夷)”、“佳夷”,《逸周书·作雒篇》所说的“熊盈族”,以及《吕氏春秋·察微篇》的“东夷八国”等等。后来,他们才被称为徐戎、淮夷、南淮夷或南夷。一些史学家认为,徐是淮夷的一部分。徐国的政治中心在今江苏泗洪(或说在今安徽泗县)一带,是淮夷族群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曾率九夷伐周,深入到黄河以西之地,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周穆王命楚伐徐,才使西周的统治拓展到徐淮地区,而一部分徐人则被迫迁徙到今江西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早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新石器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仰韶文化及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和分化出来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统称为“仰韶文化系统”。炎帝族、夏族、周族等同为羌氐民族。当他们先后迁居中原地区融合为华夏民族(汉族的前身)后,共同创造了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先秦时期分布着两大原始民族系统,即百越系统和百濮系统,总称为濮越民族系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18.
詹坚固 《民族研究》2012,(1):81-91,110
"蜑"是中国古代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它最初称"诞",不同历史时期,有"蜒"、"蛋"、"疍"等同音同义异体字。历史上名为"蜑"的族群有两支——长江流域蜑民和南方沿海地区蜑民,前者是今天土家、瑶、苗等族先民,后者则是古越族后裔,两者没有血缘关系。"蜑"除专指上述两个区域的族群外,还用来泛指其他非汉人族群,与"蛮"的泛称同义。"蛮蜑"称呼甚为复杂,须依据他们所处区域及其族群特征,并通过语境来判断其所指代的族属。  相似文献   

19.
拉祜族     
拉祐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思茅、临沧两专区,主要聚居区有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人口近十七万,自称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和拉祜普(白拉祜).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彝语族的彝语支,解放后改革了拉祜文.据初步研究,拉祜族古代属羌人系统,他们曾由青藏高原不断南迁.公元三至五世纪居留在云南洱海区域,与当地各羌语族体被泛称为"昆明人",大约十世纪后,又分两路大举南迁:东路称为拉祜西、拉祜普的  相似文献   

20.
<正> 在今侗族居住的湘、黔、桂毗邻地区,秦时出现过“呕”、“区”(即瓯人)的活动,东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乌浒”或“僚浒”,宋时又被称为“佶伶”或“仡伶”,明代始有“侗人”之称。其历史渊源关系,笔者在《侗族族源初探》一文中曾作过粗浅论述。目前,由于各家说法不一,很有必要再作探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同语族特别是同语支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许多共同特点。“在语言学上首先显示出来的是继续操该语言的愿望,这也就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