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多民事诉讼制度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我国现有一些民事诉讼制度并未切实有效地发挥这一机能.在和谐社会建构这一时代主题下,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民事诉讼制度,进而充分实现和发挥其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机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外国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主要学说,分析了各种学说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并试图结合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与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构筑更切合国情的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类型化分析是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历久弥新的主题。历史地看,民事诉讼在大陆法系国家存在自由民事诉讼、社会民事诉讼、极权民事诉讼三种类型。我国民事诉讼受此三种民事诉讼因素叠加影响,发展出第四种类型,即责任主义民事诉讼。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主轴就是修正责任主义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目的理论是民事诉讼法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 ,数代学人对此进行的深入、持久而有效的研究形成了几种颇具代表性的学说。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学说的分析和评价,探索民事诉讼目的理论的规律性认识,并结合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和我国的现实国情,着眼于实践性和政策性,构筑更有建设性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的实体价值主要包括实体公正,通常是指裁判结果公正,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即事实认定真实和适用法律正确。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中当事人的辩论没有拘束力,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权力空间大;限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能力,民事诉讼案件的证据数量少、质量差,而法院采信证据的条件严格,可能导致法官认定事实难以贴近“客观真实”。完善律师制度,强化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是实现民事诉讼实体价值、克服现行民事诉讼制度缺陷的有力措施,也是未来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原告胜诉率极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原告举证困难。这与我国目前对于反垄断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处理直接相关。反垄断民事诉讼较为特殊,不能适用民事诉讼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法则,而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将本应由原告承担的部分举证责任分配给被告。最高人民法院《反垄断司法解释》对此有所考量,但仍显保守,对减轻原告举证责任效果有限。奇虎公司诉腾讯公司垄断纠纷案及锐邦涌和公司诉强生公司垄断纠纷案也表明,我国法院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分配给原告的举证责任过重,不利于实现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对于民事诉讼的目的,在国外有较大争议,特别是在大陆法系,日本学者对此更是发表了大量见解。而在我国,此话题的讨论并不热烈,关于民事诉讼目的学说,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的民事诉讼目的应是利益平衡与程序保障二者的并重。  相似文献   

8.
在医疗纠纷民事诉讼案件中,由于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等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了医疗纠纷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医疗纠纷民事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既是为了实现民事实体法的价值,也是为了实现民事程序法的价值,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法的最高价值一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9.
在民事诉讼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形成与发展晚于刑事诉讼,而且相关法律对该规定也甚少,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研究理论界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也没有规定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排除和采信民事诉讼非法的证据是司法实践中非常严肃的问题,文章在研究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其运行原则,对构建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性质赵忠诚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举出证据于以证明的责任。所谓主张的事实,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当事人,为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据以提出要求的事实,法院予以认定的事实。包括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  相似文献   

11.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我国立法上处于空白状态,在理论界和司法界却颇有争议,有必要从司法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可能性及其特点、构成条件。从诉讼效益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权益角度考量,行政诉讼中必要时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其合理性,问题关键在于对附带的民事诉讼的范围要作出合理界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效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是抗诉权.同国外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相比,其职权范围既狭窄,又缺乏合理性,完全不能适应民事诉讼制度完善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应借鉴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关于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规定,对我国检察机关的职权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世界各国大多对缺席判决制度作了详尽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亦有缺席制度的规定,但并不完善。因此,确有必要对缺席判决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促进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完善。在此背景下,考查国外缺席判决制度的运作,探寻国际社会在判决制度上的最新发展,或许能对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性司法产生于西方刑事诉讼领域,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协商性司法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已初见端倪,但理论界对该制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民事诉讼领域中更是少有论及。协商性司法具有对话性、程序性和合意性等特征,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中存在适用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将协商性司法引入民事诉讼领域是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协商性司法在具体适用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规则,确保其在制度规范内得以适用,这样才能呈现其在民事诉讼中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实现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试论民事诉讼当事人送达制度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送达贯穿民事诉讼活动的始终,对整个民事诉讼活动的进程有着较大影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事诉讼行为。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法送达侧重于职权主义,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诉讼进行,而非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在司法实践中,“送达难”仍然是困扰各级法院的一个难题。为此,本文以送达难为引子,对当事人送达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事人送达的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1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的法律思考张汉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侯,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表明,所谓...  相似文献   

17.
浅议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诉讼就是运用证据证明的过程 ,而证明标准则是衡量证明是否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要求 ,因此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有关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的规定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在介绍国外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和解析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基础上重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权力本位观念向权利本位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当事人的视角探讨许多有益于我国民事诉讼实践的话题。然而我国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未能获得宪法确认,同时在适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使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能够获得宪法确认并予以保障,成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设计和运作的最高理念,本文以宪政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和程序主体性原则来分析其理论基础,最后从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完善的理念更新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促进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研究争鸣不绝,其原因是绝大部分论者都以民事诉讼结构立论,没有从民事诉讼模式本来面目展开论证。我们应当从民事诉讼的本质属性和我国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揭示民事诉讼模式是贯穿于民事诉讼各阶段、促使民事诉讼产生、发展、变化的理论概括和思想指导,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益、自由与秩序、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科学架构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以当事人主义为主,以职权主义为辅,正确引导我国民事司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结合最高法院新近发布的司法解释中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所作的有关规定,对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成立的条件、范围和种类等相关问题,从理论上和审判实践上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具体分析与论述,建议尽快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修订,补充完善,以确立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