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2.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3.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4.
“自然”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庄子》思想得以展开的基础。《庄子》中的“自然”主要与“天”、“道”、“无为”相联系,从这三个侧面去感知庄子对于“自然”的看法,便可大致窥得《庄子》自然观的全貌。即“自然”具有如“天”一般客观存在、如“道”一般不可言说、如“无为”一般不可强加人的主观意志等特征。而要达到这样的“自然”境界,则需要经历去除物欲、抛弃成见、物我相融,最后达成“顺物自然”,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语》中的无为思想主要源自儒家的“道德导向无为”, 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新语》的理想治国模式与儒家大同思想相似,而异于黄老道家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下》以对“道术”——“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解和实践为中心,以自然无为的得道路径为至高,以积极有为为低格,从“百家之学”中有选择地论述墨子、宋妍、彭蒙、老子、庄子等五家在“内圣外王”实践问题上的表现。它论述的是“道术”问题实践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史。《天下》吸收了儒家思想,判定儒家为“内圣外王之道”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衍化的第二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1.
提出庄子的"无为"思想充分体现在政治思想的社会性上。"无为"不是对应儒家的"有为",而是"人为",其核心是合乎自然规律,顺应规律发展,循"道"而为。"无为"思想的提出,实际是对人为政治的超越。统治阶级的"有为"是为了个人私欲,庄子主张去除私欲无为而治,因而相对于私欲是超越的。"无为"的最终目标是"无不为",它遵循"适性"的原则,核心是合乎规律、顺应规律,这样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对"无为"思想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现在《老子》第三十六章之中,历来学人多以“权谋”思想目之。然而,核之三十六章原文与《老子》之其它篇章,皆无“权谋”之相关论述;反而同章之“微明”概念、“柔弱胜刚强”之思想、“利器”之意义指向等,频频见诸其它章节,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无物”、“无欲”、“无为”之反向运动趋势,符合《老子》所谓的“反者道之动”的“无为”主张。而作为三十六章的收尾之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实就是本章所提到的各种要素的归结,即“无为”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是“自然”的表现形式。在道家看来,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抑或学科称谓,是引自西方的舶来品,但哲学思想及观念在中国则是源远流长,以阐述世界观及方法论见长的诸子思想均属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其中道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哲学理念。作为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淮南子》,以老庄思想为根基,采撷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精华,是“非循一迹之路”而守正创新。《淮南子》从“道”出发,以“无为”为主旨,将天道之无为演绎成人道之无为,以求人道符合天道,创新性地诠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要。《淮南子》倡导“无为”是为了践行“无不为”,倡导“天道”是为了宣扬“人道”,将出世与入世统一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道家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民族崛起及复兴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庄的“自然”和“无为”的思想,明确地用“因自然”诠释“无为”。“因自然”与现代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反地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子“无为”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了“无为”管理的哲学思想,这是道家辩证法思想在管理方面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它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领导工作,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无为”管理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的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思想对领导工作的启发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典作品,它不但是一部探讨本体论的哲学书,而且是一部政治哲学书。它把人天合一,提出了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些重大问题和解决方案,有人称它为“帝王术”。《道德经》中提出了统治者从事政治活动的最高境界,并对如何达到最高境界进行了探讨,这就是以“无为”为核心的政治手段体系。老子所提出的在政治领导中的“无为”思想对今天的领导工作,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要求人们的思想言行听从“天之道”,即听从自然法则。“天之道”在政治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是“善政”和“无事少争”。“无为”思想的社会原因是统治者的奢侈和暴虐,哲学依据是“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治”的方法主要有“不见可欲”、以“愚”治民和实行宽政。《老子》指出,只有具有“玄德”的人才能自觉地按照“天之道”办事,“无为而治”归根结底是要求统治者按“玄德”办事。所以,“无为”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治国论。  相似文献   

20.
老子“无为”精神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一般的解释倾向于消极的“不为”.认为是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虽然也有肯定其积极性和能动性的不同观点,但未能进一步说明其精义。本文从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说出发,揭出其内蕴的、有益于社会人生的五种精神,并认为这几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弘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